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什么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什么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什么内容?
财务相关制度:
1、现金管理制度
2、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3、预借款管理制度
4、报销票据的管理制度
5、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6、财务分析制度
行政相关制度:
1、印章的管理制度
2、会议管理制度
3、 差旅费管理制度
4、 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
5、档案文书管理制度
6、车辆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1、招聘管理制度
2、薪酬管理制度
3、培训制度
4、绩效考核制度
5、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如何编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一、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目标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两个概念组成的。无论行政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其目标都侧重于社会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活动目标的履行,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相比较而言,企业则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营利性经济组织。二、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原则不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控制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计划实施、开支标准以及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其控制原则是:①相互牵制原则。即一项完整的资金活动,在横向和纵向上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以相互牵制和监督。②协调配合原则。指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与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手续紧密衔接,避免扯皮、脱节、减少矛盾和内耗。③成本效益原则。应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是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目标控制与追踪控制相结合,日常控制与定期控制相结合,定性控制与定量控制相结合,固定控制与弹性控制相结合,硬性控制与软性控制相结合。三、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容不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 建立控制系统,规范动作程式;(二)完善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标准;(三)完善控制机制,提高控制效果;(四) 讲求控制方法,加强风险防范。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股权控制和经营管理权控制;(二) 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 ;(三) 人事、财务、会计和生产控制等 ;(四) 结果控制和过程控制 ;(五) 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六) 行为控制与事务控制;(七) 制度控制和观念控制 。
如何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很好的提高单位各职员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随着行政单位各项制度的改革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来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资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式和措施等,是行政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如何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哪些制度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
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虽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且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
4、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5、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
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设立监察部门,并且公开监察结果。这样就会使每个问题,都呈现出来,内部控制也会做好了。
浅议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但审计过程中发现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影响了财务资讯的真实性及财政资金的安全,亟待改进与完善。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关键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有效实施的基础性保证。有的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控意识淡薄,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认为内控制度是财务部门的事,有财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把关。单位的会计人员扮演“付款员”的角色,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走过场,内部控制仅仅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财政检查及审计部门审计的装饰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没有覆蓋到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岗位及业务环节,个别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职务由一个人担任,有的单位即使岗位分开设定,但在实际工作上并没有严格执行,导致少数单位出纳挪用贪污公款长期未被发现。单位固定资产长期处于无专人管理状态,管账不管物、管物不管账的现象严重,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三)监督约束弱化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无内审机构或形同虚设,对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不能起到监督作用,内部控制失效。同时财政管理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资金使用的监督,忽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目标管理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二)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相对完整、有章可循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首先进行分工控制,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职,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有效分离,互相牵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其次实行业务流程控制,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式。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产生的票据,必须进行严格的把关,规范单位财务审批程式和制度。三要加强资金和财产安全控制,定期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出现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三)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的作用。由于内审部门对本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情况比较了解,应建立定期的内控制度评价制度,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制定改进措施,帮助有关控制部门逐步加强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使内部会计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内容仅为个人观点,文责自负)(本文内容仅为个人观点,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