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 又到植樹節,“雲直播”從古到今那些植樹造林的人和事
又到植樹節,“雲直播”從古到今那些植樹造林的人和事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正是每年的最佳植樹季節,而且成活率也高。今年3月12日是第42個植樹節暨全民義務植樹運動39周年。由於疫情原因,我們不能像往年那樣揮鍬鏟土、扶苗填坑來植樹,但並不會阻礙全民植樹的熱情。一些地方響應“防疫+全民義務植樹”的號召,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把植樹活動從線下搬到線上的“雲直播”,那麽也讓我們通過“雲直播”,看看從古到今那些關於植樹造林的人和事吧。
植樹節
“雲直播”從古到今那些植樹造林的人和事
△ 致敬治沙植樹人
●項羽巧用文字勸退砍樹人
△ 在沙中植樹
其實,植樹造林在我國源遠流長,從古到今,尤其是一些古代名人都很重視這一造福於民、惠蔭子孫的事業,並躬親實踐,傳為美談。
據說項羽自幼就愛樹,相傳有一次,他在一個村莊裡看到一個老人持斧要砍桂樹,項羽忙問緣由,老人說:“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這棵樹長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嗎?”項羽聽後,靈機一動回答說:“照你這麽說,院中倒樹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覺得項羽言之有理,於是放棄了砍樹的念頭。
●諸葛亮栽種八百株桑樹留子孫
△ 在中國文化中有特殊意義的桑樹。
為建立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後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種八百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一代名相,兩袖清風,死後留給子孫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感慨。
●董仙杏林救濟貧民
三國時東吳名醫董奉醫術高明,樂善好施。董奉隱居廬山期間,為貧苦百姓看病,從來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後按病情輕重,在他住所前後種杏樹,重病者栽五株,輕病者栽一株。幾年光陰,他的房前屋後竟有十萬餘株杏樹。每當杏熟,董奉用來換谷米救濟貧民,人們稱這片杏林為“董仙杏林”,後人遂以“譽滿杏林”稱頌醫家。
●隋文帝親自栽植大運河兩岸柳樹
△ 今日京杭大運河,依然是臨河有道,夾道有樹。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文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文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禦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白居易愛樹如寶
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樹如寶。他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並賦詩詠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有買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詩中又說:“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遍後院,種柳蔭前墀。”

●王安石詩中寫滿對樹木的摯愛
宋代改革家、詩人王安石對種竹、植桃、栽柳極感興趣,賦有詩句:“乘興吾廬知未厭,故移修竹似延雛”,“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一吹數尺高”。“移柳當門何啻王,穿松作徑適成三”。可見他對樹木的熱愛程度。
●朱元璋難忘柿子之甜而廣種柿樹
△ 生長在安徽的柿子樹。
據《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常挨餓。有一天,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一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頓。後來,他當了皇帝,忘不了柿樹的功勞,還念念不忘植樹造林,於是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要種柿、核、桃、棗;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株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左宗棠下令軍隊種柳二十六萬株
清末名將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期間,下令軍隊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裡沿途種柳二十六萬株,人稱“左公柳”,至今仍為西北人民所稱道。清人楊昌溪曾寫詩讚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The end-
撰 文 |蘋 果
編 輯 | 王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