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桐乡陆金海 桐乡濮院历史

火烧 2021-11-12 09:57:26 1090
桐乡濮院历史 1.濮院镇的历史文化自宋以来,濮院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镇民读书之风日盛,文化发达,宋元明清四朝共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民国16年《濮院志》载:“宋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外廛

桐乡濮院历史  

1.濮院镇的历史文化

自宋以来,濮院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镇民读书之风日盛,文化发达,宋元明清四朝共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民国16年《濮院志》载:“宋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外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濮氏好客,各方学者名流,纷纷来镇寓居。元至顺间(1330一1333年)濮彦仁父子组织“聚桂文会”,东南名士500人以文赴会,由杨维桢阅卷,评其优劣,录选优秀文卷30稿,出一专集。后世有“自吴毅以下,文皆传世”之说。

明清寓居镇之附近的鲍恂、贝琼、程柳庄等结社濮川;清初举办太平文会;嘉庆间岳鸿振、陈世昌等组织冷枫诗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诗,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吕坤的《鸳鸯湖棹歌》斟酌旧闻,寓以讽喻,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媲美并传。清代沈涛的《幽湖百咏》,颂赞了镇境的历史、人文、市井、物产、名胜古迹。乾隆年间,沈尧咨、陈光裕合编《濮川诗钞》,搜集29位诗人作品计35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

清代雍正、乾隆以后,书画金石、考古收藏等艺术创作与鉴赏之风,亦在镇上开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张弘牧等人,或书画,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鉴赏,均有很深造诣。濮院清代画家董,行修学博,善画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虫长卷真迹,经吴昌硕题字,尤为珍品(现存桐乡县博物馆)。名士沈梓写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国史料,其高祖沈东畲作《东畲杂记》,祖父沈韦汀以《幽湖百泳》附之,为濮院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濮院历来重视修志,明清以来有15种之多。据濮院志书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种之多,为镇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各种戏曲如京戏、越剧、皮影戏、木偶戏和评话弹词来濮演出,戏曲表演一般在翔云观庙台进行,同时镇上出现多家书场。上世纪20年代,濮院开始放映无声电影。40年代,镇上有了专供演戏的剧场。

濮院明清时办有义塾、义学、翔云书院及提倡女子求学的女学社。民国时有敬业、端本(女校)两所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以及机织传习所、机业初等学校等职业学校。1947年濮院旅沪绅商发起创办私立梅泾初级中学。建国后改建为桐乡县第三中学。

2.浙江嘉兴濮院的历史谁能告诉我

经济情况 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0.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836元。

濮院镇在浙江省乡(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中名列第31位,在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中,位列第90位。濮院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等。

鸟瞰濮院 历史沿革 濮院镇位于桐乡市东部,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秦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

宋高宗南渡,著作郎濮凤以附马都尉驾临安(今杭州),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其六世孙濮斗南援宋理宗有功升任吏部侍郎,诏赐其第濮院,镇因此得名。

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濮鉴出资构屋开街,建四大牙行,收积机产,“召民贸易”,“远方商贾旋至”,无羁泊之苦,故又名永乐市。 自宋以来,濮院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镇民读书之风日盛,文化发达,宋元明清四朝共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

民国16年《濮院志》载:“宋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外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丰富文化 濮院历来重视修志,明清以来有15种之多。

据濮院志书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种之多,为镇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各种戏曲如京戏、越剧、皮影戏、木偶戏和评话弹词来濮演出,戏曲表演一般在翔云观庙台进行,同时镇上出现多家书场。

上世纪20年代,濮院开始放映无声电影。40年代,镇上有了专供演戏的剧场。

濮院明清时办有义塾、义学、翔云书院及提倡女子求学的女学社。民国时有敬业、端本(女校)两所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以及机织传习所、机业初等学校等职业学校。

1947年濮院旅沪绅商发起创办私立梅泾初级中学。建国后改建为桐乡县第三中学。

濮氏好客,各方学者名流,纷纷来镇寓居。元至顺间(1330一1333年)濮彦仁父子组织“聚桂文会”,东南名士500人以文赴会,由杨维桢阅卷,评其优劣,录选优秀文卷30稿,出一专集。

后世有“自吴毅以下,文皆传世”之说。明清寓居镇之附近的鲍恂、贝琼、程柳庄等结社濮川;清初举办太平文会;嘉庆间岳鸿振、陈世昌等组织冷枫诗社。

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诗,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吕坤的《鸳鸯湖棹歌》斟酌旧闻,寓以讽喻,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媲美并传。

清代沈涛的《幽湖百咏》,颂赞了镇境的历史、人文、市井、物产、名胜古迹。乾隆年间,沈尧咨、陈光裕合编《濮川诗钞》,搜集29位诗人作品计35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

清代雍正、乾隆以后,书画金石、考古收藏等艺术创作与鉴赏之风,亦在镇上开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张弘牧等人,或书画,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鉴赏,均有很深造诣。

濮院清代画家董,行修学博,善画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虫长卷真迹,经吴昌硕题字,尤为珍品(现存桐乡县博物馆)。

名士沈梓写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国史料,其高祖沈东畲作《东畲杂记》,祖父沈韦汀以《幽湖百泳》附之,为濮院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濮院方言 当地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当地人称本地吴语为桐乡闲话或土话。

直至近几十年桐乡话都可直接与上海、苏州等地吴语区进行无障碍沟通,与宁波绍兴杭州湖州无锡等吴语区亦能大部分互通。现在嘉兴地区(含桐乡)吴语形势危急,几乎处于消亡的边缘,其境况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濮院岁时风俗 濮院自古风俗淳厚,崇礼重耻。一年之中,有诸多节日,各具旨意。

每届除夕,合家团聚,喜辞旧岁;元旦降临,爆竹喧天,欢度新春。或者选择良辰,烧香祀祖,祭天拜地、祈求赐予福泽,俾使商贾获利、五谷丰登;或则同宗共族,邻里好友,相互往来,为婚嫁吉祥作庆贺等,相沿成习。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子夜零点开始放爆竹,以迎新年。早晨吃甜汤团,以取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之意。

也有吃长寿面,意在长寿。初二开始,亲友之间互相走访拜年。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古时称上元节。IHD,-}有迎龙灯、赛龙舟等习俗,还有吃汤圆的习俗。

新年到元宵为止。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吃撑腰萝卜撑腰糕(年糕)之习。

儿童竞放风筝,里人集资演戏酬神(土地神)以取乐。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妇女采野菜花插头上,有人夏不头晕之说。

清康熙庚子辛丑间(1720-1721),三月三日有佑圣会,届时糜费千金、舣舟万计,男女咸集,娱乐一时。 清明 4月5日清明节前一日称清明夜,吃螺狮,将空壳抛在瓦上,名日挑青。

清明日吃清明团子,互送亲友。清明前后十天,家家祭祖上坟。

立夏 5月6日立夏日,居家老小均吃麻球。据说可避蚊虫叮咬。

还有烧野米饭,用砖头、瓦片在露天(最好是在树下,对准鸟窝)搭成灶。以白米加竹笋、新蚕豆、肉等做成。

传说食后可不疰夏。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吃棕子,吃雄黄豆。

门前悬菖蒲、艾叶。用雄黄在儿童额上写“王”字,穿五毒衣,以驱邪。

六月十九 农历六月十九日相传为观音成道日。里人有进香、买鱼虾放生的习俗。

3.浙江嘉兴濮院的历史谁能告诉我

经济情况 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0.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836元。

濮院镇在浙江省乡(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中名列第31位,在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中,位列第90位。濮院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等。

鸟瞰濮院 历史沿革 濮院镇位于桐乡市东部,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秦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

宋高宗南渡,著作郎濮凤以附马都尉驾临安(今杭州),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其六世孙濮斗南援宋理宗有功升任吏部侍郎,诏赐其第濮院,镇因此得名。

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濮鉴出资构屋开街,建四大牙行,收积机产,“召民贸易”,“远方商贾旋至”,无羁泊之苦,故又名永乐市。 自宋以来,濮院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镇民读书之风日盛,文化发达,宋元明清四朝共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

民国16年《濮院志》载:“宋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外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丰富文化 濮院历来重视修志,明清以来有15种之多。

据濮院志书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种之多,为镇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各种戏曲如京戏、越剧、皮影戏、木偶戏和评话弹词来濮演出,戏曲表演一般在翔云观庙台进行,同时镇上出现多家书场。

上世纪20年代,濮院开始放映无声电影。40年代,镇上有了专供演戏的剧场。

濮院明清时办有义塾、义学、翔云书院及提倡女子求学的女学社。民国时有敬业、端本(女校)两所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以及机织传习所、机业初等学校等职业学校。

1947年濮院旅沪绅商发起创办私立梅泾初级中学。建国后改建为桐乡县第三中学。

濮氏好客,各方学者名流,纷纷来镇寓居。元至顺间(1330一1333年)濮彦仁父子组织“聚桂文会”,东南名士500人以文赴会,由杨维桢阅卷,评其优劣,录选优秀文卷30稿,出一专集。

后世有“自吴毅以下,文皆传世”之说。明清寓居镇之附近的鲍恂、贝琼、程柳庄等结社濮川;清初举办太平文会;嘉庆间岳鸿振、陈世昌等组织冷枫诗社。

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诗,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吕坤的《鸳鸯湖棹歌》斟酌旧闻,寓以讽喻,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媲美并传。

清代沈涛的《幽湖百咏》,颂赞了镇境的历史、人文、市井、物产、名胜古迹。乾隆年间,沈尧咨、陈光裕合编《濮川诗钞》,搜集29位诗人作品计35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

清代雍正、乾隆以后,书画金石、考古收藏等艺术创作与鉴赏之风,亦在镇上开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张弘牧等人,或书画,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鉴赏,均有很深造诣。

濮院清代画家董,行修学博,善画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虫长卷真迹,经吴昌硕题字,尤为珍品(现存桐乡县博物馆)。

名士沈梓写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国史料,其高祖沈东畲作《东畲杂记》,祖父沈韦汀以《幽湖百泳》附之,为濮院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濮院方言 当地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当地人称本地吴语为桐乡闲话或土话。

直至近几十年桐乡话都可直接与上海、苏州等地吴语区进行无障碍沟通,与宁波绍兴杭州湖州无锡等吴语区亦能大部分互通。现在嘉兴地区(含桐乡)吴语形势危急,几乎处于消亡的边缘,其境况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濮院岁时风俗 濮院自古风俗淳厚,崇礼重耻。一年之中,有诸多节日,各具旨意。

每届除夕,合家团聚,喜辞旧岁;元旦降临,爆竹喧天,欢度新春。或者选择良辰,烧香祀祖,祭天拜地、祈求赐予福泽,俾使商贾获利、五谷丰登;或则同宗共族,邻里好友,相互往来,为婚嫁吉祥作庆贺等,相沿成习。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子夜零点开始放爆竹,以迎新年。早晨吃甜汤团,以取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之意。

也有吃长寿面,意在长寿。初二开始,亲友之间互相走访拜年。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古时称上元节。IHD,-}有迎龙灯、赛龙舟等习俗,还有吃汤圆的习俗。

新年到元宵为止。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吃撑腰萝卜撑腰糕(年糕)之习。

儿童竞放风筝,里人集资演戏酬神(土地神)以取乐。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妇女采野菜花插头上,有人夏不头晕之说。

清康熙庚子辛丑间(1720-1721),三月三日有佑圣会,届时糜费千金、舣舟万计,男女咸集,娱乐一时。 清明 4月5日清明节前一日称清明夜,吃螺狮,将空壳抛在瓦上,名日挑青。

清明日吃清明团子,互送亲友。清明前后十天,家家祭祖上坟。

立夏 5月6日立夏日,居家老小均吃麻球。据说可避蚊虫叮咬。

还有烧野米饭,用砖头、瓦片在露天(最好是在树下,对准鸟窝)搭成灶。以白米加竹笋、新蚕豆、肉等做成。

传说食后可不疰夏。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吃棕子,吃雄黄豆。

门前悬菖蒲、艾叶。用雄黄在儿童额上写“王”字,穿五毒衣,以驱邪。

六月十九 农历六月十九日相传为观音成道日。里人有进香、买鱼。

4.濮院镇的镇名来历

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

秦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唐和北宋时为嘉兴县永乐乡地。

濮院之名,始于南宋,其时属梧桐乡。建炎二年(1128),著作郎濮云翔(濮凤)随宋高宗南渡,以附马都尉驾临安(今杭州),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

“后居语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清《濮川所闻记》)濮凤六世孙濮斗南拥立宋理宗有功,擢吏部侍郎,赐第称“濮院”,后移作镇名。

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濮鉴出资构屋开街,建四大牙行,收积机产,“召民贸易”,“远方商贾旋至”,无羁泊之苦,故又名永乐市。明宣德(1426~1435)后分隶嘉兴、秀水、桐乡3县,一镇而三分为嘉界、秀界、桐界。

辛亥革命后,镇以市河为界,东北属嘉兴县,称嘉濮镇;西南属桐乡县,称桐濮镇。1950年5月,合并称濮院镇,隶桐乡县。

1958年,属濮院公社濮院管理区。1959年6月,恢复县直属镇建制。

1965年,改名“卜院”。1989年2月复称“濮院”。

1992年6月,撤销濮院乡建制,并入濮院镇。 。

5.浙江嘉兴桐乡有多少历史了

春秋(前770~前476) 今市境初属越,为吴越接壤争战地区。

南有御儿(语儿),东有隆和携李(醉李、就李)。这是境内最早的地名,皆见于《春秋》经传及《国语》、《史记》等典籍。

《春秋》鲁定公十四年(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闽庐十九年,公元前496年),“五月,于越败吴于携李(杜预注∶携李-,吴郡嘉兴县南醉李城)。”吴国于今石门镇垒石为门以为吴越之界。

越王勾践三年(吴王夫差二年,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人越。今县境属吴。

战国(前475~前221) 战国初年,吴越战事又起。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越灭吴,尽有吴地。

县境复归越。 勾践灭吴后,传六世,至王无疆,无疆九年(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钱塘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此后,市境属楚(楚灭越年代,说法不一,此从《史记》、《资治通鉴》)。

秦(前221~前207)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稽郡下设由拳(今嘉兴)、乌程(今湖州)等县。

元《至元嘉禾志》有“御儿为由拳县之西鄙,介于钱塘、乌程之间”的记载。西汉(前206~公元8) 时,御儿亦称语儿。

高祖五年(前202),东海、会稽、泅水、陈郡、薛郡人楚国。今市境属楚国。

六年(前201),东阳、吴郡、鄣郡人荆国。今县境属荆国。

十二年(前195),改荆国为吴国。今县境属吴国。

前元四年(前153)以后,恢复会稽郡。今县境属会稽郡。

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会稽郡属扬州。今市境属扬州会稽郡。

东汉(25~220) 永建四年(129),割钱塘江以东为会稽郡,钱塘江以西为吴郡。今市境隶吴郡。

三国(220~265)吴黄龙三年(231),由拳县“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元(《至元嘉禾志》)。吴赤乌五年(242),避太子和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属吴郡。

今市境为嘉兴县西乡。晋至南朝 晋(265~420)至南朝(420~589) 市境“俱为嘉兴之西乡”,属吴郡。

至南朝陈永定(557~559)初年,立海宁郡,“桐地隶海宁”(清《光绪桐乡县志》)。隋(581~618) 隋平定陈后,撤嘉兴县,并人吴县(今苏州)。

桐乡陆金海 桐乡濮院历史

今市境属吴县南境,隶苏州(明正德《桐乡县志》称隋开皇九年〈589〉,废嘉兴,入钱塘,属杭州。隋仁寿二年〈602〉,复设嘉兴县。

此从清嘉庆《嘉兴府志》)。唐(618~907) 武德七年(624)复置嘉兴县,属苏州。

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翌年,又撤嘉兴县,县境人苏州吴县。

贞观八年(634)(明正德、清光绪《桐乡县志》皆作贞观元年;此从《旧唐书.地理》),复置嘉兴县,属苏州(曾两次改称吴郡)。今市境属苏州嘉兴县。

桐乡五代(907~960) 今市境随嘉兴隶属杭州,为吴越国钱氏地。吴越王钱嘉兴设义和镇(后改称市,在今崇福镇)。

后晋天福三年(938),析杭州嘉兴县西南的崇德、南津、语儿、千乘、积善、石门、募化七乡,置崇德县,设县治于义和市,属杭州。 天福五年(940),吴越王钱元瓘在嘉兴县设置秀州,为吴越国所辖十三州之一,下辖嘉兴、盐、华亭、崇德四县。

北宋(960~1126) 熙宁十年(1077),再割嘉兴县的梧桐、永新、清风、保宁、千金五乡入崇德县。至此,崇德县共辖十二乡,直至元代至元年间未变。

政和七年(1117),赐秀州名为嘉禾郡。崇德县隶嘉禾郡。

南宋(1127~1279) 庆元元年(1195),升秀州为府,改称嘉兴府。嘉定元年(1208),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

崇德等四县仍隶属嘉兴。元(1271~1368) 至元十四年(1277),改嘉兴军节度为嘉兴路,置嘉兴路总管府,后属于江浙行省,下辖崇德等三县一府(华亭府)。

元贞元年(1295),升崇德县为崇德州,属嘉兴路。明(1368~1644) 洪武二年(1369),复嘉兴路为嘉兴府,复崇德州为崇德县。

洪武十四年(1381)嘉兴改隶浙江布政司,从此,崇德随嘉兴隶属于浙江。 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东境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六乡置桐乡县,设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今梧桐镇)。

清(1644~1911) 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嘉兴府。康熙元年(1662),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同时改石门镇为玉溪镇。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废嘉兴府,石门、桐乡两县属钱塘道。3年,石门复称崇德。

16年废道制,两县直属浙江省政府。27年划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28年至36年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37年后属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德、桐乡两县同属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专员公署(后改为嘉兴专署)。1958年11月,两县合并称桐乡县。

1970年,改嘉兴专区为嘉兴地区,桐乡县隶嘉兴地区。1983年,撤销嘉兴地区,分设嘉兴市、湖州市,桐乡县隶嘉兴市。

1993年5月3日撤消桐乡县设立桐乡市。

6.我想找些濮院的资料如:人文、介绍、名人、环境、历史等,

濮院镇位于桐乡市东部略偏北,西南距梧桐镇9.6公里,总面积35.6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

320国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贯穿镇北。濮院素有“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传统,“濮绸”久享盛誉,明清时是江南著名的丝绸专业市镇。

近年来,羊毛衫编织业崛起,濮院羊毛衫市场闻名遐迩。 【镇名来历〓建置沿革】濮院,古属?李。

唐和北宋时为嘉兴县永乐乡地。濮院之名,始于南宋,其时属梧桐乡。

建炎二年(1128),著作郎濮云翔(濮凤)随宋高宗南渡,“后居语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清《濮川所闻记》)濮凤六世孙濮斗南拥立宋理宗有功,擢吏部侍郎,赐第称“濮院”,后移作镇名。

明宣德(1426~1435)后分隶嘉兴、秀水、桐乡3县,一镇而三分为嘉界、秀界、桐界。辛亥革命后,镇以市河为界,东北属嘉兴县,称嘉濮镇;西南属桐乡县,称桐濮镇。

1950年5月,合并称濮院镇,隶桐乡县。1958年,属濮院公社濮院管理区。

1959年6月,恢复县直属镇建制。1965年,改名“卜院”。

1989年2月复称“濮院”。1992年6月,撤销濮院乡建制,并入濮院镇。

【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1982年冬种时,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5月,镇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

1990年9月,首届“梅泾文化艺术节”举行;11月,镇人民政府集资建立广播电视站。1991年10月,开通程控电话,进入国内、国际通信大网。

1992年6月,濮院乡并入濮院镇;8月,召开扩镇并乡后的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同月,镇农工商实业总公司成立。1995年10月,举办全国专业市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首届羊毛衫、羊绒衫产品展示会。

1996年12月,被列为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评为“东海文化明珠”和省级文化市场管理示范乡镇。1997年,桐乡至濮院引水工程竣工;被授予省级体育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1998年,被授予省级卫生城镇和省级教育强镇荣誉称号。 【羊毛衫个私经济迅猛发展】1979年,出现首家由个人集资兴办的羊毛衫厂。

此后,羊毛衫个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1985年底已有个体性质的羊毛衫厂81家。1988年,达到359家,并在320国道南侧建起公有民营的羊毛衫门市部80间。

市场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个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1998年,有羊毛衫个私企业1362家,羊毛衫个私经济已成为濮院镇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城镇综合改革成效显著】1996年12月,经省小城镇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濮院镇被列为全省首批41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

1997年3月起,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将建成区内的农民一次性转为城镇户口,基本实现建成区内户籍一体化管理。投融资体制改革、党政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都深入进行,取得显著的成效。

【设立嘉兴市首家镇级金库】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浙银发(1998)345号文件批准,嘉兴市首家镇级金库——濮院镇金库于1998年8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具体办理濮院镇中央国库和地方金库业务。金库的设立完善了镇级财政的功能,加快了财政资金的周转速度,增强了镇人民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

【日益兴旺的濮院羊毛衫市场】该市场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有摊位5063个。分设羊毛衫交易区10个,毛纱市场、辅料市场、服装城各1个,并建有货运中心、卸货中心,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羊毛衫流行趋势信息中心之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市场题写“濮院羊毛衫市场”7字。1998年,市场成交额31.5亿元。

商品销售至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40多个大中城市,并进入俄罗斯、日本及中东、东南亚诸国。随着商品辐射面的扩展,去濮院羊毛衫市场观光、购物已成为江浙沪等地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

【一方名村——永越村】永越村位于濮院镇南部,依托羊毛衫市场的崛起,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320国道旁兴建门市部,大力发展羊毛衫产业,村级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到1998年底,该村已拥有固定资产2470万元,村经济合作社总收入108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24元。

永越村已跨入浙江省农村经济强村、嘉兴市百强村和桐乡市四十强村行列。全村家家户户开通有线电视,安装上自来水,组组户户都通上沥青路。

村里给每一户都进行了家庭财产保险,6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15元的生活费,幼儿园至初中学生的学杂费也给予补贴。 【一方闻人——岳石尘】岳石尘,濮院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二十八世孙,文史学家岳珂之后。

著名画家,善绘牡丹、月季、秋菊、松石等,曾多次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长春、吉林等地举办画展。1993年,《岳石尘花鸟画集》在北京出版,受到书画界同仁的青睐。

历年来,其作品曾多次被选送至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展出,广为国内外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现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嘉兴国画院院长、君?艺术院顾问、桐乡市文联名誉主席。

【一方胜迹——翔云观】翔云观建于元代,在明清时期被誉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山门巍峨,砖壁高逾数丈,正门上额刻“翔云高眺”。

7.濮院的位置 地形 气候 主要特产 历史沿革 著名人物和文化成就 最迟到

濮院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沪、杭、苏中间节点位置,

濮院气候温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被誉为“鱼米之乡、百花盛地”,曾以“日出万匹绸”成为“嘉禾一巨镇”。改革开放以来,因毛针织产业发展壮大而获得“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中国羊毛衫名镇”、“中国市场名镇”、“中国毛衫第一市”、“中国大型品牌市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等荣誉称号。

濮院名人濮院人杰地灵,曾出过不少有名的人士,如世界模特陈娟红,江西省省长黄智权,联合国环境局副局长朱永官,浙江省名师朱永春等,濮院的祖先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濮院历来重视修志,明清以来有15种之多。据濮院志书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种之多,为镇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各种戏曲如京戏、越剧、皮影戏、木偶戏和评话弹词来濮演出,戏曲表演一般在翔云观庙台进行,同时镇上出现多家书场。上世纪20年代,濮院开始放映无声电影。40年代,镇上有了专供演戏的剧场。 濮院明清时办有义塾、义学、翔云书院及提倡女子求学的女学社。民国时有敬业、端本(女校)两所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以及机织传习所、机业初等学校等职业学校。1947年濮院旅沪绅商发起创办私立梅泾初级中学。建国后改建为桐乡县第三中学。

濮院镇位于桐乡市东部,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秦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

8.嘉兴的历史

嘉兴的历史: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

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

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

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 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

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

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

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

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

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

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

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1921年8月初,gcdzg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gcdzg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后撤并频繁。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

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

9.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的市场简介

濮院羊毛衫旺铺出售立足“中国毛衫第一市”环贸中心打造中国毛衫产业一流交易平台濮院——中国毛衫第一市。

濮院是“濮绸”的发源地和明清时期江南著名的“五大名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悠久的纺织业织造传统。经过近30年发展,濮院已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从毛纱原料、针织机械、技术开发、物流检测、外贸服务到人力资源、配套设施,可以说是功能齐全。濮院集聚着5000多家羊毛衫企业,构成了完整的毛衫产业链。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仅濮院的羊毛衫成品销售就达20多万吨,成交额突破200亿元。濮院稳踞中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中国羊毛衫信息中心的地位。

濮院羊毛衫市场是国内摊位最多、出货量最大的毛衫专业市场。在做好商品销售同时,濮院羊毛衫市场倾力打造“毛衫文化”、“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中国羊毛衫名镇”、“中国市场名镇”、“中国毛衫第一市”、“中国大型品牌市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等荣誉称号,为品牌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