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算顶级211吗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是以地学为特色,地质、资源、环境、工程和信息技术为主的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是国家理科(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连续3年获国家基金委人才基金资助)、教育部“985”学科建设平台及“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所在地。
2007年地质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下的五个二级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全部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教育部2007-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中,地质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一名。
此外,还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海洋地质二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这些学科全部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并设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首批长江人才基金特聘教授岗位三个。
地球科学学院的地质学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地球物质科学、地球表层科学和地球动力学三大学科群的研究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的矿产地质与勘探系,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是我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1998年与原石油地质系合并成立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所在地。
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实验室”、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和1个中石化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是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体建设单位之一。
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科点和12个硕士学科点(涉及5个一级学科领域:地质工程和资源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海洋科学、地质学、公共管理学)。
50多年来,资源学院共为国家培养了1万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如欧阳自远院士、傅家谟院士、殷鸿福院士、汤中立院士、金振民院士等。
目前在读各类研究生1154名、全日制本科生1455人,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已有7届毕业生,他们中80%的学生直接攻读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环境学院
学院秉承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前身主体为1952年建立的原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1993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系)以及1975年建立的原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学教学组,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沿革。
学院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含1个共建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以及4个本科专业。
此外,学院还拥有3个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专业点,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以及工程硕士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
在校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80余人。
学院突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优势,并向地表水、土壤、生物和大气等学科领域拓展,在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2003年以来,学院紧密结合国家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先后承担了160余项科研项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科技部支撑计划和“863”课题5项,累计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
学院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解决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性技术难题,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教材12部。
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工程学院
工程学院是以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及安全工程学科为特色的重要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并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院教职工16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36人,副教授41人。
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学科点6个,硕士学位学科点9个,其中“地质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985专项)”重点建设学科,“岩土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有8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和1个基础学科,其中“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
自“十五”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学研究与开发项目近2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公开出版中外文科技著作30余部,授权专利30余项。
在校本科生1900多人,研究生600多人,工程硕士600多人。
学院下属有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湖北省岩土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岩土钻掘共性技术推广中心、湖北省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室(中心)。
工程学院下设4个系、1个教学部、1个实验中心: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系、土木工程系、勘察与基础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力学教学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设有专业科研机构12个:勘察建筑设计研究院、爆破开发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研究所、超硬材料研究所、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城市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岩土工程研究所、安全工程研究室、钻掘与基础工程研究所、区域环境与灾害防治研究中心、地铁与隧道工程研究室、掘进工程研究所、地质灾害治理研究所。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属建校初期最早的四个系之一。
1952年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教授(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受聘主持筹建工作,1953年4月正式成立国内第一个地球物理探矿系和地球物理教研室。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11 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近年来,无论在学科与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还是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 以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勘查地球物理、海洋与深部地球物理、测控技术及信息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学科体系。
目前地球物理系凝聚着一批高水平人才和一支赋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师资队伍,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各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大型现代化仪器设备,已成为国内地球物理领域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最重要的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 SEG )在国际权威刊物 GEOPHYSICS 上撰文称赞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是中国“电法与电磁法勘探”的人才教育中心。
应该就这些了吧...不知道你是不是要的武汉的~~~
参考资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