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县好不好 焉耆历史
焉耆历史
1.焉耆的历史
《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王莽建国五年(13年)西域诸国中焉耆先叛王莽,杀都护但钦。天凤五年(18年),王莽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贡献。诸国前杀都护但钦,王骏欲袭之,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焉耆诈降,伏兵击王骏等,皆死。何封、郭钦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王莽拜王钦为填外将军,封劋胡子。何封为集胡男。西域自此绝。
《魏书》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都城方二里,国内凡有九城。国小人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弃绵纩。俗尚蒲萄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世祖怒之,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约赍轻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尸鸠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获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橐驼马牛杂畜巨万。时世祖幸阴山北宫,度归破焉耆露板至,世祖省讫,赐司徒崔浩书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自古帝王虽云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浩上书称美,遂命度归镇抚其人。初鸠尸卑那走山中,犹觊城不拔,得还其国。既见尽为度归所克,乃奔龟兹,龟兹以其婿,厚待之。
《周书》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治城方二里。部内凡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牛羊。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莆苇之饶。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
《隋书》呤焉耆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龙,字突骑。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国无纲维。其俗奉佛书,类婆罗门。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男子剪发。有鱼盐蒲苇之利。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唐书》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在安西都护府东八百里。焉耆国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焉耆,平之,由是臣属。
2.焉耆的历史
《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王莽建国五年(13年)西域诸国中焉耆先叛王莽,杀都护但钦。
天凤五年(18年),王莽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贡献。诸国前杀都护但钦,王骏欲袭之,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
焉耆诈降,伏兵击王骏等,皆死。何封、郭钦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
王莽拜王钦为填外将军,封劋胡子。何封为集胡男。
西域自此绝。《魏书》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
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
所都城方二里,国内凡有九城。国小人贫,无纲纪法令。
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
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
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
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
养蚕不以为丝,唯弃绵纩。俗尚蒲萄酒,兼爱音乐。
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世祖怒之,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约赍轻粮,取食路次。
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
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尸鸠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
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获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橐驼马牛杂畜巨万。时世祖幸阴山北宫,度归破焉耆露板至,世祖省讫,赐司徒崔浩书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
自古帝王虽云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浩上书称美,遂命度归镇抚其人。
初鸠尸卑那走山中,犹觊城不拔,得还其国。既见尽为度归所克,乃奔龟兹,龟兹以其婿,厚待之。
《周书》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
所治城方二里。部内凡有九城。
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
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
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
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
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
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牛羊。
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
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莆苇之饶。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
《隋书》呤焉耆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龙,字突骑。
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
国无纲维。其俗奉佛书,类婆罗门。
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
男子剪发。有鱼盐蒲苇之利。
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唐书》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在安西都护府东八百里。
焉耆国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焉耆,平之,由是臣属。
3.焉耆有哪些历史名人
地理
《汉书·西域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历史
《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票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王莽建国五年(13年)西域诸国中焉耆先叛王莽,杀都护但钦。天凤五年(18年),王莽遣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贡献。诸国前杀都护但钦,王骏欲袭之,命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别将。焉耆诈降,伏兵击王骏等,旨死。王钦、封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王莽拜王钦为填外将军,封劋胡子。何封为集胡男。西域自此绝。
《唐书》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在安西都护府东八百里。焉耆国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年),安酉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讨伐焉耆,平之,由是臣属。
【可参考书目】
阿耆尼、乌夷

东晋《法显传》:“复西北行十五日到乌夷国。僧亦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在所译《高僧法显传》中考证“乌夷国”就是焉耆。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出高昌近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法国汉学家儒莲最早指出“阿耆尼”是梵文Agni的对音。伯希和指出,以Agni称呼焉耆见于566年的梵文典籍,那是在焉耆国受印度影响而崇信佛教之后,因此国名梵语化,而并非早已存在;早已存在的是土名“焉耆”。
《大唐西域记校注》(唐)玄奘著, 季羡林等校注。
4.西域国疏勒、焉耆历史
疏勒简史
东汉时期永平十六年(73),龟兹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杀其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第二年,军司马班超派人到盘稿城劫持兜题,并召集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此后班超一直驻守在疏勒。
永平十八年(75),焉耆趁中原帝丧,攻没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共守盘稿城,虽士卒单少,拒守岁余。班超受诏还京时,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自刭。当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班超不忍离去,更还疏勒,捕斩反者、击破尉头,疏勒复安。此后班超一直坚守在疏勒。建初三年(78),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扜弥兵一万人,击败姑墨。建初五年(80),平定了疏勒都尉番辰的叛乱。建初八年(83),班超任将兵长史,以后数年先后平定莎车、龟兹、焉耆。永元三年班超任都护乃迁居龟兹它干城,由军司马徐干屯疏勒。
在延光四年(125)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平定车师后部叛乱时,鄯善、疏勒等都遣兵来助。永建二年(127),疏勒王臣盘受封为汉大都尉,以后也曾随汉使平定叛乱。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知道疏勒当时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唐朝时期的疏勒也是西域传播佛教的一个中心,佛事兴盛较早。疏勒王臣盘,原为前王安国之舅,因罪徙月氏为质子,月氏王甚喜爱,为他在三地住处建伽蓝,冬夏迁居。
公元400年,法显行经疏勒时也曾记述当地五年佛教大会,四方沙门云集,王及群臣供养布施的盛况。说到“其国中人为佛齿起塔。有千余僧,尽小乘学”。而到玄奘行经疏勒,伽蓝已达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讽其文,故诵通三藏及毗婆沙者多矣”。到八世纪初期,佛教仍流行。
焉耆简史:
我国的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是《汉书·焉耆国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候,却胡候、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焉耆原名焉支(属大日氏乌绎部)、作乌耆,乌缠、阿耆尼。《西游记》中称乌鸡国。国内有九城。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顾、尉犁一带。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牧。有文字。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属西汉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班超击破之,又内附。北魏时,一度属北魏与北周亦有往来。唐初附西突厥,后属唐,为唐羁縻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现为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5.新疆屯垦戍边历史
屯垦戍边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重要国策。
我国政府在新疆组织屯垦,从公元前205年开抬,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高昌国、隋朝、唐朝、元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17个政府,先后在新疆组织各族军民,进行大规模的屯垦戍边活动。
西汉在新疆的屯垦,从公元前105年开始,到公元8年结束,经历113年。主要分布在轮台(今轮台县东南20千米的柯尤克沁古城)、渠犁(今库尔勒西南60多千米的30团南)、焉耆(今焉耆县南)、龟兹(今库车县东皮朗古城遗址)、楼兰(今若羌县罗布泊西北岸)、伊循(今若羌县东北79千米的米兰)、交河(今吐鲁番市西10千米的亚尔乡)、高昌(今吐鲁番市东南45千米的高昌故城遗址)、眩雷(今伊犁河谷中)、赤谷(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东南的伊什提克)、姑墨(今阿克苏市附近)、北胥鞬(今莎车县内)。
西汉在新疆屯田,最高的管理机构是西域都护府,下有戊巳校尉、各地驻军校尉、屯长分级管理。屯军2万多人,屯垦约50万亩。
每个屯兵平均种地20亩,屯兵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国家供给,劳动产品全属官府。 东汉在新疆的屯垦,从公元73年开始,到220年结束,断续屯田147年。
主要分布在伊吾(今哈密市西60多千米的四堡村)、柳中(今都善县西南40多千米的鲁克沁乡)、高昌、金满(今吉木萨尔县北12千米的北庭古城遗址)、楼兰、疏勒(今喀什市东北汗诺依古城遗址)、于阗(今和田市东北阿斯克比尔古城遗址)、精绝(今民丰县北150千米尼雅古城遗址)8地。东汉在新疆屯田的组织管理,前期设有西域都护和戊巳校尉,后期设有西域长史和屯田司马。
以军屯为主,有少量犯屯。规模小,人数少,屯军约5000人,垦地约10万亩。
魏晋在新疆的屯田,从222年开始,到316年结束,经历94年。主要分布在楼兰、高昌、尼雅等地,楼兰是最大的屯垦基地。
其时,内地长期割据混战,中央政府无力大规模经营西域,西域屯军约2000人,垦地只4万多亩。管理屯田的机构,主要有西域长史、戊已校尉和营部督将。
种类以军屯为主,其次有犯屯。317-376年,前凉政府在楼兰、海头(在罗布泊西南)和高昌办有屯田。
376-640年,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和高昌国,相继在高昌屯田,军屯和民屯并举,有屯军几千人,屯民几千户。445-470年,北魏政府派万度归率军,在鄯善(今若羌县城附近)、焉耆屯田,设有西戎校尉府、军镇、都使、子使和戊主管理屯垦。
608---618年,隋炀帝为了统一新疆,派军到伊吾(今哈密市)、鄯善、且末(今且末县西南)屯田,由驻军长官、都使、子使管理屯田事务。以军屯为主,其次有犯屯。
屯军约3000人,屯犯有数百人。每兵种地20亩,共有屯田6万多亩。
唐朝在新疆的屯田,从630年开始,到791年结束,经历161年。主要有11大垦区。
在北疆地区,有伊吾、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城北12千米的北庭古城遗址)、轮台(今乌鲁木齐市南郊15千米的乌拉泊古城遗址)、清海(今石河子市西15千米的乌拉乌苏乡)四地;在南疆地区,有西州(今吐鲁番市东南45千米的高昌故城遗址)、焉耆、乌垒(今轮台县东61千米的策大雅乡)、龟兹、疏勒、于阗6地;在中亚有碎叶(今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1地。 除上述驻军千人至万人的军镇屯田外,在新疆的25个守提城(驻军300人的边疆军事检查机构)、各烽戍(驻军几人至几十人的边防哨所)、各州县,还有很多小规模的屯田。
唐朝在新疆的屯田,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一领导,由节度使兼管,由支度营田使专管,但这两个职务一般都由都护兼任。都护府下属军镇屯田,由驻军长官兼管,由营使副使、营田判官、营田巡官主管;各都督府、州屯田,由都督、刺史兼管,由府州田曹主管。
再下所属各屯,由屯主、屯副主管。以军屯为主,还有民屯和犯屯。
每屯种地50顷,有兵500人左右,每兵平均种地10亩左右,实行供给制管理,产品全归官府。全疆屯军5万人,屯田50万亩。
唐朝在新疆屯田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成效之显著,都超过了前代。 1278-1298年,忽必烈派元朝军队到新疆屯田20年。
主要分布在8个地区,即东疆的哈密力(今哈密市),北疆的别失八里(今吉术萨尔县城北的北庭古城遗址)、滕竭儿(今阜康市)、亦里黑(今伊宁附近),南疆的曲先(今库车县)、可失哈儿(今喀什市东北)、斡端(今和田市)、阁部(今且末县)。这些屯田都是在平定海都叛乱中产生的,也是在这次战败中结束的。
元朝在新疆的屯田,由北庭都护府统一领导。军屯设宣慰司、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分级管理,民屯设总管府或营田司、提领所分级管理。
以军屯为主,民屯为辅,有屯军2万多人,屯民3.7万户,垦地100多万亩。 清朝时,新疆的屯垦空前发达。
主要有26个垦区,东疆地区有巴里坤、哈密、吐鲁番3地,北疆地区有木垒、奇台、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县)、晶河(今精河县)、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
6.新疆鄯善的历史资料
西域古国名。国都扜泥城(今中国新疆若羌附近)。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本名楼兰国,旧都在楼兰城(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遣傅介子刺杀其王安归,更立王弟尉屠耆,改国名为鄯善,迁都于扜泥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鄯善王安遣使入朝贡献,上书请置都护,光武帝不允,鄯善只好向匈奴称臣。后来鄯善兼并了小宛、精绝、且末等小国,南道诸国唯鄯善、于阗最大。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遣假司马班超出使鄯善,恰好匈奴使者也来到,鄯善王广不知所从。超杀匈奴使者,广遂降汉。安帝初年,西域复绝 。元初六年(119 ),敦煌太守曹宗遣行长史索班屯驻伊吾,鄯善与车师前部最先降汉;后匈奴与车师后部攻杀索班,鄯善告急,求救于曹宗。延光三年(124), 西域长史班勇因鄯善王最先归附 ,特加赐他以三绶。四年,鄯善出兵助勇击破车师后部,西域遂平。
匈奴是汉朝西北最大的敌人。为争夺西域疆土,汉朝同匈奴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战争,楼兰首当其冲。这种争夺曾一度白热化。直到公元前77年,大将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另立其弟为王,迁都伊循城。楼兰古国改名为鄯善国。
此后,楼兰一直都是汉王朝的西域重镇。
东汉,班超曾活动于此。
三国,鄯善属魏。
西晋,封鄯善王为归义侯。
五世纪,名僧宋云曾赴鄯善,城中住着吐谷浑的宁西将军。
7.焉耆马的传说故事
焉耆马有“海马龙驹”的传说。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西海的老龙称为西海龙王,他有三个太子。有一年火神发威,大地久早不雨。
四周草原上,百花凋零,牧草枯萎, 人畜面临一场空前浩劫。西海龙王的三太子,见到草原遭此大难,于心不忍,瞒着老龙王引西海之水,腾空而起呼风唤雨,给草原普降甘露,草原上的人畜都得救了。
但三太子却因此冒犯神规,被贬为马。从此一代一代繁衍了这些“海马龙驹”一一焉耆马。
焉耆马主要分布在焉耆、和静、和硕三县,共有十万多匹。除了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全国十一个省区。
焉耆马历史上生长在博斯腾湖畔的和硕县查汗诺一带,因当时和硕未设县,该地为焉耆管辖,称焉耆马。焉耆马和驰名全国的伊犁马相媲美,在全国许多省享有盛名。
焉耆马体质结构坚实,毛色有骝色马、黑色马等色。它的特点是头身大小适中,两耳竖立,敏捷而温驯,中枢发育良好,胸廓较深,因为出生后在沼泽地里,为选择嫩草,泥坑里跳跃觅食,从小就拔开了四条腿筋,长大奔跑起来步履 轻捷平稳,蹄质结实,特别善走。
好马日行一百公里, 跋山涉水具有持久耐劳的特性。焉耆马一直被称为新疆 名马之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狮子山指挥伏兵8万打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因此朱元璋与狮子山有不解之缘。朱元璋夫人马娘娘却在因“狮子盘绣球”而得名的绣球山,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
这是一种巧合,是一种机缘,具有传奇色彩。大脚马娘娘,芳名秀英,皖北宿州人,生于公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时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
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五十一岁。
死后被溢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大脚马皇后本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
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后,虽大富大贵,仍不娇,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
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她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贤后。
因绣球山上留有马娘娘“脚印”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绣球公园名声大振,为人们所关注,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至。为提升公园的知名度,充实景点内容,于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农历端午节),建立了马娘娘塑像,并配置了介绍马娘娘生平事迹的图文石刻。
依据当年朱元璋出征归朝的船队多由东南方向驶来,同时也考虑到游人照像取景的方便,塑像面东南而立。可从马娘娘的双眼望去,20米外为40余年,直径50公分,树高15米的挺拔雪松遮住了她的视线。
当天,原来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忽然间黑云密布,雷电一闪,一声惊雷将那棵雪松鬼斧神工般地栏腰劈断。仍留有地面上一截。
因此,人们奔走相告,传说马娘娘显灵了,这给绣球山又增加了一个颇为神奇的传说。1。
8.西域的历史是怎样的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 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区域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
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即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李江凤,《丝绸之路前夕和气候变化》,1992年;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学》P125) 同时西域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自11世纪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当地气候也受到强大影响,经过该地的商贸往来更乐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进行,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衰落。
历史: 根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并于阿富汗一带的商人进行青金石贸易。此外,于阗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出产的和田玉也在商朝帝王武丁的坟茔中所发掘,说明当地在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人定居。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优势逐渐发展,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的道德极大发展。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
《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
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为50余国。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国土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和唐代的安西、北庭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
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 °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 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
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
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1 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 、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 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著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认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
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
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 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
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
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
9.尉犁县历史上还有什么称呼
尉犁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西域之尉犁国、渠犁国、山国等国地。西汉为尉犁国地,亦称尉黎,隶西域都护府。东汉后为焉耆国所兼并。唐设渠犁都督府。元明时期称“罗布淖尔”(蒙语,意为汇入多水的湖)。明末称“昆其”(维吾尔语,意为“皮匠”,显然因孔雀河流经该地而得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新平县(无城廓)。1914年因与云南新平县重,改为尉犁县,以古国名命名。后隶属焉耆道、焉耆行政区、焉耆专区。1954年属库尔勒专员公署管辖。1960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尉犁县维文名称(孔雀,皮匠之意)音译改为“罗布淖尔”音译。1961年隶属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简称)管辖。
10.在古代新疆西域36国都是有哪些,都是现在新疆的哪些城市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
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应是: (一)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四)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六)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
(九)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 (十)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 (十七)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十八)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 (十九)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 (二十二)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二十三)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二十四)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 (二十五)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二十六)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 (三十五)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