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石窟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怎样
1、内容:①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a、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b、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c、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②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a、迁 都洛阳 b、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2、作用: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②政权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3、简介: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 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
《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使门阀制度由魏晋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时方才废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哪一历史时期
公元471年,拓跋宏在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世袭皇帝位。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4年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使吏治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好转,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主要就是这样,在北魏最兴盛的时候,南朝这时候大概是齐吧
三、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及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化:尽管本阶段政局混乱,但我国的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超越秦汉,有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如数学、农学等,其成就即使与后代“治世”相比也毫不逊色,为我国封建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和改革内容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生于今天的大同,469年被立为太子,同时其母被赐死。
由祖母冯氏抚养。5岁得其父禅让登基,5年后,冯氏毒死其父,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祖孙二人,锐意改革,使北魏国力日益强大。拓跋宏亲政以后,连年南征,最后病死于得胜北归途中,年仅33岁。
改革的内容有:1.实行俸禄制,惩处贪污分子。原来北魏对文武百官不供给俸禄,主要以战争中的掳掠为生,进入相对和平时期以后,贪污问题越来越严重。
2.实行均田。接受大臣李安世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田。
即“受田”同时规定了新的租调制度。3.提倡“礼”。
学习汉文化。迁都洛阳。
禁止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改复姓为汉族的单姓。
4.设立学校,培养汉化人才。重视佛教,广建庙宇,宣扬佛家文化。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内容:(1)实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给农民。(2)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并须服兵役、徭役。
(3)494年,迁都洛都。(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令鲜卑族改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意义:(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六、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及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国力而进行的。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化:尽管本阶段政局混乱,但我国的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超越秦汉,有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如数学、农学等,其成就即使与后代“治世”相比也毫不逊色,为我国封建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奠定了基础。
七、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八、历史
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羌等族大批内迁,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氐、羯。③友好交往,促进民族大融合,(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匈奴、鲜卑。
九、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北魏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制。
其长官州为刺史,郡为太守,县为令长(亦称县宰)。但吏治混乱,地方守宰不论治绩好坏,任期都是六年。
这时没有俸禄制度,官吏到任以后,任意搜刮人民。 这次改革,首先整顿吏治。
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
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
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就在这年秋天,朝廷派出官吏到各地巡察,检举犯法的守宰,有四十多人因贪赃被处死。
经过这样的整顿,吏治改善,贪赃枉法之事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