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麻姑洞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唐代·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唐代·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读书赞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
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鉴赏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著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创作背景
杜牧的《读韩杜集》创作于晚唐(公元803-852年),由于对杜甫、韩愈的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杜牧写下这首《读韩杜集》,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此时却羨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很赞哦!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