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兒子只不過是父親的一項作品
兒子只不過是父親的一項作品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軍圍攻鄭國。楚軍強盛,很快征服了鄭國,飲馬黃河。
這時救援鄭國的晉國軍隊也已經開到了黃河邊上,令尹孫叔敖建議楚莊王見好就收,當宰相、總理那樣的人往往很有大局觀,處事以謹慎小心為要旨。但是大夫伍參因為摸透了晉軍的底細,知道晉軍內部不團結,所以建議開打。
孫叔敖有些剛硬,執意退軍,然而伍參也很剛硬,兩位老臣之間展開了爭鬥。最後,伍參指出孫叔敖退軍是認慫,會讓國君蒙羞,這一拳擊中了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楚莊王的要害,所以楚莊王決定開戰,幾天后,楚軍果然取得了勝利。
伍參就是伍子胥的曾祖父,他被譽為楚國伍氏之祖,任楚國大夫。
其實,說起勸諫,伍參還比不上其子伍舉,伍舉對楚莊王有一次名垂史冊的勸諫,而且發生的時間比老爹伍參還早。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熊旅即位,為楚莊王。莊王登位時還是一個不到20歲的青年小夥子,他不問政事,沉湎於聲色犬馬,還叫囂:“有敢諫者死無赦!”
於是,一時無人敢勸諫。就像面對一個沉陷於王者榮耀吃雞模式的少年,勸他離手時,他不會理你,逼急了還會咬你。
但伍舉不怕。某天,就在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邊聽鍾鼓邊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之時,伍舉打斷了莊王的雅興,說:“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
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這就是成語“一鳴驚人”的出處。
楚莊王聰明睿智不假,但如果沒有伍舉的刺激,他可能一時難以醒悟,甚至還會跌入低級欲望的深淵,伍舉的勸諫讓他清醒過來,開始把心思轉移到楚國的宏圖霸業上面。
楚莊王時期,伍參父子的輔佐之功很大,也頗受楚莊王恩寵。

而且伍家人的壽命也很長,熬死楚莊王,再經歷楚共王、楚康王、楚郟敖、楚靈王后,伍舉還活著。
楚靈王是殺了侄兒郟敖上位的。
楚靈王三年(前538),年老的伍舉還出使晉國,促成了諸侯與楚會盟,並勸誡靈王要慎終勿驕。
楚靈王得位不正,很昏暴,沒幾年就被弟弟蔡公熊棄疾殺死。奪位的熊棄疾就是楚平王。
楚平王繼續需要倚重伍家人,只不過此時的伍家,當家的是伍舉的兒子伍奢,伍舉早已去世,伍奢也是老朽一枚了。楚平王把太子建托付給伍奢,拜他為太子太傅,當太子的老師,教導太子。
由此看來,伍家的地位越來越尊貴了,太子太傅嘛,差不多和後世的“帝師”一樣尊榮,伍家人開始從諫臣升級為“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