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哪朝的都城 長安到底有何魅力?為何會有這么多王朝選擇定都這里?
長安到底有何魅力?為何會有這么多王朝選擇定都這里?
西安,在古代很長的一段都被稱之為長安,同時也是很多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十三朝古都,是後人對於長安地位高度評價。在古代能夠享受如此殊榮的,除了長安估計也就只有洛陽了。作為十三朝古都的長安,究竟有何魅力能夠吸引眾多開國皇帝的喜愛,將國都定於此地呢?
自然環境
長安能夠成為十三朝古都,跟它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文化有着很大的聯系。
從自然地理環境上來講,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最早的「 ”天府之國”指的關中平原,漢以後,這一稱呼才被四川盆地及成都平原一帶所取代。
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就是以肥沃的關中平原為資本,開展了與山東六國的激戰。
劉邦建立漢朝之初,並非是在關中稱帝,而是在山東定陶稱帝。當時劉邦手下的將領多數是跟他從山東(崤山以東)出來的。正如項羽那般"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些將領從內心深處都希望劉邦定都在山東,這樣自己就能光宗耀祖了。
劉邦本人也曾考慮是否定都山東,此時他的手下有個叫做婁敬認為山東之地不適合定都,於是便請張良出山勸說劉邦。張良自然也是不認可定都山東,他向劉邦進諫定都關中地區(特指西安,秦咸陽附近),史載"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從張良的這句話,可以透露出兩點。
第一點是關中平原土壤肥沃,適合耕種,發達的農業足以支撐起帝國都城龐大的人口日常消費需求。
第二點則是關中地區的軍事優勢,秦國在戰國時期能夠多次抵抗住六國的合縱,靠的就是關中地區地形上的優勢。
關中地區跟四川盆地有點像,四面環山,僅有幾個缺口可以進入,同時在這幾個缺口又有像函谷關、蕭關、武關這樣的軍事要塞守護。這就造成了關中地區里面的勢力可以隨時出擊,關外的山東勢力只能攻破這些軍事要塞才能夠占領關中地區。
關於關中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僅僅是張良有所認可。

到了唐朝時期,著名的中興名將郭子儀曾評價關中地區:"右控隴蜀,左扼崤函;前有終南、太華之險,後有清渭、濁河之固"、"神明之奧,王者所都。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秦漢因之,卒成帝業"。如此高度的評價可見關中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優越。
人文環境
除了自然地理環境之外,關中地區還是一個人文文化發達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打天下,還是守天下,人才都是至關重要的。關中地區在很早之前就是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我們所熟知的大荔人、藍田人便是這其中的代表。
到了商周時期,周部族日益強大,商紂王時期,武王伐紂更是關中地區一次偉大的興起。作為周人的發源地,鎬京成為了王國的中心。
西周末年雖然關中經歷了戰亂,但是在秦人的努力之下,關中地區再一次成為了山東士子的朝聖地。
隨着秦漢在西安的建都,關中地區成為了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帝國的文化中心,此時關中地區人文文化不可謂不發達。
隨便一提的是西漢時期,為了建設長安,中央政府還建設了很多陵邑,為了補充這些陵邑的人口,把東邊的豪強,有錢有文化的人,強行地遷移到陵邑,稱之為"強干弱枝",讓他們離開故土前來建設首都。
這些人遷移到關中之後,不是自己一個人或者一家人,而是一族。甚至很多給他服務的人都會隨之而來,看上去只有幾戶幾個姓的人,但實際上很多。
同時這些遷移過來的人原來所在故地(比方說山東、齊魯這些地方,都是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而文化發達很多集中在這些有錢人或者有實力的人的手上。因為當時讀書識字的人也是以這些人為主,因此他們來到關中之後,也把他們的當地文化帶到了關中,將關中的文化更多地弘高,所以當時陵邑地區的文化發展其實很高。
正是因為關中地區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發達的人文文化,所以才吸引了歷朝歷代皇帝前來長安建都。
每當有讀者問,有沒有什么好的歷史通俗讀物推薦,我都推薦他買蔡東藩寫的《歷朝通俗演義》。
在這套書中,從秦朝到民國2000余年歷史,蔡東藩以正史為經、軼聞為緯,用《三國演義》式的語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寫成了這套中國最完整的歷史小說。
大家要想通盤了解中國的歷史,這套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史書太沉悶,不容易讀,別的演義又虛構太多,蔡先生的這套書是史實重於演義,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讀了這套書,什么亂編的歷史劇,或者朋友亂侃歷史,你一聽就能判斷出來。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蔡東藩 全套6冊新版精裝】 ¥165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