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明朝海瑞简介 大明覆灭在所难免,海瑞的一生说明了一切
大明覆灭在所难免,海瑞的一生说明了一切 为官清者,勤政爱民,体恤百姓,是为百姓之父母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这样的清官,如晏子、魏征、范仲淹、包拯、于谦、海瑞,于成龙等。然而,除了海瑞是毁誉参半外

大明覆灭在所难免,海瑞的一生说明了一切
为官清者,勤政爱民,体恤百姓,是为百姓之父母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这样的清官,如晏子、魏征、范仲淹、包拯、于谦、海瑞,于成龙等。然而,除了海瑞是毁誉参半外,其余的人都是彻底的赞誉,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它是一个古怪的「 ”偏执狂”,一个生活在明朝末期的注定没有好结果的清官。 海青天 在一个社会混乱,制度跟不上社会步伐的时代里,权力达到顶峰的文官集团根据国情将传统的道德标准作为治国之策,并深信不疑的坚持着,唯独他海瑞「 ”特立独行”,用他那瘦弱的身躯反抗者,企图用法律的标准来治国,试着追寻两百年太祖皇帝的步伐。 殊不知这辆在历史道路上驰骋了两百年额大明巨车早已不是一个人就能阻挡使其改变方向的,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螳臂当车,最后受伤的只是自己,甚至连「 ”清廉”的名号也是山说不定,忽暗忽明,这样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但他一直坚持着,他将用他的一生向我们展示苟活着的大明是那么的岌岌可危。 海瑞并非天之骄子,他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直到41岁才考上举人,可以预想自小在母亲影响下读书,起步并不比比人晚,那这三十多年的时间他都干嘛去了?如果都在读书的话,或许大明那死板的取仕课本早已被他翻烂了吧,传统礼教早已根深蒂固的深埋于他的内心了吧,如此说来他那迂直和刚正不阿的偏执倒是找到了根源,那么他接下来的政坛生涯也就可以预想到了。 1558年45岁的海瑞升任浙江淳安县知县,算是真正的步入了仕途,吃上了官家饭。而他的名声也是从此是开始为文人所知的。 淳安县是往来三省的孔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恰恰也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淳安县民众的负担重于其他地方。原来本朝立朝是规定,全国上千个驿站的开支由驿站所在地承担,再加上一些大臣的奢侈浪费,过境时如不能有上好的食物住宿和马匹供应,倒霉的往往是驿丞,如此以来,官员的巨额开支就得有当地的百姓买单,从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在当时也是一种较差的风气,几十上百年来一直如此,官员早已习惯,而驿站所在地的百姓即使苦不堪言也只能默默承受,偏偏他海瑞不能忍受。 海瑞上任以来,力求节约,也希望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就拒绝了不少官员滥用权力消耗地方的行为。据说,当时的权相严嵩集团的胡宗宪,出任总督后居官风厉,境内居民无不凛然畏惧。某次,胡宗宪的儿子道经淳安,从属大批人员和行李,在驿站作威作福百变挑剔,甚至侮辱驿丞。结果被海瑞抓捕至衙门,没收随身携带的大量官银。在呈报总督的公文里海瑞直言此胡公子定时假冒,因为总督(胡宗宪)节望清高,不可能有此等不孝子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官银。 再有,1560年,左副都御史鄢懋卿被任命清理盐法,需要到各省管理食盐征收,历经各地地方官无不毕恭毕敬,好吃好喝伺候着。作为钦差大臣的鄢懋卿自然也是要标榜一下简朴的,在出行之前,事先发出通令,令沿途地方官不必麻烦一切从简。明眼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鄢懋卿的一块遮羞布而已,也没有人会真的按照通令上所说去执行。唯独海瑞不同于他人,居然提前给鄢懋卿送去禀帖,确有其事的控诉地方官的这一行为,要求钦差大臣摈弃奢华的排场和搜刮,结果鄢懋卿收到禀帖后,没有敢进入淳安而是绕道而去。 1562年,严嵩倒台,海瑞因曾对抗严嵩集团的胡宗宪鄢懋卿而得以正名,三年后顺利升任户部主事,官居六品。从地方来到京城的海瑞没有被京城的气派景象和奢华生活方式而磨平棱角,反而看到了朝廷的颓废,朝纲的荒乱。海瑞就是海瑞,他是不同于别人的,深思熟虑之后他向嘉靖帝递交了奏章。直言指出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的君主,举凡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无限浪费和各地的盗匪滋炽,皇帝本人都应该直接负责。痛斥了皇帝的不理朝政,整日和方士道人混在一起的行为。更甚者,在奏章的结尾他直言「 ”盖天下不直陛下久矣”。天下人认为你不是一个好皇帝已经很久了。他这措辞极度尖辣奏章,旨在指出皇帝的错误,他单纯的认为,如果皇帝能够改正这些缺点,他相信皇帝还是有机会成为尧舜之辈的。他没有放弃嘉靖,或者说他还没有自我放弃。 影视剧嘉靖帝 他这一行为彻底的挑战了嘉靖的权威和耐性,暴跳如雷的嘉靖大言,「 ”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最后在宦官近臣的极力劝阻下,嘉靖才没有对其惩罚。没有反应不代表接受和认可,果然,1566年2月左思右想的嘉靖的还是气不过,把海瑞逮捕到了刑部,但也仅仅是关押着,对于刑部的绞刑建议始终都没有批复,就这样海瑞在大牢里一待就是十个月。 再次出狱,人间已经换了新主。但是不管换谁做皇帝,海瑞这样的以清廉闻名的官员,朝廷是极需要的,不为能力,只是作为一块供人瞻仰「 ”清廉”招牌,一剂稳定民心的镇定剂罢了。这次的官职是正四品,一个没有职权的闲职,对于他一个举人出身之人来说这已是莫大荣耀了,可海瑞是自诩救世名医的,眼见着患重疾大明,自己却无权医治,此等心痛唯有海瑞自己才知。这次是他自己请求辞职了,数次请求,他放弃了?不,他是在胁迫文渊阁,他需要一个能够让他施展拳脚的职位,最后文渊阁还是妥协了。1569年夏天,他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一个富饶但却顽民横生之地。 而这次的上任也仅仅持续了八个月就因被众官弹劾被迫退休。原因在于他急于改变明朝持续多年的土地制度。在此时,朝廷的制度早已荒废,被社会甩出十万八千里,地方上,地方官和缙绅压榨百姓,吞没土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几亩薄田还有被地主用高利高利贷偿还的方式打劫一空。海瑞试图改变,然而,在这片大地上延续了几十年的法则早已根深蒂固,错综复杂,又岂是说变就变的? 海瑞失败了,随着众人代表戴凤翔的一纸控诉,海瑞被迫辞职退休,这次辞职整整请求了七次,皇帝一直不愿批复,我想皇帝还在斟酌海瑞的价值吧。不过第七次的时候,皇帝还是同意了,海瑞再次愤愤离去,这一去就是15年。 如果其他人,退休以后可以奇情山水,游览山河大川,或者归于家庭享受天伦之乐。而海瑞不行,他本是一名医,重疾未治,他又如何能够安心呢?所以赋闲期间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归朝堂,甚至曾寻求张居正的帮助,而被张居正万言拒绝。 「 ”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 钧轴,得参与庙堂之未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摧浮淫之议,有深愧焉。” 影视剧张居正形象 国家不能实行法律已经很久了,您如果强行施行法律,他们不能忍受也是正常的。 是啊,身在高位的张居正都能够看到的问题,深入基层的海瑞为何还如此执迷不悟呢? 因为他不是张居正不是别人,他是海瑞。他就要用他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做。 15年后,已经72高龄的海瑞再次出山,这次复出,曾经信心满满的他早已消亡,剩余的只是一个怀着一丝侥幸识图治国的老年人。在临行前,他对朋友说, 「 ”汉魏桓调宫女千数,其可报吹厩马万匹,其可减沙” 对这个锐意进取的小皇帝万历,他实在是没有信心,只能舍出一把老命再赌一次了。 遗憾的是,他还是输了。虽然官居二品,依然是众臣攻击对象,攻击方式更是奇葩,竟是用「 ”自诩圣人,奚落孔孟,蔑视天子”等莫须有的罪名。这一次,海瑞是彻底绝望了,他到此时此刻终于看清了这个社会,当他真心想要致仕远离这个是非之地的时候已经晚了,无论他如何请辞,年轻的皇帝始终不肯,无论被人怎样攻击他,皇帝都采取不惩罚不奖励的态度,关于他的建议皇帝用同样的方式对待。 这或许才是最打击他的地方,自诩为「 ”医者”可是面对重患却不能救治,最后连眼不见为净的权力都被剥夺了,看着这个重患越来越严重,自己却无能无力,这是多么消耗人啊。 这样的折磨终于在1587年岁末解脱了,海瑞在职位上病逝,从此一代清官或时代的「 ”绊脚石”终于成为历史,留下功过任人品鉴。 影视剧海瑞形象 总结:海瑞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不仅在于他个人,还体现在他的家庭,在微薄俸禄下苟活着,坚持自己的原则,薪水之外分文不取,导致自己的孩子早年夭折,妻子或远离或病死。更加可笑的是,为官多年,官居二品,最后死的时候只剩余20两银子,连自己的殓葬费都不够。 这就是一个好官,一个清官的结局。这样的朝代覆灭在所难免。 海瑞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苟活的王朝的颓败,他是大明覆灭的宣判者。 很赞哦! (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