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王小二演讲稿 抗日英雄故事演讲5到8分钟
抗日英雄故事演讲5到8分钟
同学们!1937年7月7日的一声炮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华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争取独立、自由,走上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
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说的是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勇斗日本鬼子的故事。
他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小英雄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同学们,当时,凡是插鸡毛的信都是很重要的),于是他假装赶着一群羊以放羊为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日本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在一个深夜他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大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紧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从羊屁股上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
很快,后面的鬼子追了上来,海娃又被他们抓了回去。
他又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可是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这时,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痛扯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赶来的八路军消灭了日本鬼子,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八路军张连长,胜利完成了任务。
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克服一切困难,长大后做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
“消息”树上的小哨兵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gcdzg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gcdzg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md和dz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gcdzg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吉鸿昌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党的领导下,他坚持抗日,尽力为党工作。
蒋介石恨死了他,敌人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
在狱中,反共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他,要他交出抗日活动的秘密。
吉鸿昌眼睛一瞪,大声喊道:“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结,尽干些祸国殃民的事情,你们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的恼羞成怒,大喊:“给我上刑!”敌人用尽了个种毒性,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从容不迫地走上刑场,他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疾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对旁边的特务说:我为抗日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那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又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的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么打死我的?”那个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颤抖的举起枪,吉鸿昌奋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gcdzg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那“死也不能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提问者评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