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 只用短短十年改写美术史——文森特·威廉·梵高
只用短短十年改写美术史——文森特·威廉·梵高
学童,艺术公司的年轻职员,教师,书店伙计,学生,传教士——梵高曾经做过这些角色。梵高直到27岁时,他决定投身开始作画。这一决定从此改变了美术史。
早年的凡高
1853–73津德尔特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布拉邦地区的小镇津德尔特。一年前的同一天,他的父亲——基督教牧师西奥多鲁斯?凡高和母亲安娜?卡本特斯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取名为文森特的男婴)在出生不久后不幸夭折。为了纪念他,夫妇俩为次子取了同样的名字。第二个文森特顺利地来到人世,在他之后,家里还陆续多了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安娜,提奥,维尔,莉丝和科尔。梵高一家常在津德尔特周边散步,这在未来的大画家心中种下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位于津德尔特大广场上的房子,梵高的出生地
梵高的父母:西奥多鲁斯?梵高和安娜?梵高—卡本特斯
学童
11岁时,梵高从津德尔特镇上的学园转学至泽芬贝亨的一家寄宿学校。他在那儿过得很不开心,但是还是完成了基础教育的学习。小梵高不时会画些画,但并没有展现多少艺术天分。13岁时,他去了蒂尔堡读中学,功课还不错,尤其是语言课的成绩很好;可是,在第二个学年(1867–68)就中途辍学,原因不为人知。从此,梵高从未再上过学。
13岁时的梵高
泽芬贝亨的车站大街。左边的白色房子就是梵高在1864-66年间就读过的寄宿学校
艺术公司年纪最小的职员
16岁时,梵高经叔叔的介绍进了古比尔国际艺术公司当学徒,在“森特叔叔”(对同名叔父的昵称)开设的海牙分店干活。现存最早的梵高书信就是写于他在古比尔公司度过的早年时光。1872年9月,梵高展开了和弟弟提奥持续一生的书信往来。提奥于1873年开始在布鲁塞尔的古比尔分公司工作。同年,梵高被调去了公司在伦敦的分店。
古比尔国际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内景,1900年左右
现存最早的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手稿,1872年9月29日写于海牙
寻找方向
1873–81
艺术和宗教
在伦敦,梵高遍访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等著名艺术展馆。他所崇拜的画作中就有“农民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朱尔?布列东等大师的作品。他也大量阅读,从美术馆导览文字、杂志,到文学和诗歌,无所不纳。1875年,梵高被调去巴黎,这一时期他愈发对宗教产生兴趣,在给提奥的信里出现了大段的《圣经》引注和对教堂讲道的关注。尽管对艺术兴趣浓厚,梵高却越来越对艺术公司的工作不以为意。古比尔公司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1876年,他被解雇了。
19岁时的梵高
“再次见到包索德先生时,我询问了他,是不是真的认为我今年继续待在公司是件好事,因为先生从未对我表示过太大的看法,确实如此。不过先生其实只是替我说出了我想说的话,也就是说,4月1日开始我就不再上班了…”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76年1月10日于巴黎
教员
从古比尔公司离职之后,梵高回到了英国,在拉姆斯盖特一家寄宿制的男校义务性地做助教。不久后,他又在离伦敦不远的埃尔沃斯一所教区牧师办的私人学校里找到了一份领薪的工作。这让他得以在学校和周边的村镇里讲道,但这份工实在没什么前途可言。1876年底,梵高回到荷兰布拉邦,和父母一起过圣诞节。之后,他采纳了父亲的建议,没有再回到英国。梵高所画的拉姆斯盖特寄宿学校附近风光,1876年伦敦彼得森和特南绿地的教堂
书店伙计
“森特叔叔”又帮了忙。1877年1月,他帮梵高在鹿特丹附近的多德莱赫特找到了一份书店里的工作。但梵高再次迷上了宗教,他的父母也开始担心起来——儿子已经24岁了,却仍未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几个月后,父母同意了梵高攻读神学的计划。但他没有学历,所以得先通过入学考试。
学生
梵高在阿姆斯特丹和叔叔住了一年。另外一位在教区担任执行牧师的叔公帮着他复习迎考。然而梵高缺乏学习的专注力,他更喜欢在城市里游荡,或是去周边的乡村跋涉。家族的一切支持似乎都落了空。不久后, 叔公就让他彻底放弃上学的打算。阿姆斯特丹的海军造船所。梵高和他在此担任所长的叔叔曾住在这儿
业余传教士
尽管放弃求学,梵高仍然很想为主服务。他离开阿姆斯特丹前往比利时寻找新的机会,在伯雷那琪矿区做业余传道士,给病弱的矿工上课,为他们读经。
“那是个昏暗的地方,第一眼望去,周遭就弥漫着一种阴沉的死亡气息。矿工基本上都因为病痛的折磨而憔悴苍白。他们看起来筋疲力尽,面容枯槁,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之下未老先衰。女人们则面色蜡黄而干涩。”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79年4月1日至16日期间于比利时Petit-Wasmes
煤矿场的基督
梵高在伯雷那琪和矿工家庭同住,分担他们的穷困之苦。他睡在地板上,将随身物品分送给大家。他的付出和奉献赢得了“煤矿场基督”的称许。可凡高没能如愿在矿场建立起一个紧密的教徒团体,他的合同也没有得到延续。比利时伯雷那奇地区的煤矿1879年,梵高在伯雷那琪所画的烧焦的植被
转折点
梵高常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附上一些小幅素描画,有时则画出他的所见所闻。提奥建议他将精力多集中在画画上,这最终将他引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梵高逐渐相信以画家的身份也能为主效力。1880年10月,他搬去了布鲁塞尔,开始研习绘画技巧,交游画家团体。他不再有稳定的收入,戴奥因此不时接济他。提奥?梵高
“我听爸爸说,你没告诉我就已经寄了钱来,帮我维持生计。请接受我衷心的感谢。”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81年4月2日于布鲁塞尔
画家生涯之初1881–83
从埃顿到海牙
1881年春,梵高搬去布拉邦地区的埃顿和父母同住。他勤奋习作,常去户外写生。当时,弟弟提奥被提拔为古比尔公司巴黎分部的经理。他从财政上支援凡高,让他得以全身心地追求艺术造诣。
相反地,梵高的父母则对大儿子选择以作画为生的决定失望至极,这在他们眼中无异于人生的失败者。梵高偏偏又在这时爱上了表姐凯伊?沃斯。凯伊的丈夫早逝,她无意和凡高有任何瓜葛,但梵高却对她展开了契而不舍的热烈追求,这让家里也无法接受。在和父亲大吵之后,梵高于1881年的圣诞节当天离开了家,在海牙找了一处容身之地。
“爸爸不能对我感同身受,我也无法迎合爸妈的生活节奏,对我来说太压抑了——我会喘不过气来。”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81年12月23日左右于埃顿
凯伊?沃斯和儿子扬,1881年左右
莫夫

梵高在海牙期间和远房表亲——当时已成名的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他觉得自己的绘画技巧尚不够好,因而废寝忘食地不断练习。其间,一位叔伯给了他平生第一份委托创作的任务:十二幅海牙市景画。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让梵高得以提高作画中的透视技巧。莫夫教给他水彩画和油画的基本技法,他那时几乎每天都去莫夫的画室。安东?莫夫《斯海弗宁恩海滩上的驴子》,安东?莫夫,1876年Vincent van Gogh, 海牙绅士运河-王子运河转角处的桥和房屋, 1882
痛苦的爱恋
1882年初,梵高邂逅了西恩?霍伦尼克。她成了他的模特和恋人。梵高的朋友们和家人(包括莫夫)都大为惊讶,因为西恩曾经沦落风尘。更有甚至之,她当时身怀六甲,还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但梵高对西恩充满同情,决心要照顾她的生活。俩人租了一处房子,让西恩和她的幼女及刚出生的婴儿得以栖身。提奥对哥哥的这一选择虽无法认同,但还是照常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最终,执拗的梵高还是意识到他和西恩的关系没能像他期望的那样发展,于是决定了断。
“尽管一开始我就知道她的失足,但我仍幻想她能回头是岸,踏实地生活。如今,特别是当我不再见她,回想关于她的种种,我愈发认识到,想让她的生活步入正轨其实为时已晚。”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83年9月14日左右于霍赫芬
《悲伤》,文森特?梵高,1882年。右图:《抱着孩子的女子》,1883年
德伦特之行
和西恩分开之后,梵高去了德伦特的乡间,画当地的荒野沼泽。他觉得当地风景美好,让人心旷神怡。不过,德伦特也不只是给了他宁静和灵感。
“德伦特很美好,但待在这儿也取决于许多事情——有没有足够的钱维持生计,还要看你能不能耐得住寂寞。”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83年12月6日于纽恩南
不到三个月之后,风雨、严寒和孤独就迫使凡高离开德伦特,去往父母在布拉邦省纽恩南的新家。
Vincent van Gogh, 泥沼地里的两个农妇, 1883
农民画家1883–1885
农民生活
1883年12月,梵高再次搬回和父母同住。他先在家中房子的后方开辟了一个小画室,数月后又在镇上租了一处大一些的空间。当时的纽恩南算得上是“农民画家”的理想之地。不少农民、乡间劳工和织工都住在那儿,凡高有机会时常常临摹这些人物。1884年初,凡高向戴奥提出,希望用画作回馈戴奥对自己经济上的支持。
“我对未来有一个提议。让我给你寄去我的画,你看看想要哪些。但我要坚持一下,希望三月份往后我能将你寄来的钱视作是自己挣得的。”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84年1月15日于纽恩南
这一美好的想法是,提奥可以把画拿去巴黎的艺术市场上卖,但这并不现实:法国的“口味”偏好色彩,而梵高此时的画调尤其暗淡。他自然可以改变画风,但这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纽恩南牧师住房后院,梵高的画室位于右侧低矮的屋子里
Vincent van Gogh, 纽恩南的牧师住宅, 1885
吃土豆的人
梵高的父母感到和儿子同住并非易事,他的行为总是有些反常。父亲在1885年3月底辞世,不久后凡高就离家搬去画室住,着手画《吃土豆的人》。“夜晚,农民们围着一盘土豆而坐”——梵高倾心于这一场景的魅力,这时候的他也开始烟不离手,节食俭用。他的钱大多用来买作画所需的材料。同年晚些时候,凡高决定去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美术学院上学,从此告别故国荷兰,之后就从未回来过。
Vincent van Gogh, 吃土豆的人, 1885
安特卫普
梵高在安特卫普受益良多。这儿有优质的画具,提供模特的绘画俱乐部,教堂和拥有无数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和画廊。美术学院的绘画课程对凡高来说反而太过保守了。
“实际上,我认为在学院里看到的画都拙劣得不可救药——甚至从根本方向上就不对。我知道我的画完全不一样——时间会证明一切的。那儿糟透了,甚至都找不出一个人了解到底什么是古典雕塑。”
凡高写给戴奥的信,1886年1月19日或20日于安特卫普
Vincent van Gogh,掷铁饼者, 1886
Vincent van Gogh, 叼烟的骷髅, 1886
巴黎
梵高在这座佛兰德城市没有久留。他和提奥商量着打算前往巴黎,跟画家费尔南德?科尔蒙学画——当时科尔蒙在外国学生中很受欢迎。提奥开始张罗另找一处足够大的房子以便和哥哥同住,但在他找到之前,凡高就在1886年2月底不请自来了。
“亲爱的提奥,请别为我的突然出现而生气。我考虑了很多,觉得这样我们会省去很多时间。”
致提奥,1886年2月28日于巴黎
梵高告知提奥他已经人在巴黎的信件手稿。这封信匆匆写在从练画本里随手撕下的一张纸上
由暗转明1886–1888
启发
提奥在巴黎蒙马特大道上的古比尔艺术公司任经理一职。他将当时杰出的现代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等人色彩鲜明的作品风格介绍给哥哥梵高。梵高也在费尔南德?科尔蒙的画室里结识了一众新派的画家同行,包括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埃米尔?伯纳德等。种种新印象和新朋友对梵高的画风渐生影响,激励他去自由地尝试。很快,《吃土豆的人》中的那般暗淡色调就被明亮的色彩取代了,体现在《蒙马特高地和采石场》等作品中。
《吃土豆的人》,1885年;右图:《蒙马特高地和采石场》,1886年
费尔南德?科尔蒙画室里的学生们,1885年左右
光线文森特·凡高简介,颜色,轮廓
在巴黎期间,梵高的画作受现代绘画的影响,色调逐渐变得明快起来。他开始采用较明亮的色彩,以短促的落笔发展自己的风格。作品主题也随之而变,从乡间劳工转向描绘咖啡馆、大街景、塞纳河畔的田园乡村和花卉静物等。他也尝试了更多“商业性”的主题,如人像肖像画。不过,聘请模特的费用高昂,梵高大部分情况下是坐着画自己。当时的巴黎艺术市场盛行日本浮世绘版画印张,梵高也在其中发现了新的灵感源泉,和提奥一起收藏了些许。其中具有东方特色的粗粝轮廓、遮幅和色彩对比很快就在梵高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桥骤雨》,歌川广重,1857年;右图:《雨中的桥》(仿歌川广重作品),文森特?梵高,1887年
梵高(后)和埃米尔?伯纳德在巴黎附近阿斯涅的塞纳河畔,1886年左右
普罗旺斯
两年之后,梵高对巴黎繁杂的都市生活产生了厌乏。
“我好像几乎无法在巴黎工作,除非能在这儿找到一处藏身之地,好让你寻回平静的思绪,宁静致远。如果没有,就注定会变得彻底麻木。”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88年2月21日
梵高渴望乡村的宁静、阳光和“日式”风景的光线及色彩。为此,他将希望寄托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1888年2月20日,在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之后,凡高终于到达了隆河上的小镇,阿尔勒。
阿尔勒,1919年。左上角可见梵高住过的黄房子
法国南部
1888–1889阿尔勒的黄房子
梵高对阿尔勒明媚的阳光和色彩感到很高兴。他热情满溢地勤奋工作,画茂盛的果林和收割麦子的农工,也去到海边画海上的船只,画风变得松弛而更有表现力。凡高和弟弟提奥通信,告诉他自己有意召集一群画家朋友在阿尔勒建立一个“南方画室”,提奥则可在巴黎出售他们创作成果。
“你知道我一直都觉得画家独居是件荒唐事。独自一人,你就总会失败。”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88年5月28日或29日于阿尔勒
Vincent van Gogh, 丰收, 1888
Vincent van Gogh, 圣玛丽海滩上的渔船, 1888
保罗?高更
怀着建立“画家据地”的梦想,凡高租下了拉马丁广场上“黄房子”中的四间屋子。保罗?高更是第一位——后来可知,也是最后一位——搬来和凡高同住的画家。在梵高几次三番地游说之后,高更终于在1888年的10月末来到了黄房子。为了哥哥的愿想,戴奥还不得不给高更出旅费。
“高更就快到了,你的生活一定会有很大改变。我希望你的努力能够成功,让画家们在你的住处自在地工作和生活。”
提奥写给梵高的信,1888年10月19日
保罗?高更
黄房子,梵高在阿尔勒的住处
共事的日子
梵高和高更孜孜不倦地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合作产生了多幅卓越的作品。然而,两人对艺术的见解迥异,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
“高更和我就德拉克洛瓦、伦勃朗等人的作品谈了很多。我俩的讨论过度激烈,有时候我们说完之后都筋疲力竭,就像耗完电的电池一样。”
梵高写给戴奥的信,1888年12月17日或18日于阿尔勒
Paul Gauguin, 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 1888
Vincent van Gogh, 高更肖像画, 1888
割耳事件
高更主要凭记忆和想象创作,而梵高偏好于画眼前之所见。个性的差异使得两人之间的摩擦日渐升级。高更威胁说要离开阿尔勒,这逐渐激化了梵高的情绪和压力,他变得忧心焦躁。终于有一天,梵高拿着一把剃刀恐吓了高更。当天晚上,他在黄房子里将自己的耳朵割下一块,包在报纸里,送去给附近红灯区的一个青楼女子。
阿尔勒当地报纸《共和论坛》对梵高“割耳事件”的报道,1888年12月30日星期日
梦想幻灭
在割耳发生的第二天早上,梵高就进了阿尔勒的医院。听闻消息之后,提奥匆忙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我在阿尔勒的医院里找到了文森特。周围的人从他的焦躁情绪中体认到,他在过去的几天里出现了那最为可怕的疾病——疯病的症状,还伴有高烧。这让他神志不清地持刀自伤,最终被送进医院。他会就此变疯吗?医生认为有这个可能,但还不敢枉下结论。”
提奥?梵高写给乔?博尔的信,1888年12月28日
提奥在高更的陪同下去医院探视梵高,之后就赶回了巴黎。梵高组建共有画室的梦想幻灭了。他对割耳事件记忆不清。1889年1月初,出院之后的凡高重新拿起了画笔。可是,随后的几个月内他的精神病状起伏不定。5月中,出于对病情复发的惧怕,他自愿住进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
埃米尔?舒芬内克仿作了这幅梵高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入院治疗
1889–1890
普罗旺斯圣雷米精神病院的广告
医院内外
普罗旺斯。一旦在圣雷米的医院恢复得还行,凡高就着手投入创作。在病情尚佳的日子,他常常画疗养院围墙内的花园,后来也获准到医院外面去作画。院方也额外分配给凡高一个房间当作画室,他在那儿创作了多幅作品,包括对伦勃朗和米勒等大师作品的临摹。他的精神病况却依然不稳定。有一次他在极度错乱之下吃下了一些油画颜料,之后因此被禁止工作了一段时间。虽然病情状况飘忽不定,凡高在圣雷米期间却十分多产,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大约150幅油画的创作。
“至于我,健康尚好;至于未来,但愿,只是时间和耐心的问题。”
梵高写给戴奥的信,1889年5月31日至6月6日期间于普罗旺斯的圣雷米
圣雷米圣保罗修道院的精神病院
米勒作品《打谷者》印张,1853年文森特·凡高简介,及《打谷者(仿米勒作品)》文森特?梵高,1889年
Vincent van Gogh, 画室的窗户, 1889
杏花开
提奥于1889年4月在阿姆斯特丹和乔安娜(“乔”)?博尔完婚。1890年1月,梵高在圣雷米接到了侄儿出生的喜讯。提奥和乔以梵高的名字为自己的新生儿取名为文森特?威廉?梵高。梵高从医院给他们俩寄去了一幅特别的作品:《杏花开》
“我倒是更希望侄儿的名字和爸爸的一样——我最近常想到他——而不是用我的名字。不过,不管怎样现在已经定下来了,我就立即画了一幅画,挂在他们的卧房里:蓝天背景之下,大树枝上开满雪白的杏花。”
梵高给母亲的信,1890年2月19日
Vincent van Gogh, 杏花开, 1890
乔?梵高和儿子文森特?威廉
获得认可
1890年初,六幅梵高的油画参加了比利时“二十人”画家协会在布鲁塞尔的群展。艺术评论家阿尔伯特?奥里埃之前已经就凡高的作品发表了一篇评价正面的文章,这六幅作品中的《红色的酒庄》更在展览期间就被购买——凡高的作品开始得到外界的认可。这虽然不是第一次被展出,但提奥自1888年起就向巴黎一年一度的“独立艺术家沙龙”递交梵高的作品。1890年3月,他的十幅画作被挑中参与沙龙展览,反响甚好。
“如果你能来独立艺术家展览的现场,我该有多高兴。… 你的画被挂得很好,看起来很棒。许多人托我转达给你他们的赞美之辞,高更也说了,你的画是展览的重点。”
提奥写给梵高的信,1890年3月19日于巴黎
1890年独立艺术家沙龙展览画册
《红色葡萄园》,文森特?梵高,1890年,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收藏
最后的岁月
1890瓦兹河畔奥维尔
1890年5月,梵高离开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前往画家聚居的瓦兹河畔小镇奥维尔。奥维尔有着梵高向往的平静和安宁,离巴黎也近,去探望戴奥很方便;还有一位名叫保罗?嘉舍的医生,能够为他的病情提供不时之需。梵高很快就和嘉舍成了朋友。嘉舍平日里也会画一些画,他建议凡高全身心地投入对艺术的追求。凡高也完全照做了,他近乎狂热地画着奥维尔小镇及周边的花园和麦田。在这一段时间内,他废寝忘食,基本上每天创作一幅作品,健康状况似乎也有所好转。
《加歇尔医生的肖像画》,文森特?梵高,1890年
“拉芙客栈”,梵高在瓦兹河畔奥维尔的住处
财政忧虑
1890年7月,梵高前去巴黎看望戴奥一家,因此得知弟弟正打算辞去担当多年的艺术公司经理一职。提奥想自己开公司,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资金危机。梵高听闻后,担惊受怕地回到了奥维尔。
“我回来之后还是感到很沮丧,依旧觉得你所面临的风暴对我也造成了压力。我能怎么办——你知道我一般都试着保持愉快,但我的生活从根本上受到了打击,我的步履亦变得蹒跚起来。”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90年7月10日左右于奥维尔
提奥和妻子乔都给梵高去信,让他不用担心。但经济上的不确定和对旧病复发的恐惧让梵高的健康状况一蹶不振,他无法摆脱面对未来的忧郁情绪。
提奥在艺术公司时的名片
自杀
“…在弄明白我要什么之后,又画了三幅布上作品,都是乌云翻滚的苍穹下广袤的麦田。我试图表达出悲哀和极度孤寂的情绪。你很快就会看到——希望我能尽快带去巴黎给你。我几乎确定这些画能告诉你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感受,和乡村所赋有的健康的、令人振作的魅力。”
凡高写给戴奥的信,1890年7月10日左右于奥维尔
无论梵高感受到乡村生活多么地“健康和令人振作”,他的病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逐渐变得很严重。1890年7月27日,梵高走进一处麦地,朝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随后,踉跄着回到寄宿的拉芙客栈。提奥从巴黎匆忙赶到奥维尔,陪伴在哥哥的身旁,直到两天后他因伤势过重而与世长辞。1890年7月30日,梵高被埋葬在奥维尔,其身后留下了巨大的艺术遗产:超过850幅油画和约300件纸上作品。
Vincent van Gogh, 乌云下的麦田, 1890
Vincent van Gogh, 树根, 1890
离世之后1890–1973纪念展
梵高去世六周之后,提奥为他举办了一场具有纪念意义的展览。长期的操累和痛苦积劳成疾,提奥的健康也每况愈下。展览结束不久,他辞去了艺术公司的工作,身体迅速不堪重荷。 提奥进了乌特勒支的一家诊所治疗,饱受梅毒所引起的身心痛楚。1891年1月底,他在医院去世,离梵高辞世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 梵高的画作因此交由提奥的遗孀乔?梵高-博尔保管。
提奥位于乌特勒支的墓
戴奥的遗孀乔?凡高
戴奥死后,他的遗孀乔带着儿子文森特?威廉,以及凡高和戴奥的艺术藏品搬去了荷兰中部的小镇布森。1901年,乔再婚嫁给画家约翰?科恩?高斯肖克,两年后,一家人搬到了阿姆斯特丹。
乔以多种方式尝试提升凡高画作的知名度,包括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出借参展等,越来越多的买家因而对凡高作品兴趣大涨。1914年,乔首次将凡高写给戴奥的书信辑录发表,同年,她将戴奥移葬至法国奥维尔哥哥凡高的墓旁。
乔与第二任丈夫约翰?科恩?高斯肖克及儿子威廉?凡高于阿姆斯特丹家中;右图:首版凡高写给戴奥的书信
瓦兹河畔奥维尔,文森特?梵高和提奥?梵高的墓
凡高美术馆
乔于1925年过世,梵高和提奥的艺术收藏传给了她的儿子,工程师文森特?威廉?梵高。1930年,文森特?威廉?梵高将伯父的油画作品出借于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展出。
凡高声名大噪之后,有舆论希望将他的作品统一安置在一家专业美术馆。 1962年,经荷兰政府同意,这位“工程师”将凡高作品转交至文森特?凡高基金会所有。作为回报,政府着手兴建梵高美术馆,尔后确保凡高的作品永久性地向公众开放展出。
十一年之后,梵高的作品从市立美术馆挪到了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设计师格里特?里特维德专门设计的独幢建筑里。
1973年,当时的荷兰王国女王朱丽安娜为凡高美术馆揭幕。从那时起,美术馆吸引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访客参观。当前,梵高美术馆每年接待的参观者数量多达150万人次。
“如果我的画卖不动,我也没有任何办法。但那一天终将到来。人们会认识到这些画要比颜料和我们花在上面的,我困顿的生计,更有价值。”
凡高写给戴奥的信,1888年10月25日左右于阿尔勒
1973年,荷兰王国女王朱丽安娜陛下莅临梵高美术馆开馆仪式(荷兰语)
1970年代梵高美术馆明信片
梵高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