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白宠臣 刘邦发小儿加兄弟的宠臣为什么封王叛汉?原因谁相信?
刘邦发小儿加兄弟的宠臣为什么封王叛汉?原因谁相信?
卢绾与汉高祖同乡,最早其父与刘太公要好。而后,刘邦与卢绾竟然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卢绾自小与刘邦要好,形影不离。可说是撒尿和泥、光屁股玩耍的一对发小儿兄弟。到刘邦起事,卢绾一步未离刘邦左右,直至刘邦称帝。自打跟随刘邦开始,卢绾所受的信任以及宠幸是所有汉臣都无法企及的,就连刘邦卧室卢绾也可以毫无顾忌的自由出入。可以想见,卢绾在汉室才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就连萧何、曹参也只能望其项背无法超越。后来刘邦为将卢绾封为异姓王,在群臣中运用智谋迫使百官同意封卢绾为燕王。可以这样讲,刘邦一直把卢绾当做亲人、心腹之人加以对待,对其恩泽也超出汉臣任何之人,说是皇恩浩荡一点儿也不为过。可是让刘邦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后来卢绾在封地燕国,竟然叛汉投降了匈奴。这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结果?是刘邦疑心再起还是卢绾野心勃发?这个中的是是非非如何才能明断呢?
原来,陈豨造反派人到匈奴求救。燕王卢绾听说,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造谣陈豨反叛已平息,借以阻止匈奴出兵助刘邦平叛。但不巧的是,被汉朝灭掉的原燕王臧荼的儿子也在匈奴。见到张胜,臧荼之子极尽挑拨之能事,教唆张胜搅乱汉朝以此长久保存燕国。张胜上当,暗中帮助陈豨联合匈奴攻打燕国。卢绾认为张胜叛汉,一怒之下上报朝廷,请求将张胜族人诛灭。而张胜回来后,陈述自己为卢绾长久做燕王所下的一番苦心之后,卢绾反过来认为张胜的所作所为是对自己的忠义。于是卢绾犯了糊涂,竟然找了一帮替死鬼假充张胜族人蒙混过关。之后,又派人进入陈豨内部作为联络官,而张胜也作为来往匈奴的间谍长期叛逃。卢绾的所作所为,其实内心倒不见得真有反意,只是作为异姓王的一种担心才做出如此下作的行为。这时,他也许不清楚刘邦的内心,但是异姓封王到底能否长久才是卢绾最担心的地方。所以搅乱汉室、挑起战争不断从而保住燕王王位才是卢绾的初衷。但是卢绾为了一己私利,竟然不顾刚刚立国的大汉江山的稳固儿刻意制造混乱,其行为从哪方面说都是不折不扣的乱国之举、该杀之罪。陈豨被樊哙斩杀后,卢绾与陈豨之间的阴谋败露。这时刘邦已经重病在身,欲招卢绾进宫问明真相。卢绾害怕吕后加害,再加之一年前韩信被满门抄斩、彭越被杀。惊惧之下,拒不入朝,意图高祖病好之后面见皇上表明是非。怎奈高祖四月病逝,卢绾在汉朝生存的最后一丝念头彻底破灭,于是逃亡匈奴正式叛汉。
卢绾与刘邦情同手足,却没有保持晚年忠节而叛逃匈奴。个中原因除了卢绾本人受人鼓动之外,内在原因才是其逃亡匈奴的根本。卢绾封王之前一直在刘邦身边陪伴,鞍前马后的跟随刘邦。这之中,且不论卢绾官职大小,单就刘邦近臣身份,就足以让任何人仰视。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物极必反,受宠过头就要招来暗地里的是非。所以在那种时期,有些人对于卢绾肯定是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如果羡慕嫉妒也就罢了,关键要是生恨恐怕祸患就离卢绾不远了。所以在卢绾封王之后,皇帝身边再没有卢绾的存在,一些人的谗言不说给刘邦也会说给吕后。而恰恰是吕后一门心思要将吕氏家族封王封爵,只是刘邦在世,吕后只能韬光养晦的等待时机。这可好,卢绾自身不争气,唯恐作为异姓王会得到韩信、彭越一样的下场,所以糊涂到听了张胜之言,妄想以制造天下大乱保住自己的封地甚至性命。实不想,朝廷有人想置卢绾于死地的大有人在,突然被人抓住把柄,岂有不杀之理?其实再细想想,刘邦听说卢绾造反,第一时间就想招卢绾进宫问个明白,其实还是相信卢绾不会反叛。再者,若是刘邦真想问罪卢绾,大军兵临城下,怎么不能灭掉燕国?这就是樊哙领兵攻打燕国为什么没有杀掉卢绾的原因。是樊哙无能还是燕国强大到可以与汉军对垒的地步?其实这之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刘邦虚张声势恐吓卢绾而已。这说明了什么,这无疑说明刘邦相信卢绾,相信与自己打小儿一起撒尿和泥长大又一起建立江山的卢绾肯定不会有反叛之心的。而卢绾呢,心中的内疚、悔恨、恐惧种种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也想尽快向高祖敞开心扉表明忠义。但是,高祖恰在重病期间,卢绾唯恐一到京城未见皇帝就已经身首异处。所以在惶惶不安之中,等来的是刘邦的死讯,这让卢绾更加坚信,自己如若此时不跑,后果将是大军屠城、灭己三族的后果。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走为上策。所以,卢绾逃亡匈奴,最后客死他乡也是必然的结果。说到此,将卢绾定义为反叛并不恰当,应该说卢绾是内心由于皇帝的疏远迫使自己犯了错误,而犯错之后又鬼使神差的不能当面向皇上敞开心扉。所以卢绾的叛逃,仔细想想原因还是令人心酸的。那种被逼无奈之下选择了逃跑而不是与汉室武力对抗反叛汉朝,想必是卢绾内心叹息的真实写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