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承志的小说主要有 张承志小说的生态意识

火烧 2022-12-27 03:29:15 1075
张承志小说的生态意识 张承志小说的生态意识 作者简介:马欢(1989-)女,河南安阳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 级学生。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摘 要:张

张承志小说的生态意识  

张承志小说的生态意识 作者简介:马欢(1989-)女,河南安阳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 级学生。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摘 要:张承志对于中国北方草原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到了其小说 和散文的文本叙事当中。在张承志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 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新定位与书写张承志简介,这与生态小说的创 作不谋而合。草原文明带给了作家独特的感受与阅历的沉积,作家 将其融入到了诗化回忆中,来揭示生态带给人类的多重思考。 关键词:生态意识;张承志;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11-0000-02 承志在特殊的上山下乡年代来到了生命的第二故乡——草原,它 给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在对草原的自然化书写中,作者小说作 品中萌发了对于生态伦理的认知与思考。从创作开始的《骑手为什 么歌唱母亲》到而后的代表作品《黑骏马》 《金草地》 《金牧场》 《牧 人笔记》 ,张承志带着赤诚的态度描绘着自然,描绘着草原,描绘 着牧马,渴望用文字来展现在迥异于城市的远方地带,原始而纯粹 的人们如何来构建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文明。

张承志的小说主要有 张承志小说的生态意识

正是在描绘当中,张承 志对于生态展开了诗意性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张承志重新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文明中,自然基本上作 为人的工具出现,孕育了人类智慧的原始自然似乎被人类所驯服。 科学给了现代人类肆无忌惮的工具和武器。自然被放在了我们卑微 的角落,像杂货店里的玩意儿任我们取之弃之。哲学家罗尔斯顿尖 锐而又心痛的指出,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所遇到的挑战,是确定自 己在地图空白点上的地理位置;但是,我们今天却一直被确认为道 德空白地带的地方迷失了哲学的方向。尽管我们的科学和文化驯服 了荒野自然, 但我们仍然是流浪者, 不知道如何评价大自然的价值。 1 在张承志的小说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与审视。 首先,自然曾经孕育而且依旧在孕育着人类的文明。 自然的博大和美丽使人类无法想象。草原孕育了一代有一代的牧 民,从人类的童年,中年,到老年。张承志在小说《阿勒克足球》 中以一个十一岁孩童的视角来展现眼中的草原: “我的童年好像就 是在那些神秘的半圆形天空的星星注视下,在那涓涓流水般的、音 乐一样动人的古老故事中度过的。对于生长在荒僻的、骑一个月马 也走不出去的广漠草原上的儿童来说,传说故事就是智慧的祖先留 给我们享用的全部精神食粮。

2 这种对草原的诗意描绘和想象来自 ” 于草原一个孩童的心灵下,从小孩对草原的感受来表达人类初始过 程中对于草原文明的依赖与热爱。 同时,自然也塑造了人的性格,思想与文化。小说经常用草原人 民质朴传统的歌声,马头琴的幽幽呜咽来为草原看似苍白古老的文 明上色。这种质朴和纯净常常让张承志感到莫名的感动。恰如他在 小说《金牧场》中所表达的那样:辽阔又壮丽的景画使我目不暇接, 此伏彼起的各种歌声源源地流来,滋润着我的心底。我总是感动不 已,我又感到难言。3 在这种辽阔壮丽的画面中,身处其中的人有 了新的情感,新的性格。这种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了来自异乡的 “我”的不安的灵魂,让“我”感动不已。草原塑造着牧人的性格, 坚韧,忍耐,顺从,顽强。读张承志草原系列的小说,在草原的背 景之上,通常可以感受到奔腾的灵魂, 《春天》里为了保护马群而 死的马倌, 《绿夜》里即使被醉汉侮辱也坚强善良的奥云娜,《阿勒 克足球》中来自异乡却得到了草原精髓的可爱的老师。这些形象的 性格的赋予全都来自于博大而美丽壮阔的草原。草原用热情的姿态 迎接着并滋润着他们的灵魂。自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行动张承志简介,如何 生存,如何死亡,如何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

二、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传统概念中,我们通常以人自身的需要来判断动物存在的价值, 人类中心主义的趋势从原始文明持续到了现代。但是在张承志笔下 的自然的草原社会中,牧马,牛羊,却摆脱了曾经的姿态,一跃成 为了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生命体。他所崇拜的动物的生命迸溅出的钢 花焰火,包括降生、成长、战斗、伤残、牺牲在内的一切生命历程 和生命形式都被崇尚和赞美着。这种敬畏符合了哲学家对于伦理的 观点,即敬畏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 首先,动物不再只是草原上的附属品,而是真正被感知被同情被 关爱的灵魂存在。比如在小说《阿勒克足球》中, “我”同情被老 鼠害得筋断骨折的骏马,因此帮助骏马来对付老鼠。 “我”对于骏 马痛苦的感知俨然与传统中无视动物的苦痛思想不同。骏马成为有 血肉有灵魂的动物,在人类的世界里,有了被感知的权力,这是作 者本身生态意识的觉醒。作者同时也将目光投在脆弱的生命上。如 在描写一匹小马时,作者运用人类的感觉来书写小马的表情和心 理。这种探索将小马和人摆在了同样的位置,将心比心的去感受和 关爱脆弱而美丽的生灵。 “站在那里,我只是想起曾在达古图湖畔 的一块岩石上见过一匹濒死的二岁小马。

那匹小马虚弱地连头都抬 不起来,用一双满盈泪水的眼睛留恋地望着湖水。当时我曾想过: 只要有人推它一下,这可怜的生灵就完啦! 弱马绝望与哀伤与人 ”2 类放在了一个相同的位置,完全不同于传统中人高高在上而动物作 为人生命斑点可有可无的角色,这里所显现出人和动物灵魂情感的 互通性无疑将动物提升到了和人一样的高度,显现了动物和人之间 平等而密切的关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爱惜牲畜如同爱孩子。他们 对生命极为宽厚和热爱。在《牧人笔记》中,作者描绘道“白发苍 苍的老母亲突然不顾一切地扑在黑狗身上,护住狗,像护住一个病 孩子。 ”牧民的心里,只有强弱区别,而没有太多人畜的区别。 其次,动物一定程度上成为人心灵的寄托和象征。 在多数小说里,骏马代表着一种奔腾的精神,野性的呼喊,代表 着草原牧民的精神,是埋藏在牧民灵魂中的精神和理想的象征。因 此骏马的意象在张承志的小说中出现了多次,强化着作者对于骏马 由衷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在小说《黑骏马》中,黑骏马充当了重要 的角色,伴随着“我”寻找过去对草原和对爱情、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