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历史顺口溜 2016年初中历史
2016年初中历史
历史的的中考重点
2016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2016历史中考范围是那些
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用的教材。
二、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 三、命题力求科学、规范、公平,试题有较高的信度,难度适当。
试题易、中、难比例7:2::1。 四、不同版本、不同学制不受影响,中考命题遵照本说明。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要求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教学的目标要求,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即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综合、观察、比较、概括和表述历史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考查,寓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之中。教材中的小字、注释不作考试要求。
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20分 60分 合 计 100 分 中国近代史 25分 中国现代史 15分 世界历史 世界古代史 4分 40分 世界近代史 20分 世界现代史 16分 试题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等,共60分。 二、考试内容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1、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①西周的分封制 2、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4、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5、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6、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7、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①汉武帝的大一统 8、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9、第16、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七年级下册 1、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2、第2课 “贞观之治” 3、第3课 “开元盛世” ①“开元之治” 4、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二) 5、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6、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7、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 8、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①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9、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①君主集权的强化 10、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①收复台湾 11、第19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八年级上册 1、第1课 鸦片战争 2、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①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4、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第6课 洋务运动 6、第7课 戊戌变法 ①百日维新 7、第8课 辛亥革命 8、第9课 新文化运动 9、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gcdzg的成立 10、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2、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权” 13、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①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②中共七大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 14、第17课 内战烽火 ③重庆谈判 ②转战陕北 15、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16、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7、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8、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9、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八年级下册 1、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2、第5课 三大改造 3、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①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4、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5、第9课 改革开放 6、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8、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9、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 增加: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增加:第8、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二) 2、第10课 资本主义世界的曙光 3、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5、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6、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7、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8、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9、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0、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1、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2、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九年级下册 1、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2、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第4课 经济大危机 5、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6、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7、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8、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9、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①东欧剧变 10、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11、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一超多强” 12、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3、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中考历史什么最常考
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基础题所占比例较大,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大部分基础知识来源于课本。
因此,复习的第一步要以课本为主,打牢基础,决不能舍本求末。那么,在复习中怎样掌握基础知识呢? 1.熟悉课本,善于读书。
读书也要讲究技巧,而不是走马观花似的瞧。具体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其次要注意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课后的思考题应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问题在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
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三个子目录,这三个子目录概括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这三个子目录,这一课的内容就大体掌握了,考查到相关的知识点时,就会迅速快捷地定位于此。 2.重视课堂45分钟。
做到认真听课,关注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被反复考查的重点,有些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精心揣摩出来的,决不能放过。此外,同学们应抽时间理解记忆基本知识点,这样可以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答题速度。
构建知识体系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2007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共占了25分(满分40分),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
因此,为了把知识学活,用活,第二步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一)理清线索。
如: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这就是“横”的联系。再如:中国近代史中,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就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如下: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 (二)善于比较。
如:比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的改革;将19世纪末出现的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联系,从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较,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此外,还有以时间为基点的知识串联,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的年代分别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
总之,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前后相承的,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实质的理解。 解题训练 近年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材和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考核,从这几年的试题内容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向研究型、开放型转变。在2007年的中考历史评卷中发现,有些同学不会阅读,不会审题,不会识图,语言表达能力差,失分较多。
因此,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做典型试题,如近年的中考题,熟悉一下题型。
解题时,必须要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理清题目考查的是哪一阶段的知识点。如选择题可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
问答题是一种多功能的题型,中考历史问答题在朝开放性方向发展,难度略有偏高。解题时,要仔细审题,理清考查的知识点,审出“题眼”,即原因、标志及意义之类的关键词语;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啰唆。
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陕西省2016年中考历史政治是开卷吗
2016年,陕西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和历史,共7科5卷。
各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分别为:语文120分,时间为150分钟;数学120分,时间为120分钟;英语120分(其中听力25分),时间为120分钟;物理与化学合卷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时间为120分钟;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100分(思想品德60分,历史40分),时间为100分钟。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开卷笔试,其他科目均为闭卷。
语文为一卷制,其他科目为两卷制。
中考必考历史知识点
历史必考点:
1.文明古国的文化传统。如:汉镆拉比法典 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就是什么流域〕 希腊雅典城邦制度 古罗马的发展 等 一般是选择题
2.日本改新 选择题
3.工业革命 选择题〈可能性大〉或材料题
4.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与现代史(1919——1949) 材料题可能性大!如: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实质 三大战役 等
5.土地改革 五年计划 会出选择题
6. 不用浪费时间复习初二知识点。最多7——8分
重点为初三
历史满分50
选择题20
材料题30
2016初中中考历史知识总结无题的书有哪些
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
年。
2
、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最早使用天
然火。
3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7000
多年前,
生
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

5000
多年前生活在黄
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
7000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
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还用动物骨
骼制作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
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
要建筑形式之一。
半坡遗址:
距今约
6000
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
是氏族成员的住
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半坡居民饲养猪、
狗
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
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
称为彩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