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历史地位_蒋介石的历史地位
蒋介石的历史地位_蒋介石的历史地位
蒋介石的历史地位
蒋介石虽已过世多年,但因大时代变迁的多项因素关系,尚未盖棺论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是很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这个人有功有过。
蒋介石对中国大陆的功与过
两大功:第一大功是他在1926〈民国15〉年到1928〈民国17〉年三年时间裏,领导北伐战争,打败了军阀,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17年的统治;第二大功是1937〈民国26〉到1945〈民国34〉年的8年抗日战争,他领导国民政府抗日,并且获得了胜利。
两大过(罪):第一就是1927〈民国16〉年到1937〈民国26〉年的清党剿共,杀害了26万多人;第二就是在抗日对外战争胜利之后,1946〈民国35〉年到1949〈民国38〉年间打了国共战争,这场不得人心的内战,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蒋介石对台湾的功与过
两大功:第一大功是开罗会议提出台湾、东北这些被日本占领的土地都要归还中国,获得美英俄等同盟国领袖的肯定认同,在抗日胜利后收回台湾、东北;第二大功是退守台湾,并推行土地改革等经济建设,台湾的经济起飞与此大有关系。
两大过(罪):第一就是1947〈民国36〉年的台湾228事件,第二就是自1949〈民国38〉年至1987〈民国76〉年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长期的白色恐怖、威权统治,造成台湾不正常政治生态。
蒋介石对中国统一、抵抗日本侵略有功,其过错在於以军事手段处理政治异己问题,例如在中国大陆清党剿共,在台湾228事件、白色恐怖、威权统治等等,此与蒋介石出生於清末的时代背景及军事出身有关,若单以现代民主法治来评论其功过,亦有不公平之处,惟时代潮流趋势,将蒋介石视为时代悲剧人物似较适当。
蒋介石已是歴史人物,让历史资料去评价,政府机关应专注於现实问题的解决,历史评价、纪念事宜就由民间团体去作,也藉此机会,让在台上的当权政治人物反省其所作所为,下台之后总要面对其行为纪录的历史评价。
对蒋介石准确的历史评价?
评价: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简介: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蒋介石的历史功绩
一、两次北伐 统一中国

蒋介石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两次北伐其实都是极为成功的,从北伐后的结果就能看到——中国的军阀数量大大减少,混乱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实现了统一。
二、经济政策 富国强民
蒋介石在中国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富国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蒋介石承继的“烂摊子”并不比1949年好到哪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却承担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债。而且,当时中国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南京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必须将其大量花费在“统一政令,统一军令”的“军阀战争”之中。蒋介石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法币政策”,自1935 年底发行法币,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法币制度还为八年抗战奠定基础,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三、重视教育 保护学校南迁
蒋介石在任时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事业,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帮助面临日寇侵略城市的学校南迁。在日寇轰炸重庆时,当局的首要任务,便是及时疏散中小学师生。早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这对后来的抗日胜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稳固边疆 避免国家分裂
蒋介石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避免了国家分裂。当时的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均有外国背景,蒋介石加强对蒙古西藏地方的治理,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务,1928年将宁夏、青海分别建为行省,尤以青海建省意义最大,向南可影响西藏局势,向西可前进新疆。苏德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趁机派军收复新疆。
五、抗战有功 奠定大国地位
蒋介石以中华民族领袖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立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六、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蒋介石废除了晚清所签署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以一积弱之国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领袖国之一,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中国成了五常之一,争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耀。开罗宣言这一收回主权和领土的协议就是蒋介石政府在国际社会极力斡旋的成果。
七、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蒋介石一生坚定地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后来虽然是退守台湾,但他始终把台湾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尽管要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但与李登辉、cb卖国贼,欺宗忘祖之流不可同日而语的。在越南印度侵害中国主权时,还拍岸而起,大喝一声:“娘希匹,大陆不出兵我出兵”,可见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也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坚定的认为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整体,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台湾更好的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长久以来都未改变对自身是中国一部分的认识,这样也利于今后祖国统一大业的顺利进行。由此看来,虽然蒋介石有过失,但无愧于华夏的,我们不应忘记他对中华民族所作的杰出贡献。
蒋介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作用和地位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决策抗日战、坚持抗日战方面,作为当时执政党的领袖,蒋介石确实起到了其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声明“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表示了发动抗战的态度。但即便是此时,国民党高层内部的意见仍然不一致,仍然有人对能否发动和坚持抗战抱有怀疑态度,包括胡适这样的知名人物,也主张忍痛求和。蒋介石通过各种方式,说服、调和、打通国民党内的不同意见,最后决策实行抗战,“义无反顾”。就这一点而言,蒋介石对于抗战的发动确实是有贡献的,而且他在抗战期间也始终坚持了抗战的立场,抵制了日伪的“诱和”及国民党内外的求和主张,也值得予以充分的肯定。
历史应该如何评价蒋介石?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蒋介石历史功过谈:对中华民族其功大于过 杨天石(民国史学专家):蒋介石既有功,又有过,是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蒋介石有两大功。第一功是他在1926年到1928年这段期间,领导了两次北伐。 第一次是1926年7月到1927年的3月,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率领在黄埔军校所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8个月的时间里边打垮了两个军阀集团,一个是孙传芳,一个吴佩孚,收复了6个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从1928年的4月到 1928年的6月,他又用不到三个月时间,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而且在1928年的12月,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从1912年到1928年,这17年的时间中,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就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年的统治。所以这是蒋的第一个大功。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蒋介石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而且坚持到底,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中日战争是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战争。第一,敌强我弱,第二,开头几年,国际上面没有援助,或者很少援助。战争初期,中国的军队失败得很惨。 凇沪抗战失败,南京沦陷,蒋介石面对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迫采取什么态度?日本人对他耍出什么手段?md又给了他怎样的评价? 南京沦陷以后,汪精卫已经对抗战失去信心,就找到蒋介石说,看来你不行了,还是我出来吧,我出来另外成立一个政权,我来解决时局。 大家知道,国民党里还有一个大员,叫于右任。他是国民党左派,但是,他当时也撑不住了。他就批评蒋,说你太犹豫不决了,现在必须当机立断,跟日本人谈和。国民党还有个大员叫居正,他说,蒋先生,要是你不敢和日本人谈和,我居正出来谈,我来签字。也就是说,在南京沦陷以后,国民党、国民政府里面有不少人要跟日本人谈和,要妥协。蒋介石在这个时候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把都城迁到重庆去。迁到重庆干什么?长期坚持抗战。 当然,我们可能有同学学过历史,看过以的前有关著作,说蒋介石在抗战的八年里边,也跟日本人谈过呀。是谈过,反映了蒋对于和平解决中日的战争有幻想,这也是我刚才说他软弱的一个原因。但是,蒋在大多数情况底下,是反对跟日本人谈判的。我举一个例子,1939年,那个时候汪精卫已经叛变了,已经从重庆跑出来,跑到河内,接着跑到上海,要想在南京组织傀儡政权。日本人把汪精卫看成是奇货,就想用这个跟蒋介石谈条件。当时日本有个特务,是个中国通,这个人叫和知鹰二,他就托人给孔祥熙带信,说汪精卫马上就要在南京成立政权,成立国民政府了,只要你跟我们日本人谈和平,那我就保证汪的国民政府成立不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把汪精卫除掉,就是说把他干掉。大家看看,这个条件相当具有诱惑力吧?国民政府里就有人就同意了,这个人就是孔祥熙。孔祥熙很高兴,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说咱们要抓紧这个机会啊,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好机会呀,赶快派人去香港跟日本人谈判呀!大家知道,孔祥熙跟蒋介石的关系可是非同一般啊。孔祥熙老婆和蒋介石老婆,一个叫宋蔼龄,一个叫宋美龄,姐妹俩,连襟啊。 杨:蒋介石看到孔祥熙的这封信以后,你知道怎么批的吗?批了几行字,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怎么办? 前面五个字,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杀无赦。 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讲,蒋的这个批语,甩出了前所未有的空前严厉的狠话,话说得非常狠,非常坚决。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孔祥熙的,但是实际上表达了蒋对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里边那些主和派的一种严厉的批判态度。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应该承认,和蒋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对外,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md在1938年的gcdzg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这个讲话我要把原文念出来,你们大伙准要吓一跳。毛在这个时候给了国民党,给了蒋介石一个至今我认为是还没有人能超过崇高评价。毛怎么讲的?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毛说这段话的时候,蒋介石抗战比较坚决。不过,后来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摩擦,md对蒋介石的评价就变了。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功。但是他也有两大过,两个大的过错。 大过之一,是1927到1937年的清党和剿共。根据统计,仅仅从1927年3月到1928年的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是31万人,其中共产党员是两万六千人。由于蒋介石的这个严重的过错,或者说严重的罪恶,他使得本来朝气蓬勃的国民党成了保守党,成了腐朽党,成了组织上非常涣散的一个党。也就是说,蒋介石清党剿共,打击了共产党,但是也把国民党毁了。 蒋介石的大过之二,是1946年到1949年的三年的反共内战。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胜利了,蒋介石的威信可以说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如日中天。当时北京天安门就挂过蒋介石的像。但是,蒋介石估计错误。他想,我连日本人都打胜了,那共产党我怎么会打不胜啊,所以蒋介石就撕毁了已经达成的政协决议,发动了违背人心、违背历史潮流的内战。 部分访谈记录 主持人:来,大家欢迎杨先生给我们做今天的演讲。 杨:蒋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那时候,蒋介石是进攻杭州浙江巡抚衙门的敢死队的队长,后来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再后来,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1922年,孙中山被陈炯明围困,是蒋介石从上海千里迢迢跑到广州的永丰舰上,去跟孙中山同命运,共患难。这以后,蒋领导过北伐战争,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来清党剿共,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最后退守台湾。 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这个人,可以从许许多多方面来讲。但我今天只想讲三点。 我的观点呢,我觉得,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为什么?蒋早年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到上一个世纪20年代,当时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者是英国。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些话,说:汝忘英虏之仇乎?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国家焉能独立!英夷不灭,焉能解放全人类! “汝忘英夷之仇乎”,“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国家焉能独立”,这些话,我想大家不奇怪。下面一句话:“英番不灭,焉能解放全人类”。这后半句,大家可能觉得不像蒋介石讲的。“解放全人类”,这是共产党人的语言嘛!但是,这恰恰是蒋介石日记里的话。当时英国侵略中国,蒋介石对英国帝国主义很仇恨。 大家知道,抗战期间,中国和英国,和美国,和苏联结成了同盟,大家一定也以为,蒋介石跟英国人的关系很好,跟美国人的关系也很好,但是你看蒋的日记,他内心里对英国、对美国,其实是有许多看法的。比如说,他骂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又比如说,二战末期有个《雅尔塔协定》,这个《雅尔塔协定》规定:要把原来沙皇俄国在东北所取得的权利完全转移给苏联,罗斯福呢?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为了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就同意斯大林的上述要求。蒋在日记里就骂罗斯福:““卖华”、“侮华”,“畏强欺弱,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实为其一生政治难涤之污点”(见蒋介石1945年3月15日、4月13日、30日日记)。 这些地方,把罗斯福骂得很厉害。还有,他败退台湾以后,仍然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所以说,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只讲他是民族主义者又不够,前面一定要有两个定语,一个叫“温和”,一个叫“软弱”。为什么这么说? 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强迫中国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人的任务,就是要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蒋也是主张要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但是蒋主张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慢慢地跟外国谈判,慢慢等待。对日本侵略,他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妥协政策。所以,只能说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杨天石:蒋是一个暴躁、多疑、任性、孤僻的人。比如说,孙中山早年没有自己立脚的根据地,到处漂泊,所以孙中山很想找一块根据地,站下,站住,培养一支军队,革命的军队。有一段时期,孙中山看中了福建一块地方,想把那个地方作为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就把蒋介石派去了,说你在那给我好好干。常常是这种情况:蒋到了那个地方,三天不过,他就拂袖而去。理由呢?要么是别人妒嫉他,要么是环境不好,所以蒋的早年很任性,还很孤僻。 蒋后来是个基督徒,但是大家绝对想不到,蒋介石在他的早年生活里边曾经两次想出家当和尚,他说这个世界呀,太肮脏了,我跟谁也合不来,看来只有当和尚才是我的出路。所以蒋是一个思想性格有许多严重毛病,但又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的人,有的缺点他改了,有的缺点是一辈子屡犯不改。 主持人:谢谢。我们还有一个网友的名字呢,他叫做花心和尚。他说以蒋介石这种性格,当了和尚可能也是个花和尚,所以呢他就想请问您,以他的这种性格,他和宋美龄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因为也有人觉得,可能宋美龄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特别多的帮助,尤其是在西安事变当中等等,想请您讲一下他们两个人的故事。 杨:关于蒋宋婚姻,过去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重要的说法,说是蒋之所以追求宋美龄,好像是一场政治婚姻,是为了宋家是财阀嘛。蒋和宋美龄谈恋爱的经过,在他的日记里边有很完整的记载。蒋宋的第一次见面,是1926年,在广州,第一次见面以后,蒋就非常喜欢宋美龄,在他的日记里,蒋称宋美龄叫“美妹”,“三弟”。可以看出来,蒋对宋还是真喜欢。蒋的日记经常有这种记载,说我不见“三弟”已经一周了,实在是想念得不得了,这样的话很多。 蒋跟宋是在1927年下半年,在上海先订婚,然后蒋从上海到日本去见宋美龄的母亲倪贵珍,宋老太太。得到允许以后,蒋回上海,1927年12月和宋美龄结婚。 主持人:好,谢谢。接下来呢,请我们在座的各位观众,看有什么样的问题。 提问:你刚才说到蒋介石有大功,又说他有大过,到底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在dp评价md的时候,他说md有功也有过,但是功大于过。 杨:以前我也碰到这种问题。我倾向于,对复杂的政治问题,复杂的人物,最好不要用简单的数学去分析。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指出他的功是什么,过是什么,功有多大,过有多大,最好不去讲它是三七开还是四六开。第一,不容易准确,第二,非常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这个问题留待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的人们去讨论,我们当代的人最好不讨论这个问题。 提问:杨老师,您好,刚才您提到,蒋介石日记里面说,“英番不灭,焉能解放全人类”。那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官方刊物大量地宣传德国的强人政治和强人哲学,您认为蒋介石的思想是否受到过尼采的影响呢? 杨:我没有发现蒋受到过尼采思想影响的确切的证据。但是我要跟你讲的是,蒋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兴趣,而且做过研究。咱们的北大的哲学系老教授贺麟,已经去世了,当年就曾经给蒋介石讲过黑格尔的辩证法。蒋在日记里还有两句话:不懂得辩证法,就没有革命的资格。这是你们肯定想不到的。蒋五四以后读过一些的书,刚才我讲的《新青年》,他读;罗家伦的《新潮》,他也读;马克思的学说,泰戈尔的学说,他都读;列宁的学说,他也读。黑格尔的辩证法,他在抗战期间研究过,但是我没有发现过他研究过尼采。 二、蒋介石对中国不为人知七大贡献 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伟人。现在我列举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在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两次北伐其实都是极为成功的,从北伐后的结果就能看到–中国的军阀数量大大减少,混乱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实现了统一。蒋介石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毛 泽东,但对付其他的军阀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就相对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了,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在中国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富国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蒋介石承继的” 烂摊子”并不比1949年好到哪里。毛、周没有陈年旧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却承担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债。而且当时中国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南京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必须将其大量花费在”统一政令,统一军令”的”军阀战争”之中。蒋介石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法币政策”,自1935 年底发行法币,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中国债券在伦敦市场节节上扬,价格超过日本的债券,这是李登辉政权以及其他***派系所不愿面对的史实。法币本来是为了对付英、日、美货币在大萧条期间相继贬值,以及美国以高价抢购中国百姓白银等等事件的武器,威信建立以后,行使地方钞票的省份也纷纷改用法币。这也为8年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制度是中日战争的充要条件,迅速发展的法币构成中国统一的基础,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3、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事业,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尤为值得回味的是,在抗 日 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帮助面临日寇侵略城市的学校南迁。在日寇轰炸重庆时,当局的首要任务,便是及时疏散中小学师生。早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 4、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中 央政府的统治,避免了国家分裂。当时的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均有外国背景。蒋介石加强对蒙古西藏地方的治理,国民政府于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务。1938年9月24日,颁布喇/嘛转世办法计13条,明确规定达/赖喇嘛、班/ 禅额 /尔德尼、哲/木尊丹/巴呼图/克图暨各处向来转世之呼图/克图、诺/门汗、班/第达等圆寂后,应报由该管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转报蒙/藏委员会备案;转世灵/童访获后,报由该管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转报蒙藏委员会查核分别掣签等等。1928年国民政府把四川的西部和西藏东面的康部, 建立为一新省, 名西康省。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9月17日发布命令,将宁夏、青海分别建为行省。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以西宁为省会。其中尤以青海建省意义最大,向南配合西康省影响西藏局势,向西可前进新疆。苏德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派军入疆,架空盛世才,新疆终于重回中国怀抱。 5、以中华民族领 袖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 立解放及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 争我就不多说了,蒋介石曾对向他传达与日和谈的孔祥熙这样批示: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怎么办?前面五个字,以汉 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杀无赦!!毛泽 东在1938年的中国***六 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只是后来国共斗争,这些就没人提了。本人在此再次重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才是抗战的主要力量,牵制日军70%的兵力,消灭了大量的日军。这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出兵缅甸,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我国在二战后的大国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废除了晚清所签署的一系列的不 平 等条 约,收回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以一积弱之国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领袖国之一,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中国成了五常之一,争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耀。开罗宣言这一收回主权和领土的协议就是蒋介石政府在国际社会极力斡旋的成果。 7、蒋介石一生都坚定地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后来虽然是退守台湾,但他始终把台湾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尽管要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在越南印度侵害中国主权时,还拍岸而起,大喝一声:”娘希匹,大陆不出兵我出兵”,可见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也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坚定的认为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整体,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台湾更好的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长久以来都未改变对自身是中国一部分的认识。 回眸历史,沧海桑田,蒋介石也有过失,但总的来看,蒋介石是无愧于华夏的,我们不应忘记他对中华民族所作的杰出贡献,特此志之,并热切希望看到两岸统一的一天!!
采纳哦
如何客观的评价蒋介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军阀割据,豪强林立,民不聊生,蒋介石出身寒微无所依靠,但却能在短短的十年间勘定南北枭雄,结束了军阀混战,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真正的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在此期间,多少豪门望族、多少叱咤风云的军阀大亨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能不说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英雄人物。
十万青年十万军、万里长城万里营,蒋介石和md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抗战,也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后来的人们对于开始蒋介石的不抵抗及软弱有所诟病,实际上有点冤枉蒋介石了,蒋介石开始对日本的隐忍是实属无奈,他是为了争取时间,而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明面上是指共产党,实际上也是针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因为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中国,只能镇住那些地方实力派不敢造反,不要说号令全国做不到,甚至国民党内的几股大的派系对蒋介石的统治是构成威胁的,所以蒋介石不是对日本软弱,他是想拖延时间,想先“安内”整合中国的力量,然后腾出手来再全力对付日本,如果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之前,全国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形成之前就全力抗日的话,那么中国有可能才真正的万劫不复,因为蒋介石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于北上抗日,打过打不过不说,中国的那些地方实力派没有了制约的力量,就会相互攻占争地盘,如果在被日本加以利用,立马就是全国大乱,日本全面侵华的时候那些汉奸伪军不就是原来的国民党的那些地方实力派吗?假如蒋介石把自己的中央军都消耗掉了,还有人认他的这个南京国民政府吗?所以蒋介石开始只能不抵抗,尽量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直到西安事变蒋介石已经把那些地方实力派分化瓦解的差不多了,加上统一民族战线的形成,蒋介石才在西安事变中答应全面抗战,日本也是看穿了蒋介石的计划,所以迫不及待的发动了七七事变,而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违背民意,不顾中国百年动荡人心思安,发动了不得人心的内战,失去民心,加上国民党内部腐败,依然派系林立,内斗不断,结果一溃千里。
总之,蒋介石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伟人,对中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执政期间,始终也没有发生过大清洗之类的事件,说他是独裁者是比较勉强的。
蒋介石的功绩
蒋介石是上世纪的风云人物,其有功的一面,也有过错。功表现在结束了北洋军阀混战局面、领导抗战,在八年抗战中蒋介石居功第一、发展台湾经济发展,使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自始至终坚持一个国家原则。
1、第一功绩:结束了北洋军阀混战局面,形成一统。1926年蒋介石担蒋介石北伐总司令,开始消灭北洋军阀各方势力,历经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等等战斗,消灭当时两股最强大军阀,孙传芳与吴佩孚。后又历经中原大战收服了西北军冯玉祥,阎锡山,也使得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蒋介石,至此,我国基本形式上统一,结束了十几年的军阀混战。
2、第二功绩:领导抗战,在八年抗战中蒋介石居功第一,一点都不违过,例如在西安事中,当时许多人都主张杀蒋但周公反对,说如今只有蒋先生才能领导我们抗日,如果他一死我国会再次陷人混战局面。确实在当时只有蒋介石才能主持抗战局势,由此看得出来还是周公看得运。
3、第三功绩:发展台湾经济发展,使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指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1949年蒋介石带着未完成的大业,遗憾离开大陆来到台湾,他总结失败经验认为自己失败,是没有重视民业,从而失了民心。要知道蒋介石之前是靠江浙沪哪些资本家起家,有他们支持才有钱打仗,因此蒋对这人很重视,从而轻民。
4、第四功绩:自始至终坚持一个国家原则,包括在台湾时始终都说台湾是我国的,据说当时有人建议提出重新建立一国家,被蒋介石一顿臭骂,说再敢言者才枪毙,可见在民族上,蒋先生是一位爱国者。
扩展资料
蒋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介石
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从胡汉民被囚到蒋汪合流,刚好一年的时间,国民党内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等各派势力之间,热热闹闹地经历了一个分化和重组的复杂过程。此后,蒋介石渐渐汲取自己两次下野的教训,表面上充分尊重汪精卫、胡汉民所代表的高高在上的“党权”,而自己则只是牢牢抓住“军权”,逐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最终确定了他在党内的“最高领袖”地位。
自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内以地位而论,只有汪精卫、胡汉民有资格继承孙的领导权。因汪得到廖仲恺、许崇智等人和苏俄的支持,一度取得了党内领袖的地位,但并没有引起党内的分裂。
在联俄容共问题上的分歧,首先导致国民党分裂为左右两派。其间,一批坚决反共的国民党元老从党内分裂出去,形成“西山会议派”。这一派在党内虽然享有很高地位,但并没有多少实力,不足以同广州的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相抗衡。半年后,汪精卫以“廖仲恺被刺”案首先发难,将胡汉民排挤出统治集团,但汪在随后的“中山舰事件”中,又被党内新进、手握军权的蒋介石逼走。此后,蒋介石凭借黄埔“党军”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北伐中声名鹊起,从而导致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权力膨胀,并一度将代表最高权力的“党权”纳入自己手中。但由于蒋在党内的历史地位终归较浅,引起许多元老的不满和不服,从而在党内掀起迎汪运动,开始处处打击和限制他的独断专行。蒋氏则利用反共清党,联合胡汉民等,形成宁汉对峙。
宁汉合流后,蒋虽一度下野,但因汪、胡积怨颇深,难以合作,最终被迫双双出国。蒋仍依靠自己控制的“军权”得以顺利复出,完成二次北伐。此时,蒋介石相对收敛,他自知在党内资望尚浅,仍需要得到党内领袖汪、胡中任何一方的支持,以确立他在国民党内的正统地位,因此很快形成蒋胡合作的局面。蒋胡合作的基础是,他们都主张反共,建立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军权。
但双方对集权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分歧。胡主张集权于党,以党治国,蒋则着重于独握军权,指挥一切。此时,在野的汪精卫联合各种反蒋势力,以反独裁号召,同南京政府对抗,甚至一度同与自己政见显然对立的“西山会议派”合作,导演了一出“扩大会议”的闹剧,最终以蒋胡合作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而告结束。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暂时震慑住了一切敢于公然违背南京中央政权的地方军事武装。凭借此役的胜利,再次引起他的第二次权力膨胀。他自以为羽翼已经丰满,在国内已没有敢于公开同他抗衡的力量,可以为所欲为,根本谈不上将他个人掌握的军权交归胡汉民所渴望的党权指挥。蒋胡矛盾不可避免。蒋便不顾一切地扣押胡汉民,终于酿成新的“宁粤对峙”事件,并迅速形成了国民党内前所未有的各派反蒋势力的大联合。这是原来十分自大的蒋介石没有料想到的。在此期间,因胡汉民被扣,汪精卫在野,而以孙科为首的太子派在党内地位迅速上升。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宁粤双方被迫中止军事冲突,进行和谈。获释后的胡汉民为削弱蒋氏权力并报被囚之仇,坚持蒋必须下野。蒋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被迫辞去本兼各职。汪精卫同胡汉民因历史积怨难平,双方缺乏真诚合作的基础,于是只好共推孙科主政。蒋介石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自己在党内尚未取得绝对支配权时,不可同时对抗胡、汪两人。此后,蒋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分化了汪胡反蒋同盟,形成蒋汪合作的新局面。
面对错综复杂的党内矛盾,胡汉民不得不承认他入主南京的希望极小。虽然蒋介石已经下野,但蒋手中的军权并没有削弱,政治上的影响依然很大,再加上蒋汪合作逐渐形成,胡的力量更显得单薄。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西南,而不愿重返南京同蒋合作。
胡汉民返回广州后,就有把两广建成自己基地的打算。他一改过去主张中央集权的态度,提出了“均权”理论。他在广州国府纪念周演讲时称:“满清以集权而亡,袁世凯以集权而死,今之人以集权而乱。”“我反对集权,是为的主张均权。”[ 胡汉民:〈论均权制度〉,《三民主义月刊》,第3卷第2期(1934年2月15日),第1页。]此后,在他的指使下广州四全大会通过了“实行均权以求共治案”,其目的就是想在西南站稳脚跟,使它对南京中央政府的半独立状态合法化,以此同蒋对抗。在胡的授意下,粤方四全大会决议在广州成立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代表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处理西南的党务政务。胡汉民、萧佛成、邹鲁等人分任这两个机构的委员,由胡汉民主持全局。
但是,此时在胡汉民眼中以为最可依靠的广东实力派首领陈济棠,其实并不可靠。他之所以支持胡汉民,无非是想借助胡在国民党中的威望,来维护并扩大自己在广东的势力和南天王的地位,并不愿意胡汉民真的在他头上指挥一切。这一点,从陈济棠没有在广州四全大会上列名提议设立西南政务委员会和西南执行部一案中,即可略见一斑。此后,他对待胡的态度可说是“尊之若神仙,防之若强盗”,对于胡汉民在广东建立反蒋基地的种种计划,陈济棠总是从中作梗。古应芬之死,更使胡丧失了一个能够制约陈济棠的人物。
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陈、胡之间的矛盾势必日益扩大,而将胡置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已经吃够蒋介石苦头的胡汉民自然不想重尝这种滋味。“胡虽不舍伯南之广州政府,然亦无法亲临合作,仅能于香港妙高台遥领。”[ 《傅秉常先生访问记录》,第123页。]胡希望打着西南执行部的旗号,遥控两广,并利用西南各省领袖同蒋的矛盾,在西南建立新的联合,加强反蒋力量,并希望“由西南扩充到华中、华北、西北、华东、华西、东北、内外蒙各地方,并在组织上,再加以更进步的改造。”[ 胡汉民:〈论均权制度〉,《三民主义月刊》,第3卷第2期(1934年2月15日),第2页。]为此,胡汉民积极组织“新国民党”,发行《三民主义月刊》,标榜自己是国民党的正统,以此同南京中央分庭抗礼。但胡汉民始终没有再公开挑战南京中央的合法性。
“非常会议”虽然一度迫使蒋介石下野,并建立起亲胡的孙科政权,但孙科内阁因缺乏蒋、汪、胡的支持,本身又缺乏实力,很快在财政、外交上一筹莫展,仅仅支撑了一个月便宣告夭折。孙科派的政治主张,原本更倾向于胡汉民。但此时胡一心想控制两广,保持西南半独立状态,无意重返南京,而陈济棠根本不愿意孙科在广东分割自己的权力。因此孙陈之间无法合作。早在“非常会议”期间,两派就因争夺海、空军权,闹得水火不容。孙的亲信傅秉常就曾明言“不应捧此‘土军阀’。”[ 《傅秉常先生访问记录》,第123页。]
尽管孙科痛恨汪精卫抢走了他的行政院长,对蒋介石的独裁也表示不满,但他已无可奈何,而立法院长的高位,对孙仍有相当的吸引力。权衡利弊得失后,孙科最终还是回到南京,出掌胡汉民曾长期担任的立法院长一职,“太子派”要人梁寒操任秘书长、吴尚鹰任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傅秉常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陈肇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立法院在此后十余年间,成了孙科一派的主要政治舞台和实力据点,孙科并以“精诚团结,挽救危亡,缩短训政,实施宪政”相号召[ 《马超俊先生访问记录》,第166页。],希望依托立法院长的地位进一步扩大自己一派的政治势力。
“西山会议派”自国民党“二大”后,即被排除在统治集团之外。在此期间,尽管邵元冲等因蒋反共转而支持蒋,但该派势力仍游离于国民党统治核心圈外。国民党“四大”后,西山派领袖全部恢复党籍,在团结御侮的号召下,重新回归党内。覃振、居正、谢持、许崇智、熊克武等人纷获高位,或出任五院正副院长,或当选国府委员。这些人虽是国民党元老,但自身并无实力,尽管给他们安排的都是有名无实的虚职,他们也乐得以此终老。从此,“西山会议派”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不复存在。有趣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名西山派重要成员投奔新政权,尽管他们并非心甘情愿地屈服于蒋介石的集权统治,但都一直坚持自己最强烈的政治主张——反共。这在国民党其他派系中所仅见(以北伐时最早建立的国民革命军八个军为例,随蒋介石到台湾的仅有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二军先后两任军长谭延闿、鲁涤平和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均于抗战前去世,第五军军长李福林1952年病逝香港,其余四位全部投奔共产党和新中国,他们是四军李济深、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
在蒋汪合作下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几乎容纳了全部曾经武装反蒋的地方军事领袖,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唐生智、陈济棠等人都当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仅有张发奎例外。上海和谈期间,张发奎在汪精卫授意下,促使第四军离开广西,对蒋汪合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汪出任行政院长后,为了表现同蒋精诚合作,竟避而不见张发奎。第四军最后奉命调入江西“剿共”,张也被迫接受蒋介石所赠十万元出洋费,赴欧考察。从此汪张破裂,也结束了张桂军长达两年多联合反蒋的历史。[ 程思远:《政坛回忆》,第60页。]
蒋汪合作政府组成后,尽管蒋独揽实权,但他在党内地位仍未能超越汪、胡两人。蒋介石通过“宁粤对峙”事件,深知以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一时尚不具备同时对抗汪、胡的能力。因此,他一改过去一人身兼国民政府主席、中政会主席、行政院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等多职的妄自尊大行为,而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职,牢牢握住军权。“委员长”一词,在很长时间内成为蒋介石的专用称呼。国府主席继续由林森担任,行政院长让给汪精卫,中政会也改由蒋、汪、胡三常委轮流主席,同时,蒋还容纳了过去党内众多反对派如“改组派”、“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将他们全部吸收进新政权,地方实力派军事领袖也纷纷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
尽管胡汉民此后仍以“在野”之身,坚持抗日、反蒋,并以“均权”相号召,但始终未能形成新的反蒋浪潮。胡所控制的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在形式上也不得不始终表示服从中央。这说明各派反蒋势力,在经济上比起有江浙财阀支持的蒋介石要软弱得多,在外交上得不到欧美列强的支持,军事力量也不及蒋强大,无论哪一派都不可能脱离蒋介石独立掌权,只能处在依附于蒋介石的地位。此后虽然出现过三次规模较小的武装反蒋事件,如1933陈铭枢领导的福建事变、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以及1936陈济棠、李宗仁领导的两广事变,但大都是地方实力派独自发动,缺少党内力量的广泛支持,没有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很快就在蒋介石的武力压迫下,迅速瓦解。
伴随着国民党内各派势力的相互妥协,此后党内再难形成各派联合一致的反蒋基础,逐步确立了在蒋主导下,党内各派联合统治的局面。在这一局面下,蒋介石以退为进,巩固并加强了他在国民党内的统治地位。
1935年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由于日本加紧侵略华北造成的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在国内的声望逐步提高,他的权力也已经相当巩固。对此,自由派知识分子领袖胡适曾评论到:“蒋先生成为全国公认的领袖,是一个事实,因为更没有别人能和他竞争这领袖的位置。”[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1月版),第159页。]但蒋介石仍深知,尽管地方实力派和党内领袖无人再拥有向他挑战的军事实力,但就党内历史地位而言,他还没有达到说一不二的地步。他也吸取了以往两次下野的教训,不再斤斤计较于名分。为此,他亲赴山西太原和山东泰山,面邀阎锡山和冯玉祥来南京出席五全大会。
就在这次五全大会上,有代表提议《请推举蒋同志为本党领袖案》[ 《请推举蒋同志为本党领袖案》(台北:党史馆藏,毛笔原件),档案号5.1/13.15-3。]、《本党应恢复总理制案》[ 《本党应恢复总理制案》(台北:党史馆藏,毛笔原件),档案号5.1/13.61-9。],都被蒋介石婉言拒绝,他不肯以领袖自居。国民政府主席继续由林森担任,在新选举的国民党中央组织机构中增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二项新职务,蒋介石分别让给胡汉民和汪精卫,而他自甘担任这两个机构的副主席,只是牢牢抓住军权,成为事实上的领袖。蒋介石此后还多次在日记中对当年扣胡一事进行自省,“当时讨平阎、冯叛乱以后,乘战胜之余威,应先积极统一各省军民财各政,而对中央内部谦让共济,对胡特予信任与尊重,以国府主席让之,则二十年胡案不致发生,内部自固矣。”并以此提醒自己“不可再蹈民国十九年冬之覆辙”。[ 蒋介石日记,1941年6月9日;他在同年4月5日日记的《上星期反省录》中记道:“对溥泉斥责事,愧悔不知所止。此为余每十年必发愤暴戾一次之恶习。回忆民十对季陶,民廿对汉民,而今民卅对溥泉之愤怒,其事实虽不同,而不自爱重之过恶则同也。”]
1936年5月,胡汉民在广州去世,蒋介石的地位无形中又得到提高。西安事变时,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也因为此时的中国尚无人可以代替蒋来实现全面抗战。到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蒋才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不久汪精卫降日,被开除党籍,蒋氏终于成为党内的唯一领袖。
此时的国家元首——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只是一个礼仪性的职务,仍由林森担任。依照1931年12月国民党四全大会修订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主席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二年,可连任一次。该组织法还将国民政府主席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五院院长依次代理的规定予以删除。到1936年元旦,林森已满两任任期,依法不能再行连任。这时已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夜,此前1935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决定于1936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因此临时决议将林森的第二任国府主席一职的任期延长至宪法颁布之日止。[ 〈国民政府主席任期延长案〉,《中央党务月刊》第89期(1935年12月),第1027页。]到1936年10月15日,国民党中常会23次会议议决:以国民大会选举事宜不克如期办理为由,再次决定将国民大会召开日期延缓。[ 《中央党务月刊》第99期(1936年12月),第1035页。]不久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大会更被无限期延缓。所以林森的国民政府主席一直连任至1943年8月病逝时止。
1943年5月,林森已因病不能视事。为此,国民党中常会修正了延用1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在原法第13条后增加一项:“国民政府主席因故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理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第十三条第二项修正案〉,《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574号(1943年5月29日),第2页。]当年删除此项条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蒋介石集权,但12年后的蒋介石早已大权在握,此时恢复这一条款并无任何障碍。8月1日,林森病逝。当日夜间,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临时会议,决定选任行政院院长蒋介石自即日起代理国民政府主席。9月,国民党举行五届十一中全会,正式修正了《国民政府组织法》,这次修正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国民政府任期改为三年,连选得连任;(二)主席因故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长代理;(三)主席为陆海空军大元帅;(四)五院院长、副院长由主席于国民政府委员中提请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五)国民政府主席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五院院长对主席负责;(六)国家行为由主席署名行之,由关系院院长副署。[〈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修正案〉,《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05号(1943年9月15日),第1页。]这次修正,使国民政府主席不再只是林森担任时的礼仪性职务,而能直接掌握一切大权,基本恢复到1931年6月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所赋予国民政府主席的权力。从此,蒋介石不但以国民党总裁、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总揽党政军大权,更将国家元首的职位“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拿到了手。1948年4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蒋介石作为唯一的总统候选人当选中华民国总统。但这时已到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末期。仅仅过了一年半,蒋介石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被迫退守台湾。
对历史人物蒋介石该怎么进行评价?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黄仁宇
中国近现代的所有政治人物中,蒋介石的历史地位可以排名第几?
具体排第几不好定论,历史人物都要客观看待,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去考虑,我个人觉得排第一的应该是孙中山,蒋介石可以排前三
- 上一篇
三年级难忘的一件事优秀作文 请以‘难忘那段日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内容为高中水平的)急!急!谢谢
请以‘难忘那段日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内容为高中水平的)急!急!谢谢 请以‘难忘那段日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内容为高中水平的)急!急!谢谢不知从何时起,年轻的心总渴
- 下一篇
十二月24日是什么日子 历史上的这一天:11月25日——一座浮桥意外沉没!
历史上的这一天:11月25日——一座浮桥意外沉没 历史上的这一天:1990年11月25日,1990年11月25日,莱西诉默罗纪念桥碎裂沉入华盛顿湖底。经过一周的狂风暴雨,这座旧桥屈服于大自然的力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