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原因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原因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原因: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毫无疑问,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那么,在现代化这个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涵盖了现代化的全部内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复杂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恐怕还很难形成紧密一致的看法,反倒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达成共识了,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作为当下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机制,是我们今天一代中国人无可回避的选择。
我国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同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起步的。

十年“文革”,使僵化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充分暴露,也使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充分暴露。
在有些环节、有些方面,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是密切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的。
比如,人民公社就是政社合一。
农村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的兴起,促使人民公社解体,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着重抓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抓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dp强调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尖锐地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他反复讲这个道理,要求改变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状况。
三十年的改革是曲折前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曲折可能更大些。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现在改革正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
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这些,都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目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极好的机遇。
政治体制改革有它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不能盲目行事,不能急于求成,但又要善于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
我们讲改革的协调性,首要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性。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只能有重点地推进。
党中央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这是正确的改革决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不同,各有特点,但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的,有共通之处。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借鉴。
比如,改革要制定目标模式,要有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要求和方案;改革要渐进式推进、又要将渐进与突进相交替;改革要大胆地试验,又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改革可选择某些地区进行试验,先行一步,起窗口作用等等。
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大要求:1,方向坚定与途径创新并行 2,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 3,权力规制与权威重建并举。
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设的民主政治。
总结: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