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农政全书的意义 农政全书的历史地位
农政全书的历史地位
1.农政全书的历史地位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 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 60卷,50余万字。
《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编著于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年)间,在徐光启生前未能出版,是后来由他的学生陈子龙整理刊行的。
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内容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其中水利部分共9卷,约占全书篇幅的1/6。
在我国古代的农书中,把水利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农政全书》在水利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水利总论、西北与海河流域水利、东南水利、浙江水利、海塘与滇南水利、利用多种自然水体的工程方法、灌溉提水机械图谱、水力机械图谱、西方水利技术介绍等等。
其中既有徐光启掌握的水利科技的系统归纳,也有他的水利思想的集中阐述;既有其一生水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有他发现的西方水利科技的全面介绍。这不仅使得该书成为当时我国农业科技的集大成者,也使他成为总结此前我国最高水利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
正是由于他在农业、水利等方面的突出业绩,《明史》专门为他立了传。
2.农政全书的历史地位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 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 60卷,50余万字。
《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编著于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年)间,在徐光启生前未能出版,是后来由他的学生陈子龙整理刊行的。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内容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其中水利部分共9卷,约占全书篇幅的1/6。在我国古代的农书中,把水利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农政全书》在水利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水利总论、西北与海河流域水利、东南水利、浙江水利、海塘与滇南水利、利用多种自然水体的工程方法、灌溉提水机械图谱、水力机械图谱、西方水利技术介绍等等。其中既有徐光启掌握的水利科技的系统归纳,也有他的水利思想的集中阐述;既有其一生水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有他发现的西方水利科技的全面介绍。这不仅使得该书成为当时我国农业科技的集大成者,也使他成为总结此前我国最高水利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正是由于他在农业、水利等方面的突出业绩,《明史》专门为他立了传。
3.《农政全书》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农政全书》 (1)内容特点:科学家徐光启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政全书》中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2)历史地位:《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也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农政全书》的主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所以他把《农事》三卷放在全书之前。
其中《经史典故》引经据典阐明农业立国之本;《诸家杂论》则引诸子百家言证明古来以农为重;此外兼收冯应京《国朝重农考》,其意皆在“重农”。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不但符合泱泱农业大国既往之历史,而且未必无补于今时。
当前,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从这一点出发,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仍有合理素可取用于现时。
详情见: /view/43313.?fr=ala0_1_1。
4.齐民要术,考工记,农政全书的简要介绍,和历史地位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
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天主教徒,并且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生平 徐氏祖居苏州,以务农为业,后迁至上海。徐光启的祖父因经商而致富,及至父亲徐思诚家道中落,仍转务农。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少年时代的徐光启在龙华寺读书。
万历九年(1581年)应金山卫试中秀才后,他在家乡教书,并娶本县处士吴小溪女儿为妻。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赴广东韶州任教,并结识了耶稣会士郭居静(Lazarus Cattaneo)。
二十四年(1596年)年转至广西浔州任教。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徐光启因考官焦竑赏识而以顺天府解元中举。
次年会试他未能考中进士,便回到家乡教书。二十八年(1600年)他赴南京拜见恩师焦竑,与耶稣会士利玛窦第一次晤面。
三十一年(1603年),他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Jean de Rocha)受洗加入天主教,获教名保禄(Paul)。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四年(1606年)他开始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次年春翻译完毕并刻印刊行。翻译完毕《几何原本》后,他又根据利玛窦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一书。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年翰林馆期满告散,他被授予翰林院检讨。 同年徐光启的父亲在北京去世,他回乡丁忧守制。
第二年邀请郭居静至上海传教,这成为天主教传入上海之始。守制期间,他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并将《测量法义》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相互参照,整理编撰了《测量异同》;作《勾股义》一书,探讨商高定理;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作物引种、耕作试验,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回到北京,官复原职。因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他与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
四十年(1612年),他向耶稣会教士熊三拔(P. Sabbathino de Ursis)学习西方水利,合译《泰西水法》6卷。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初冬,因与朝中一些大臣意见不合,徐光启告病去职前往天津。
他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为《农政全书》的编写打下了基础。 万历四十四(1616年)年礼部侍郎沈榷连上三张奏疏,请求查办外国传教士,是为南京教难。
徐光启上《辩学章疏》为传教士辩护。同年徐光启回京复职,次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
后病归天津,作《粪壅规则》。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发兵进犯关内,徐光启应召星夜入京。
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他多次上疏请求练兵,后擢升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督练新军。但由于军饷、器械供应困难,练兵计划并不顺利。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徐光启上疏回天津养病;六月辽阳失陷,他又奉召返京,力请使用西洋大炮帮助守城,但因与与兵部尚书意见不合,十二月再次辞归。 天启三年(1624年),徐光启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等职,当时朝中魏忠贤专权,他不肯就任,次年他便遭谗劾去职。
徐光启回到上海后,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编撰而成后来的《农政全书》。他还同毕方济(P.Franciscus Sambiasi)一起合译了《灵言蠡勺》。
他还把自己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辑录成书,刻印刊行了《徐氏庖言》。 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奉召回京,官复原职。
二年(1629年),他又擢升礼部左侍郎。因钦天监推算日食失准,崇祯皇帝同意由徐光启主持开局修历。
同年,皇太极率领兵数万人进逼京畿,崇祯帝召集大臣平台议事,徐光启奏对战守之事。三年(1630年),升任礼部尚书。
四年起,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五年(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六年(1633年),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土,同年11月8日病逝于任上。谥文定。
归葬于上海徐家汇。 成就 他在农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他晚年还亲自练兵,主张使用西洋红夷大炮防卫。 他和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6卷,以及《测量法义》、《简平仪说》和《泰西水法》,又主编了《崇祯历书》。
徐光启对农事注重亲身实践和经验总结,一生中曾数度归田,从事栽培实验和撰写农学著作,著有《甘薯疏》、《吉贝疏》、《芜菁疏》、《代园种竹图说》、《北耕录》、《农遗杂疏》。 徐光启于天启五年(1625年)开始撰著《农政全书》,1632年入阁参与政务后仍不停止,不断补充,甚至在病中还执笔不休。
遗稿经陈子龙修订,编成60卷,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刊行。 贾思勰(xié)是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南北朝时代北魏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他是山东益都(今寿光)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他的祖上并不只是那种。
5.余光启一部农政全书具有历史价值
《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明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历史著作。
该书编著于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年)间。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内容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
其中水利部分共9卷,约占全书篇幅的1/6。在我国古代的农书中,把水利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农政全书》在水利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水利总论、西北与海河流域水利、东南水利、浙江水利、海塘与滇南水利、利用多种自然水体的工程方法、灌溉提水机械图谱、水力机械图谱、西方水利技术介绍等等。其中既有徐光启掌握的水利科技的系统归纳,也有他的水利思想的集中阐述;既有其一生水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有他发现的西方水利科技的全面介绍。
这不仅使得该书成为当时我国农业科技的集大成者,也使他成为总结此前我国最高水利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正是由于他在农业、水利等方面的突出业绩,《明史》专门为他立了传。
6.明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它可以和汉,唐相比.中国人对明朝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因为它是最后一个汉室王朝.它的影响很大,因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就是产生在明朝,可以这样说,如果明朝不灭亡的话,后来的鸦片战争谁打败谁还是个未知数!明朝后期的近代科学非常发达,甚至产生了"晚明科技群英"(如徐光启等)可以说到了明朝中国的所有成就都达到了高峰,也可以说是盛极而衰. 我们知道明朝是思想禁锢最严禁的朝代,但进步的思想却诞生在这个朝代(如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联系也很发达(如郑和七下西洋).文学也很发达(如明四家).如果明朝不灭亡的话,那样进步思想就会越做越大,也许会爆发资产阶级的革命(呵呵!想一下啦).我们知道在明朝灭亡和清朝兴盛的这60年里,西方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生产力飞速的发展.而我们却是外部满清入关,内部农民起义,打的是战火纷飞. 一句话,明朝的意义很大,可比汉,唐。
7.余光启一部农政全书具有历史价值
《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明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历史著作。
该书编著于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年)间。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内容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
其中水利部分共9卷,约占全书篇幅的1/6。在我国古代的农书中,把水利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农政全书》在水利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水利总论、西北与海河流域水利、东南水利、浙江水利、海塘与滇南水利、利用多种自然水体的工程方法、灌溉提水机械图谱、水力机械图谱、西方水利技术介绍等等。其中既有徐光启掌握的水利科技的系统归纳,也有他的水利思想的集中阐述;既有其一生水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有他发现的西方水利科技的全面介绍。
这不仅使得该书成为当时我国农业科技的集大成者,也使他成为总结此前我国最高水利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正是由于他在农业、水利等方面的突出业绩,《明史》专门为他立了传。
8.《农政全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前代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也都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
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以“荒政”为类,前代农书,如汉《泛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虽然亦偶尔谈及一二种备荒作物,甚至在元王祯《农书》“百谷谱”之末开始出现“备荒论”,然不足2000字,比之《农政全书》实在是少得堪怜。
《农政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且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然而,救荒只是治标,水利才是治本。水利作为一目,亦有9卷之多,位居全书第二。
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
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但是徐光启并没有因为着重农政而忽视技术,相反他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事试验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农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

例如,对棉花栽培技术的总结,古农书中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唐韩鄂的《四时纂要》,以后便是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但记载都很简略,仅有寥寥数百字而已。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的“棉谱”,约有2000多字,比之略晚的《农政全书》却长达6000多字,可谓后来居上。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从农政思想出发,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
例如当他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
后来又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甘薯如此,对于其他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有的精彩程度不下棉花和甘薯。
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通观全书不难发现《农政全书》系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
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大而经纶康济之书,小而农桑琐屑之务,目不停览,手不停笔。”据统计,全书征引的文献就有225种之多,真可谓是“杂采众家”。
然而徐光启摘编前人的文献时,并不是盲目追随古人,卖弄博雅,而是区分糟粕与精华,有批判地存录。对于一些迷信之流,往往阙而不录,对于已收录的文献,也多采用“玄扈先生曰”(即今日之编者按)形式,或指出错误,或纠正缺点,或补充其不足,或指明古今之不同,不可照搬。
但这还不是玄扈先生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著古制以明今用”。
例如,他把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分析,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得出“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结论。他还对蝗虫的生活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办法。
徐光启就是在大量摘引前人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理知识,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些也多以“玄扈先生曰”的形式出现。例如,在书中徐光启用大量的事实对“唯风土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有风土论,不唯风土论,重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对引进新作物,推广新品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徐光启在书中对近80种作物写有“玄扈先生曰”的注文或专文,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经验,这在古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
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兼出独见,是与他的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和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徐光启一生以俭朴著称,“于物无所好,唯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
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
因此,我们在阅读《农政全书》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
9.历史复习《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农政全书》它们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爱问知
《天工开物》作者:(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简介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宋应星在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期间,将他平时所调查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成书,在崇祯十年,由其朋友涂绍??资助出版。
体例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
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天工开物》序: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
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异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匹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鬻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
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共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未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
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
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佰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时 祟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上篇: 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 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 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 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 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 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杀青:造纸的方法 下篇: 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 麹蘖: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
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共分十七门,分类记事,一事一条,共六百多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包括农林、天文、历法、气象、物理、数学、化学、动物、地理、文学、史学、考古、医药、水利工程和建筑等。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
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等军事方面的著作。
但徐光启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 徐光启出生的松江府是个农业发达之区。
早年他曾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眼见明朝统治江河日下,屡次陈说根本之至计在于农。
自号"玄扈先生",以明重农之志。玄扈原指一种与农时季节有关的候鸟,古时曾将管理农业生产的官称为"九扈"。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
10.《农政全书》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徐光启,字子光,上海人。
生于公元1562年4月24日,死于1633年11月8日,终年72岁。 徐光启勤奋好学,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事必躬亲的精神,在农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徐光启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他付出的劳动最多、取得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对农学方面的研究。《农政全书》就是他毕生从事农学研究的见证。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总结了我国2000多年来农业科学的成果,并吸收西方农业科学知识,写成的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70多万字,篇幅比北魏的《齐民要术》多7倍,比元代的王祯《农书》多6倍,所引文献达230种。
在我国古代农书中,它的篇幅之大,可称空前。 《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十二目(或称十二个大类)。
《农本》目,有《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三卷,为全书的总论部分。 《田制》目,包括《井田考》、《田制篇》两卷,研究了历代农业田亩制度。
《农事》目,分《营政》、《开垦》、《授时》、《占候》四部分,共六卷。《营政》是谈田间管理的生产技术,分上、下卷;《开垦》也是上、下卷,为该目的重点。
《授时》、《占候》是讲气象学的。 《水利》目,共有九卷,包括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和《泰西水法》三部分内容。
“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这是徐光启农田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泰西水法》是他翻译的水利专著。
《农器》为四卷,是专论农业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的,并附有图谱。 《树艺》目共六卷,分为谷、(luǒ)、蔬、果四部分,是讲谷物、瓜果、蔬菜种植物方面的。
《蚕桑广类》目,分为“木棉”和“麻”两卷,是讲木棉、麻类(苎麻、大麻、苘麻、葛麻)的种植和利用的。 《种植》目,分为四卷,有《种法》、《木部》、《杂部》三部分内容。
《木部》讲述了榆、松、乌桕、漆等30种树木的栽植方法;《杂部》分上、下两卷,讲述竹、菜、菊、红花、紫草等20余种植物的栽培方法。 《牧养》和《制造》各一卷。
前者谈马、牛、猪、羊等家畜的牧养,以及养狗、养猫、养鱼、养蜂的方法;后者介绍了盐、酱、醋、咸菜等的制作方法。 《荒政》为全书的最后一目,分为《备荒总论》、《备荒考》、《救荒本草》、《野菜谱》等几个部分,共十八卷,占全书近1/3,足见作者用心之良苦。
《屯垦》、《水利》、《荒政》三项,则是全书的重点,体现了他屯垦立军、水利兴农、备荒防灾、发展农业的思想,也是他当时用来振兴农业的三项政治措施,这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农书的显著特点之一。书名也可能由此而来。
徐光启写《农政全书》,虽然重于农政,但他也没有忽视科学技术。在本书中,他对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
其主要贡献有: (1)系统地总结了棉花、甘薯的栽培经验。棉花栽培上,他总结了“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秆、稀科肥壅”14字诀的经验;在甘薯上,他总结了甘薯的农艺特点,提出了“甘薯十三胜”。
同时,介绍了各种无性繁殖的方法和用种子繁殖的设想。 (2)系统地总结了蝗虫的生活史,提出了清治蝗虫滋生地来根治蝗害的设想和其他扑灭蝗虫的方法。
(3)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如在农田水利上介绍“泰西水法”便是一例。
因此,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在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历史地位。
- 上一篇
寻阳五溪水李白翻译原文 李白《赠历阳褚司马(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白《赠历阳褚司马(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历阳褚司马(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原文: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衣。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人间无此乐,此乐世
- 下一篇
受让人是买方还是卖方 我想知道在网上交易时,卖方买方是怎样的一个交易过程,先怎样再怎样的啊?大神们帮帮忙!
我想知道在网上交易时,卖方买方是怎样的一个交易过程,先怎样再怎样的啊?大神们帮帮忙 我想知道在网上交易时,卖方买方是怎样的一个交易过程,先怎样再怎样的啊?大神们帮帮忙自己慢慢的就会了解啦 多点买东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