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如何满足孩子的各种“为什么”

火烧 2022-09-07 13:56:49 1053
如何满足孩子的各种“为什么” 如何满足孩子的各种“为什么”一日夫妻百日恩。就算你不为家着想 也得为孩子着想吧。有了孩子才发现不满意现状?你现在要做的是找出问题并且解决他。你们之间可能存在隔阂 找出来

如何满足孩子的各种“为什么”  

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如何满足孩子的各种“为什么”

如何满足孩子的各种“为什么”

一日夫妻百日恩。就算你不为家着想 也得为孩子着想吧。有了孩子才发现不满意现状?你现在要做的是找出问题并且解决他。你们之间可能存在隔阂 找出来 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的话 每个人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利。你当然可以在无法解决问题之后选择自己的路。但是为了不让你的以后后悔。建议你努力改变下你们之间的关系。

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

提要: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对儿童身心基本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是母性意识的重要方面。敏感性指母亲对儿童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而反应性则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而及时地予以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身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第二类是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抚慰、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有关研究发现,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是母子依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儿童在认知、情绪发展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出现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 那么,母亲敏感性究竟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母亲敏感性是多维的。 母亲敏感性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行为敏感性。行为敏感性往往通过与孩子交往的性质表现出来。高敏感性的母亲通常的做法是:当孩子寻求大人的注意时,作出快速应答;当孩子有所需求时,尽快予以满足;孩子在牙牙学语时,模仿孩子的发音并予以强化;常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对孩子的自主需求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及其他种种及时对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表现。 其次是认知敏感性。认知敏感性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能力与局限、兴趣与需求的意识上。不少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敏感性与行为敏感性是密切相连的。这也就是说,能认识到孩子发展水平的母亲,以及能考虑到孩子的独特特征会影响其社会与认知成就的母亲,常常就是那些与孩子敏感交流的人。母亲们会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认知观点和知识作为与孩子交流的尺度,并在需要的时候作适度的调整。 再次是环境敏感性。环境敏感性可以反映在母亲组织与构造孩子成长环境的方式上。高敏感性的母亲会时常关注孩子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为孩子提供容易理解的各种材料(书籍与玩具等),并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与活动,尽可能让孩子涉及对他们而言极为重要的社会与学习经验。 第二,母亲敏感性是独特的。 母亲敏感性的不同维度,会选择性地对儿童成长的不同侧面产生影响。特定形式的母亲敏感性(如对孩子最初的发音作出敏感的应答)只与孩子的特定发展领域有关(如早期语言的发展)。 在传统上,人们往往认为“好”的环境总是有助于全方位地增进儿童的发展,“坏”的环境则毫无例外地损害孩子的成长。而环境独特性的观点则认为,环境的不同侧面会影响发展的不同侧面,而且“好”的环境并不必然导致良好的发展结果,“坏”的环境也不一定引发不良后果。 因而,企求母亲敏感性的“全方位”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毫无必要的。母亲应根据孩子的特点,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对孩子的特定行为作出敏感的反应。 第三,母亲敏感性也受孩子的影响。 母亲敏感性影响孩子与亲子交往的环境,反过来也受孩子与亲子交往环境的影响。 孩子的发展是有阶段的。在孩子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母亲对孩子的关注点自然也应随孩子成长的年龄而改变。 华东师大心理学博士

40的女人成熟的女人,孩子大了,工作稳定了,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了,古言道,饱暖思淫欲,在性方面想的也就多了,但男人呢,到40了,由于忙工作,很多的时候就是忽略了家花,而大多的女性都不好意思开口。我想还是找个比自己小点的,精力很旺盛,我就和一个比我大16岁的女人好过3年,我想那才是真正的性,那才叫淋漓尽致的性,次次都是满足

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

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原来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这些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样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哪?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要听!因为,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0-3个月,孩子初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生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 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 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 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理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幺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 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 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 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赞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称赞,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会有心理缺失。(萨提亚导师林文采作品)

父母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这种活跃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2岁到3岁之间。一般来说,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他们渐渐地也就不会那... 相关:◇ 对待宝宝好奇心的策略 >>详细◇ 满足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详细◇ 家长冷淡应对孩子的淘气 >>详细◇ 好奇心及强的孩子独立早 >>详细 宝贝表现三 无法“坐得住” 我3岁的儿子似乎永远都坐不住——无论是在幼儿园,在电影院,甚至是在饭桌旁。 想让这一时期的孩子“坐得住”,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活跃、精力旺盛、几乎没有一刻闲得住,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是成长发育的必须。因为孩子们需要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也需要学习如何能够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运用自如”,所以,他会将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用行动来反抗。这种活跃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2岁到3岁之间。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他们渐渐地也就不会那么烦躁不安了,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 家长怎么来帮助他: 良好的行为管理是关键。家长需要为孩子旺盛的精力找到发泄的出口。比如每天抽时间带他去室外玩,或者周末来一次短途旅行。同时,尽量避免带他去人群拥挤嘈杂的地方,以免给孩子更多的刺激。如果要带孩子去需要保持安静的地方(比如电影院和图书馆),要尽量缩短在那里停留的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尤其是要固定起床和睡觉的时间。最后一条——作为父母,你必须要习惯孩子的这种“活跃”。 题外话: 对于总是精力旺盛的孩子,要分清楚有些事是孩子必须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给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执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 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爸爸妈妈必须尊重孩子,征求意见,给孩子留思考时间,或让他玩完,或许诺他做完事再玩,让他能够逐步接受。爸爸妈妈切不可先强制压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闹,然后又让步依顺,不然会养成孩不服从成人要求的习惯。 宝贝表现四 我有我的主意,你们别唠叨 “我自己知道吃,妈妈你别给我夹菜!” 对于爸爸妈妈,孩子的要求更严格,而且会经常性地提要求。“爸爸,你坐到小凳子上,好吧”,“妈妈,我抱丁丁,你抱拉拉吧”,“你们不要看电视了”,“我今天不吃饺子,要吃面条”……声音是奶味尚存的,语气是温柔的,态度是坚决的,爸爸妈妈不解释清楚理由是不能推辞的。 小人儿有自己的主意,没得到她的许可,要想给她指点指点洗澡流程、穿衣技巧、游泳动作,一概遭到拒绝,她会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不要说了!”要不就直接用手指头堵住耳朵眼,乐呵呵地看着家长。 家长怎么来帮助他: 好奇心的驱使,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一味斥责、制止,又会发生顶牛现象。 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给他穿上雨衣、胶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让他去穿,等他鞋和脚对不上号时再去帮他;要洗衣服,给他一块肥皂,随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想扫地,让他扫,哪怕越扫越脏……当然,父母的帮忙是必不可少的,给他理理袖子、系系鞋带、扒掉垃圾等。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在满足合理要求、亲自实践的同时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欢乐,这样孩子就不会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 题外话: 孩子经过这一阶段的独立行为的尝试,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后就又蛰伏父母身边积攒独立能力,所以父母的心态不应该是恐惧,而应该是期待。等到了青春期——或者称为彻底独立期,会再闹一次独立革命,这次,可就羽翼丰满放单飞了。 家里突然有个喜欢与你对着干的小人儿——三岁左右的小不点儿,挺着小胸脯,既倔强又骄傲地捍卫着在成年人眼里不值一提的芝麻小事。其实,就像人们开车去旅行,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也难免要进入不同阶段。面对孩子人生初始的“叛逆”举动,你准备好了吗? 解读“反抗期” 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为什么两三岁孩子会有反抗期呢? 首先,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原先,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 两三岁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两三岁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比如,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行为。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 所以,做家长的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 宝贝表现一 老和家长对着干 我的女儿3岁。她从不肯做我让她做的任何事,她常常顶嘴,没有礼貌,而且以违反我的意志为乐。 从孩子第一次对你说“不”开始,你就要注意了:他可能在你不经意之间已经走入了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新时期——逆反期。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非常不愿意别人再来干涉自己。 孩子这种逆反的心理通常会在3岁左右达到顶点。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里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我”,或者“我要……”事事都想占据主动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可能会改变孩子日常生活的事情上,比如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做好迎接反对和挑战的心理准备。 家长怎么来帮助他: 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为你的孩子提供“自己当家做主”的机会。比如早晨起来穿什么衣服,早餐吃蛋糕还是炒饭……当孩子表现合作的时候,你一定要夸奖他。同时,对于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合适,一定要划出清楚的界限。 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固执,你就要帮助他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许他是因为感觉受到强迫或者遭到挫折才变得如此固执己见。有的时候,对过分倔强的孩子你也需要给他点小小的惩戒,批评或者剥夺他的某项权利(比如取消下午的冰激凌)都是不错的办法。 或者就使用相反的心理战术,似乎很奏效。不妨说:“好吧!让我来帮你做这件事吧!”孩子常常会用带着独立性的着急心情插嘴说:“不!我自己可以去做。”结果他去做了。 题外话: 如果你的孩子一向都很合作,但突然变得不听话,那么一定是他的情绪出了什么问题:比如家里出现的某种变化,或者是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问题。一旦问题解决了,一切都将重新恢复平静。 还有一些情况需要你特别注意并且要想办法来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不仅是对你,而且对包括保姆和其他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表现出逆反;会突然地大发脾气等等。 宝贝表现二 喜欢出拳的小斗士 我的儿子刚满3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斗士。去公园玩的时候,他喜欢把所有挡在他前面的小朋友推到一边。如果有人胆敢惹他,他甚至会打人。 好斗是孩子们性情的一种,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好斗的孩子往往会将这种性格表现在整个童年时代。男孩通常都会比女孩更容易诉诸武力 (这点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不过好斗也有可能是短期行为——孩子们生气、害怕或者悲伤,搬了新家,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不会用语言和别人沟通……都有可能导致小小的暴力行为。而这种情况通常在孩子不好的情绪得以缓解之后也就消失了。 家长怎么来帮助他: 对于普通的“暴力行为”,你只要清楚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以及你希望他怎么做就可以了。同时你如果为了让孩子印象深刻,也可以来点小小的处罚,比如取消了午睡后的动画片。 如果孩子打人,在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坏情绪导致你的孩子做出这种暴力行为的同时,也问问他是否想过被打的那个孩子的感受:“你知道被你推开的那个小姑娘为什么哭吗?”“如果你有礼貌地请她让开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除了引导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也是个好办法,这将最终帮助你改善孩子的行为。 题外话: 平时家长对孩子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必须要孩子顺从家长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如“等你看完这部动画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积木,还是先看图书?”……这样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能学习到遇事如何和别人商量,就不会轻易拿“拳头”说话了。

如何满足小孩子的好奇心呢

告诉他他想知道的答案或者利用这个机会在你的帮助下让他自己研究(说不定还会培养出一个天才哦)

如何培养孩子的满足感

技巧一: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需求,不要有求必应、有求速应。比如当孩子没有整理自己的房间就提出要看动画片或玩游戏时,不能马上满足他的要求。告诉他只有完成前面的任务后面的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家长可以把每天要干的事和对应可以满足的要求列出清单,使孩子可以时时得到提醒。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认知水平和情绪控制能力得到发展,延迟的时间要适当加长。让孩子学会控制失望与渴望的情绪,让他们知道任何东西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
技巧二:当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往往会出现哭闹现象。如果家长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他就会经常利用这个“武器”迫使家长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相反,当孩子发现无论怎样哭闹,家长都不会满足他的要求时,他也不会采用哭闹的办法了。例如,我小时候上街很想吃梨,我妈妈并不会给我买,我妈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家孩子最乖了,肯定不闹让我给他买梨吃,就是真闹了,我也不会买,闹了也没。结果我试了一次不管我怎么哭,我妈都不理我,于是我之后碰到什么想吃的,只是说妈妈我想吃什么,妈妈说不买,我就会很乖的不闹。
技巧三:家长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奖励。让孩子知道克制住自己的愿望冲动,往往能得到更丰厚的回报。对孩子的奖励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家长和教师的称赞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家长应及时鼓励,让这种快乐促使孩子将成人的要求转变成自己内心的需要,逐渐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巧四: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到孩子。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可以将针对孩子和家长的行为规则分别列出来,贴在家中的醒目位置,让孩子和家长互相监督。如果家长严于律己、善于克制,他对孩子的要求会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