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特点题答题模板 上海高考历史解答题

火烧 2022-08-02 01:20:06 1080
上海高考历史解答题 上海地区历史高考的解答题该怎么答 一、以高考题为载体,研究发现专家命题意图 纵观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我发现一个现象即150分试卷四大板块(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历史作文题),试题

上海高考历史解答题  

上海地区历史高考的解答题该怎么答

一、以高考题为载体,研究发现专家命题意图 纵观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我发现一个现象即150分试卷四大板块(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历史作文题),试题基本上都是以教材大事年表和每章引言概述部分的史实与线索为题眼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即在范围上要重视《考试手册》和《基本要求》,在具体内容上要切实重视研究重点史实和重要线索以及史实与线索间的主要联系,在题型上要重视跨学科情境题(历史作文题和双语情境题),在方法上要重视以已知知识由此及彼解决新情境题(史实背景题、史实深化题、学术观点题),在热点上要注意上海高考并不回避热点(01年日本侵华历史题,02年上海申博题,03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如何进一步溶合发展题)。

二、以高考题为切入点,研究掌握重点史实与线索 在高考命题由“能力立意”向“能力立意与问题立意并重”的发展趋势下,考生第三轮复习时一定要借助高考经典试题,重视基本史实线索化和综合化,达到试题与史实立体结合。笔者以为高考选择题就是史实线索上的点,简释题就是史实线索上的链或几个链,问答题就是单史实线索,历史作文题就是多史实线索。

如选择题(2001年上海)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C)。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抗战中,皖南事变,ze题词)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模糊国共阶级性质)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国民党背后有美国,而中共呢?!不符合历史)。

“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势力是如何演化的呢?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索:(1)国民党发展线索:1894年兴中会(第一个团体)孙中山檀香山→1905年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孙中山日本→1912年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代理事长宋教仁)→1914年中华革命党孙中山日本→1919年中国国民党孙中山→1924—1927年国民党(阶级联盟)→1927年中国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2)八大民主党派建立线索:中国致公党(1925年,美国),中国农工民主党(1930年,上海),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重庆),民主建国会(1945年,重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上海),九三学社(1946年,重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7年,香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香港)。

(3)gcdzg诞生(1921年,上海)及从幼稚走向成熟(gcdzg人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转折性标志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再如问答题(1999年全国)下列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及欧洲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图略)。

本题从德国三个不同时期三幅地图切入,我们可以揭示出三条史实线索。 史实线索之一:根据题目时间提示归纳出三个历史阶段即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签订后(1919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投降后(1940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德国出现(1949年10月)。

史实线索之二:德国纵向变化。 (1)德国政权更替: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第一帝国)→莱茵同盟(1806年—1815年)→德意志邦联(1815—1866年)→北德意志同盟(1866—1871)→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纳粹德国(1933—1945年第三帝国)→四国分区占领(1945—1949年)→东德和西德出现(1949—1990年)→统一的联邦德国(1990—)。

(2)三次历史发展机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工业总产值1913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一战后英法美在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机遇,迅速恢复经济和政治大国地位。

二战后美苏冷战和美国扶植机遇,1990年两个德国统一。 (3)德国版图变化: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订。

《和约》规定了有关德国的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限制军备问题、赔款问题。背景是一战中德国战败,列强宰割德国。

1940年6月,法国投降。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1938年3月)→苏台德区(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波兰(1939年9月)→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1940年4月—1940年6月)→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1940年10月—1941年5月)。

背景是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欧美大国绥靖政策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波助澜。1949年10月两个德国出现。

历史特点题答题模板 上海高考历史解答题

1945年5月德国投降→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斯大林与杜鲁门)→1949年5月西德建立(首都波恩)→1949年10月东德建立(首都柏林)→1961年6月第二次柏林危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背景是二战中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和美苏冷战。

史实线索之三:欧美大国对德政策变化。宰割德国(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扶植德国(1924年《道威斯计划》,1927年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二,1929年杨格计划。

1925年《洛迦诺公约》,德国加入。

高考历史问答题如何回答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

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

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

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

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 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

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gcdzg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

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

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

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

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

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

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 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

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

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

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

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理解来记忆,其含义当然比较复杂,包含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

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

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 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 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 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 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 l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

【高考】全国文综选择各科的答题思路 特别是历史

同学你好,我是来自新东方优能学习中心的老师徐微微

虽然同学问的是历史问题,但是我想文综答题方法上都是相通的,我以政治为例,其实大家在学习文综的时候可以不断的总结题型,在考试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①反映现象类:反映的现象=时间+图表主题(一定到答出本质)+反映的事件。

②体现类:观点+材料+结束语(这就体现了这一点)(材料说什么了翻译成专业术语就好)

③原因(意义)类:观点+分析原因(一般可以从现状、危害或作用、意义方面分析)。

④措施类:观点+具体的解决措施。

⑤认识(辨析)类:一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能不断的摸索答题规律

祝你取得好成绩

同学你好,我是来自新东方优能学习中心的老师王海萌,我主讲高考历史,历史答题注意以下几个事情:首先,在做题的时候一定以时间为切入点,选择和材料题都一样,一定在题目中去寻找时间,或者是能提示你时间的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比如出现李鸿章要想到洋务运动,出现一五计划要想到这是在1953年等等。特别是材料题再问原因和背景的时候就一定要到材料里去找时间。其次,做选择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但不要夸大材料,比如材料中只说中国大量向国外出口茶叶和生丝你就不能说中国在贸易中是顺差,因为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情况。再次做材料题是一定要把材料读全,说白了就是每一句话都要在答案中体现。最后一定要多加练习,多练真题。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祝你取得好成绩。

求历届上海高考试卷的详解语文,数学(文科),英语越多越好 爱问知

2010上海高考试题发布:英语试题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0上海高考试题发布:政治试题及答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0上海高考试题发布:地理试卷及答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0上海高考试题发布:文科综合试卷及答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0上海高考试题发布:历史试卷及答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0上海高考试题发布:生物试卷及答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0上海高考试题发布:化学试卷及答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2010年上海市高考试题及答案发布:理科综合 - 高考 - 中国教育在线。

历史阅读题

转贴自:一线高考 材料解析题解答三字诀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

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

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

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

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

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

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

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