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兰溪陈国洪 兰溪战争历史

火烧 2022-10-16 22:55:44 1070
兰溪战争历史 克里米亚战争历史意义是什么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线是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在其“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以便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但是这个要求被君

兰溪战争历史  

克里米亚战争历史意义是什么

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线是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宗教问题。

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在其“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以便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但是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直接回绝了。这时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倾向支持奥斯曼。

于是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俄奥间之所以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其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内部出现分裂,俄罗斯认为这是它在欧洲扩大势力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它觉得可以趁此机会打通去地中海的航路并实现其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夙愿。

由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已经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可以极力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为了实现各国的均势,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所以在俄有所行动后,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撒丁也加人此同盟。

奥地利虽然力图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它并未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半岛上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尽管它并未主动参战,但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仍是一个重要角色。

不久在英法围攻下,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现代化的战争。

无论从军事上还是从政治上,对于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这场战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与巴黎和约同为19世纪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想问一下,在抗日战争中,兰溪战役中牺牲的国民军一位徽州籍的团长

你说的应该是 浙赣战役 1942年5月至9月,日军为破坏浙江沿海中国空军基地及打通浙赣线而发动的一次战役。

1942年4月18日,美国飞机从航空母舰起飞,首次袭击日本后,在中国浙江省衢州空军机场降落。日本大本营为破坏美军飞机空袭日本,令日本中国派遣军击溃浙江省的中国军队,以摧毁主要空军基地。

日军调集第十三、第十一军九个师团,约十四万余人,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俊六指挥下由杭州、南昌两个方面,沿浙赣线东西对进。国民政府令顾祝同第三战区、薛岳第九战区集结十四个军四十一个师,约三十万兵力抗击日军。

5月15日,杭州方面日军分别由奉化、上虞、萧山、富阳等地,沿浙赣线及其两侧向西南进攻。中国军队在桐庐、诸暨、新昌一线进行抵抗后,主力向金华、兰溪一线转移。

经激战于28日放弃金华、兰溪阵地;在金兰地区的防守战则使日军遭受严重损失,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直次被地雷炸死。此后,日军再发动攻势,于6月7日攻陷衢州,11日陷玉山,13日占广丰,24日又占丽水。

而南昌方面日军于5月底沿浙赣路及其两侧向东进犯,连占临川、鹰潭、贵溪、南城等地。7月1日,日军东西对进之两部于横峰会合,打通了浙赣线。

之后,转为对机场、铁路的破坏和对战略物资的掠夺。日军由于战线长兵力分散,处处遭到中国军队的反击,于8月中旬开始在浙赣战线缩短防线。

至8月底,浙赣西段之日军全部撤回原防,浙江地区日军撤至新登、兰溪、金华、东阳、奉化之线,战役遂告结束。此役国民政府丢失大片土地,浙赣两省的机场被彻底破坏,二十余万居民及士兵惨遭日军杀害;但日军亦遭受严重损失,据日军战史记载,日军死伤官兵共二万八千九百五十五人。

兰溪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旅游资源 兰溪山清水秀,风光秀丽, 人文荟萃,名胜众多,堪称历史文化名城,且旅游资源丰富,是浙江省南线的重要旅游城市 。

境内有“三江两山双洲八大景”。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的有六洞山、 白露山、 兰荫山,其中六洞山因具涌雪、紫霞、白云、呵呵、 无底、漏斗六洞而为江南一绝, 是浙江省级旅游风景区, 洞巅有栖真古刹, 藏有明代永乐刻本《北藏经》6367卷。

兰溪是五代前蜀画家贯林、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晋代黄初平(黄大仙)、 当代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 张学良将军夫人赵一荻 (赵四小姐)的故乡。陆游、杨万里、萨都刺、刘伯温、王守仁、朱 尊、郁达夫、周三畏、戴叔伦、秋瑾等在兰溪兰溪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篇。

浙江省级风景旅游度假区——兰溪旅游度假区已开始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兰溪将成为浙江省风景旅游胜地。 兰溪山灵水秀,风光旖旎,既具文物古董,又多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兰溪是黄大仙故里;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诸葛八卦村被誉为“世界旅游极品”,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六洞山、白露山、兰荫山被载入《中国名胜大字典》,其中六洞山因具涌雪、紫霞、白云、呵呵、无底、漏斗六洞为江南一绝,现为浙江省旅游风景区;当代名媛赵四小姐故里的“地下长河”为全国洞府泉流航游之冠。

兰溪名人辈出,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的就有50余人,五代高僧贯休、宋代名儒金履祥、明代文字家胡应麟、清代戏剧大师李渔、现代文字家曹聚仁、当代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等名噪海内外,当代名媛赵绮霞、世界女子铅球冠军黄志红也是耳濡目睹的人物。

中国战争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前期)(1851年1月—1856年8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1856年9月—1866年2月)

天地会起义战争 上海小刀会起义战争(1853年9月—1855年2月) 大成国起义战争(1854年6月—1864年5月)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1854年3月—1872年11月)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1856年6月—1873年5月)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战争(1859年7月—1865年6月) 陕甘回民起义战争(1862年5月—1873年11月)

收复新疆的战争(1876年7月—1878年1月) 英俄争夺中亚和武装入侵新疆 、清政府的战略方针和战争准备 、北疆的收复(1876年7月—11月) 、南疆的收复(1877年4月—1878年1月) 、伊犁的索还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1885年4月)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10月)

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1900年6月—1901年9月)(义和团)

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战争(1903年12月—1904年9月)

辛亥革命战争(1911年10月—1912年4月)

讨袁战争(1913年7月—9月)

白朗起义战争(1911年10月—1914年8月)

护国战争(1915年12月——1916年7月)

护法战争(1917年7月—1918年11月)

反对沙俄侵略蒙古的战争(1911年8月—1915年11月)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历史作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20世纪初期,欧洲地区的军事冲突及对抗的开端,标志著解决东方问题的第一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摆脱了土耳其的长期封建统治,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各国重新分化,罗马尼亚与英、法、俄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国。

·战争中,由于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飞机、装甲车、无线电)的使用,作战方法也有新的变化:战斗队形更加疏开;军队行动更注意隐蔽;进攻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防御多采取阵地作战。巴尔干战争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崖山海战的历史意义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中国宋朝军队与元朝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这场战役以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告终。它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也标志元朝最终统一中国。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因此有“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反对民族压迫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当然张弘范在炫耀武功的同时,也曾做出一些有益的事。如他在进军中尽量减少破坏和屠杀,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汉化改革措施,抛弃蒙古旧制等。他只是按照统治者的命令行事罢了,因此对张弘范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历史真实。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国,虽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中国的统一,但这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破坏同样惊人。蒙元虽在一些政策上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但许多狭隘的民族主义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进一步使中国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虽然软弱的南宋朝廷比不上蒙古帝国的霸气,却也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演变。事实也证明,落后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胜利只是昙花一现。十万军民投海不屈的悲壮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哪里有抗倭援朝战争详细历史资料

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抗倭援朝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由于此役,明朝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打击。也由于此役,日本侵华战争拖延到二十世纪。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至二十六年(1598年)十二月,明军应邀两次大规模入朝,援助朝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又称“东征”。

与明朝官军征播州杨应龙(参见明平杨应龙叛乱)、征宁夏哱拜(参见明平哱拜叛乱),并称为“万历三大征”。 16世纪末,日本关自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的扩张欲望,把侵略矛头指向国防松弛的朝鲜。

万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日军先遣军小西行长部1.8万余人,乘船700余只,由对马海峡渡海,占领釜山(今属韩国)。继而加滕清正等部相继在釜山登陆,分道北进,突破朝鲜军临津江防线,相继占领国都王京(今韩国汉城)、开城(今属朝鲜)、平壤(今属朝鲜)等地,朝鲜国土大部沦丧。

国王李呛北逃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向明朝求援。明廷以朝鲜为属国,唇齿相依,且“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决定立即派兵援朝。

六月二日,明廷令辽东发兵两支为先遣队,后续大军随后跟进。七月十七日,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5000至平壤,因不谙地形,轻敌冒进,在攻平壤时遭重创,全军伤亡大半。

八月十八日,明廷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加紧入朝战备。十月十六日,以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任防海御倭总兵官,率师援朝。

十二月二十五日,援朝明军4万人(一说7万人)设左、中、右三军,由副将李如柏、张世爵、杨元分统,东渡鸭绿江向平壤挺进。二十一年正月八日,中朝联军以5万对2.4万的优势兵力,一举收复平壤(参见平壤之战)。

日将小西行长率余部逃往开城。明军乘胜向南推进,开城日军弃城他去。

十九日,明军占领开城。小西行长再退汉城。

沿朝鲜东海岸北上深入的加滕清正闻平壤、开城失守,从咸镜道南撤,亦向汉城退却。平壤会战,中朝联军共歼灭日军1.2万人,收复平壤、开城等朝鲜北部大片领土,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正月二十六日,明军南渡临津江,兵锋直指王京。二十七日,李如松听信误传,督军疾进,在王京北30里碧蹄馆之大石桥,陷入日军重围,精锐损失大半。

遂退回开城布防:李宁驻开城,杨元驻平壤,扼守大同江,掩护明军饷道;李如柏扎宝山(今地不详)等地为声援;查大受驻临津,李如松率精兵来往策应。二月,李如松督奇兵突袭日军龙山(今地不详)一带粮仓,焚毁粮食数十万石。

四月十九日,日军因平壤之败及军粮不继,被迫放弃王京,退守釜山。同月,宋应昌遣使与日军议和,以图早日结束战争。

日军为迟缓明军进攻,重新集结力量反攻,遂进行议和。七月一日,明廷令援朝明军撤归。

宋应昌因日军仍留釜山,请留刘綖川兵5000,吴惟忠、骆尚志南兵2600合蓟、辽兵共1.6万人,协助朝鲜军驻守全罗、庆尚(今均属韩国)等地。明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以转运粮饷困难为借口,只留刘蜒驻守大丘(今属韩国)。

二十四年九月,谈判破裂。朝鲜再次遣使请求援军。

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明廷命麻贵为备倭总兵官,杨镐为经理朝鲜军务,兵部侍郎邢玠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五月,麻贵统兵1.7万人先渡鸭绿江,邢玠征调四川、浙江、蓟州、辽东、宣化、大同、山西、陕西及福建、吴淞水兵继进。

杨元部迅速进屯南原,吴惟忠部进屯忠州(今均属韩国)。六月,日军战船数干艘渡海增援,七月,攻夺梁山(当今釜山北)、三浪(釜山西北)、庆州、恭山岛(疑今珍岛)、闲山要塞。

邢玠急令明军严守汉江、大同江,以阻日军北上。八月十九日,加滕清正围攻南原,守将杨元败退,损兵2700人,马3400余匹。

全州陈愚衷部闻南原失守,弃城北逃。麻贵急令游击牛伯英赴援,与陈愚衷合兵屯公州(今属韩国)。

日军由东、西两路北上,来势凶猛。明军遂收缩兵力,据汉江天险,退守王京。

九月,日军进至汉江,旋即退回东南沿海。十一月,明军毕集,分兵三协,由李如梅、高策、李芳春分统,拟集中兵力攻击盘踞蔚山(今属韩国)的加滕清正部。

二十三日,明军攻克蔚山,击毙日军400余名。二十四日,明军进攻岛山,连破3寨,毙敌661名。

在岛山日军防线即将被突破之时,明军收兵,致失战机。二十五日,李如梅督师再攻,伤亡惨重,遂改变策略,围困日军达10昼夜。

二十六年正月二日,杨镐误以小西行长东上增援,策马先逃。明军大溃,遭加滕清正追击,死亡2万余人,被迫退守王京。

杨镐以战败免职。二月,陈璘、刘綖、邓子龙率江南水兵相继开赴朝鲜。

九月初,援朝明军增至9万人(一说7万)。二十日,明军发兵四路,向屯据东南各地的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东南会战。

二十日至十月三日,明军4路皆败,伤亡惨重,被迫撤军;日军也遭重创,无力反攻,只困守釜山、顺天、南海等据点。十一月初,丰臣秀吉死讯传到朝鲜,日军全线退却。

十。

油耳山惨案的历史故事

《日寇残害山西人民的又一血证——洪洞油耳山惨案》

抗日战争时期,洪洞县油耳山村是我太岳区八路军游击队的根据地之一,当时常有抗日组织的人员来往住宿,洪洞县抗日政府、公安局和八路军某部采购供给部也曾先后在村内驻扎,特别是当时在村内外存放过大量的抗日物资,有粮食、药品、棉花、布匹等,村内也常有汉奸、敌探被扣押处置。广大村民为抗击日寇的民族解放战争作出过重大贡献。

1943年,日寇对我解放区进行残酷的“扫荡”。因汉奸告密,10月15、16日,油耳山村遭到日寇的血腥报复和惨无人道的杀戮,当时只有20户人家的小山村,就有18位乡亲惨遭杀害。

10月15日,日伪军上百人突然包围了村庄,在山头四周架起了机枪,在手无寸铁的村民们面前挥舞着大刀,威逼他们说出八路军的物资藏在什么地方,指出谁是抗日组织的工作人员。村民们怒目而视,一言不发,无一人泄密。残暴的日寇恼羞成怒,把在场的乡亲逐一拉出威胁利诱、拷打逼问。村民李殿臣面对敌人的皮鞭高喊:“打死不当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第一个被日本鬼子砍头杀害。众乡亲义愤填膺,大义凛然,当场有9位同胞被杀害。中午过后,日寇听到村东有枪声,怕遭遇八路军游击队的伏击,便将活着的15名同胞全部掳到了曹生村,第二天即10月16日黎明,均被杀害在村东的野地里。

油耳山惨案共有24位同胞被日寇杀害,其中除油耳山村民18人外,还有区分队的一名炊事员、外村来走亲戚的3人和路遇被抓的2人。当时,油耳山村青壮年男子几乎死伤殆尽,村里一片狼藉,人人戴孝,家家闭户,油耳山成了洪洞县有名的“寡妇庄”。

油耳山惨案后,人民军队和县、区政府十分重视,连续几年派员慰问,派部队帮村民耕种、收获,村民与人民军队建立了深厚情谊,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油耳山村都是革命根据地。

兰溪陈国洪 兰溪战争历史

现在我们村委了纪念被害的同志,我们村还建立了一座庙,还有石碑

[涿鹿之战]的历史

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抵,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

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 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 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了。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争指导比蚩尤族要来得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史称“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是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相反,蚩尤族方面尽管

兵力雄厚,兵器装备优于对手,但由于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好战必亡”,已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作战指导上,又缺乏对天候条件的应变能力,缺乏对黄帝族的大规模反击的抵御准备,因而最终遭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