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室合集是谁的代表作 沈从文的哪些作品中有"水"的意象
沈从文的哪些作品中有"水"的意象
沈从文的哪些作品中有"水"的意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以自己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水意象。因为沈从文一生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绝大多数湘西小说,都发生在横贯湘西全境的沅水流域,河流成了他笔下自然性的代表,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与水有关联。对此他自己也在作品中叙说: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气,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我创作,谁告我的创作,就只是多种地方多样的流水。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
沈从文一生把人生、写作与水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是水,抚育了他生命,净化了他灵魂,陶冶了他人格;是水,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给了他小说中人物生命的灵性和张力。沈从文正是以他湘西“水之子”的眼睛和尺度,审视生活的一切,而不把“社会价值”掺进去一丝一毫,亦不被“社会”新制定出的种种成规成矩的标准所限制,执着地追求“符合他的梦幻要求的作品形式”,描写故乡湘西古朴神秘、美丽动人的神话,摭拾绵长千里的沅水流域的水的故事,塑造具有水般美的女性性格,“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无水不成文,水像一条血脉贯穿在沈从文表现湘西的作品中。这些对水的描写,尽管只是他三篇小说中一些摘录,但是,其中仍荡漾着沈从文对故乡之水的殷然之情。他把从故乡之水中得到的人生体悟全寄寓于笔下的溪水,因而,水有了灵性,有了情怀,有了内涵有了美质。这就是:纯净而有情,清明而柔和,活泼而自由。沈从文正是凭借这种具有美质和内涵的湘西之水,在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认为,生命永远是美的,他的人物塑造的重点是放在“掘美”之上。因而沈从文把故乡之水的美质赋予他笔下的年轻女性身上,使生命之美得到自然示。《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三三》中的三三、《萧萧》中的萧萧……这些年轻女性形象就是生活在一派清波绿水之中,她们与水完全融和,具有水的灵性和美质。她们品性纯净得脱俗,没有染上一点杂尘,蒙上一丝污垢:她们心灵清澈明亮,只凭一个单纯而挚着的信念生活,自由自在地流动着鲜活的生命;她们性情柔和又活泼,在生命的流动中编织“爱情”之梦。
翠翠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犹如一簇簇嫩绿的水仙,承自然雨露的沐浴,受青山绿水的滋养,“清亮如水晶”。她善良纯净,风时雨里跟着爷爷为过路人摆渡,,设法为旅途中人提供一切方便,心净性善。她活泼天真,任生命的自然流动,带有一份天然的野气和雅气。喜观玩野花唱山歌她有少女一样的依稀朦胧的情窦,憧憬未来美丽勇敢的情郎,喜欢看过渡而去的喜轿新娘,喜欢听经绵撩人的情歌,喜欢独自望着天上云彩和星星静思凝想。喜欢听爷爷暗示性的“玩笑”,但又羞怯脸红……青春的萌动恰似淙淙泉水流经溪沟的堤堰,是那么的自由,又是那么的徘徊;她温和融人,柔情如水,从小就懂得爱人,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动气。即使是那场有点恼人的爱情误会,心上人飘船而去,她也没有怨恨;爷爷死后,仍持着一份温柔,一份希望,继承爷爷留下的渡船,给行路人温和和的暖意,摇着船走向“明天”。翠翠是湘西崇山峻岭流出的一泓清泉,通体透明洁亮。翠翠的形象与她赖以生活的溪水相互映照契合,水性与人性已“物我合一”融为一体。在翠翠的身上,我们领悟了具有水般美的湘西少女的生命特质,终于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沈从文借翠翠唱出一曲醉人的生命理想之歌。
夭夭“那样纯真那样俏,心地柔美得像春蚕,一碰就破”,她身上虽有翠翠纯真的影子,但更多的是自由、开朗、活泼,还有一份从容自在,生命的张力更强。她和小孩一样脱下袜子下溪踹水,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在清流中追寻生命之乐趣;她面对因“新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担忧,仍在忧患气氛中检拾生活的种种乐趣,让生命多一份从容与自在。夭夭就如她家门前的那条溪流,“水源在山洞中”,水路虽不大,但“长年不断流水,清而急”。自在自为的生命形态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翠翠和夭夭,是沈从文给人们留下的两条不可多得的生命之溪,如果说翠翠是清澈纯静的溪流,那么夭夭则是活泼明快的溪流。
三三在小说中,她的面容身影沈从文没有正面描绘,作者只是零星地写了在磨坊外的小树林里“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葱绿围裙上“扣了朵小花”,“脸睡得一片红”,小说只有一处写了一句:“母亲走在三三后面,看到三三苗条如一根笋子,拿着棍儿一面走一面打道旁的草。”读者仅从她妈妈的眼里知道她是个苗条的少女。溪水边长大的三三过着悠然自足的生活, 做着少女纯真的美梦。但一个城市青年男子的闯入搅乱了三三宁静的内心,这个男子的病逝使她陷入了失去梦的惆怅。“三三站在溪边, 眼望着一泓碧流,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失去梦的三三只能借溪水排遣心中的寂寞和郁。三三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女孩,她的心事全部要对小溪说,因此,水就成了她的梦的寄托。少女的美质完全在溪水中显现,溪水与生命在小说中划上了等号。
沈从文把水之美质融化在年轻女性身上,放射生命意义之光,除了翠翠、夭夭、三三,在他众多的湘西作品里出现的年轻女性们,或多或少都有显现。这是沈从文小说美的发现,也是他小说不同于其他作家小说的鲜明之处,因而,他的小说具有特殊的魅力。
在分析了沈从文笔下众多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发现这些人物都无一例外的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让人不由的想到,水已成为沈从文笔下的一种意象。因为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反复出现。
所谓意象它包括意和象两个基本方面,意指人的思想情感,象指具体的物象。意象则是以具体的感性形态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审美者借助情感容量较大的具象词语来表达无穷的情意。而审美者借助意象抒写主观情意时,对某一意象的选择则受到特定文化和审美者心里因素的制约。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水在沈从文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作家深思熟虑有意为之的必然结果。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在那个多数作品都在反映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年代,他的作品可谓独树一帜,挖掘人类纯真的性灵,也便成了他作品的永恒主题。但世界的真实令他惆怅,于是他把笔转向了梦里水乡,动情描写翠翠、三三、夭夭一系列年轻、美丽、纯情的少女形象。潜意识中把女性与水作了极富诗意的调配。同时,沈从文对水的独特感悟,使他作为“乡下人深重的孤独感”找到了倾注的对象,这与水的原始意象表达孤独隔阻、忧郁悠然相接。沈从文正是运用这种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念,下面我们就来试析一下他运用水意象所要传达的审美理念以及所收到的审美效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作为原始意象的功能之一是孤独苦闷、忧郁愁苦的象征。水的流逝性与生命的单向动态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它的逝而不返性所触发的孤独忧郁情怀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经验。个性忧郁、敏感的沈从文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和无常,对水的感悟和生命孤独无常的体验,使沈从文接通了水的原始意象。而水意象所蕴含的孤独苦闷、忧郁愁苦象征能和沈从文所追求的“美丽总是使人愁”美学风格获得了内在的契合。因此,借助水意象沈从文得以自由地抒发心中的孤独和忧郁。在《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刚有一点亮色,马上趋于黯淡。爷爷死了,古塔坍毁了,渡船冲走了,爱人在杳无归期的异乡之行。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人生无定的感伤。捧着这部证明人性美的作,却感沉重的忧郁,那种对人世间容不得美物长存的朦胧的预感总是笼罩在心头。在翠翠的意识中,水与孤独的情感体验是那样地紧密相联。她内心的孤独,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往往与描绘的物境有机交织,与水融合在一起。如:“那首歌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唱完了这个歌,翠翠心上觉得浸入了一丝儿凄凉。她想起了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翠翠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心上浸入的凄凉同火燎和鼓角交织在一起。最后情感落于溪面上的蒙蒙烟雨,这使翠翠的孤独与寂寞蒙上了烟雨,有朦胧和潮湿的情感意味。《丈夫》、《三三》等作品中都抒写水边的人的孤独和忧郁情怀,可以说沈从文用水意象,深刻地传达了自己的审美观。
其次,水意象也展现了生命力。水是生命的源泉,借助水沈从文得以直接关照生命。借水考验人的生命意志,弘扬人强悍的生命强力。因为水那神秘的自然莽力,是人的生命强悍的直接证明。沈从文在水世界的宏大背景下,塑造笔下的人物,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辰河上的水手》讲述了命里派定划船的三个水手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生命豪气。掌舵水手为了托起搁入石罅里的船,在寒冷刺骨的天气里卸下裤子向水中跳去。“天上纵落刀子也得做事”,这既是他们的生活准则,也是他们生命充满豪气的宣言。在激流险滩中永远搏击的精神, 显示了湘西人雄强的生命意志。写水边人充满野性的性爱,呼唤人的原始生命力。性是生命的原初形态, 是生命的直接动力,因而沈从文有意识的将性作为生命力的象征讴歌,以突显人“野蛮”、“雄强”的生命之美。这在沈从文笔下的水手、妓女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他们都是活生生的自然之子,有着健壮的体格和弥满的精力。正是从他们身上,表明作者对生命的执著追求。
总之,沈从文通过对“水”意象的发掘和理解,从中找到了极富诗意的艺术传达方式。在水与人的交相辉映中, 构筑了一个理想的人生世界。所以说水意象是沈从文精心营造的,用以构筑理想世界的载体。
沈从文作品中除边城外还有什么作品中有水意象
从文自传 黑夜
如蕤 八骏图 船上岸上
沈老关于水的作品不少 大多是一种灵动美的意象 有时也流露出对江河天然的亲切感
沈从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拔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沈从文哪些作品中可读出故土情结
边城 三三 萧萧 湘行散记
沈从文的作品中哪些不是属于都市小说的?
很多啊,沈从文写的大多都是湘西为背景吧,似乎没什么都市小说的。你若要看沈从文的小说,必然看过边城吧,最经典的。再除了长河是长篇,其他都是短篇了。很不错的,推荐去看。如果你喜欢沈从文,给你推荐汪曾祺,风格很清新的,他算是师从沈从文。
沈从文的作品有哪些局限性?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当然,局限性和独特性总是相互影响共同滋长的。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哪些?
沈从文作品全集 作家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边城》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有:
《龙珠》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雪晴》
《新与旧》
《主妇集》
《春灯集》
《黑凤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 (其中《端午日》选入江苏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章,第十三章选入上海市高中一年级教材,第3~6节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5)
《长河》
散文集
《沈从文散文选》《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学术著作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从文赏玉》
沈从文文学作品全集: 边城 [沈从文]神巫之爱 [沈从文]山鬼 [沈从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沈从文]看虹录 [沈从文]长河 [沈从文]大山里的人生 [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 [沈从文]一个母亲 [沈从文]阿黑小史 [沈从文]十四夜间 [沈从文]篁君日记 [沈从文]创作杂谈 [沈从文]水云集 [沈从文]非梦集 [沈从文]凤子 [沈从文]丈夫 [沈从文]新摘星录 [沈从文] 灯 [沈从文] 夫妇 [沈从文]艺术教育 [沈从文]新烛虚 [沈从文]冬的空间 [沈从文]好管闲事的人 [沈从文]龙朱 [沈从文]芸庐纪事 [沈从文]石子船 [沈从文]或人的家庭 [沈从文]新景与旧谊 [沈从文]入伍后 [沈从文]自传编零 [沈从文]雨 [沈从文]文学运动杂谈 [沈从文]往事 [沈从文]玫瑰与九妹 [沈从文]月下小景 [沈从文] 新与旧 [沈从文]湘西 [沈从文]怯步集 [沈从文]雨后及其他 [沈从文]老实人 [沈从文]怯步者笔记 [沈从文]狂人书简 [沈从文]致唯刚先生 [沈从文]到北海去 [沈从文]绿魇 [沈从文]黑魇 [沈从文]白魇 [沈从文]劝人读经 [沈从文]穷与愚 [沈从文]中国人的病 [沈从文]禁书问题 [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沈从文]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友情 [沈从文]悼勒以 [沈从文]无从驯服的斑马 [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蜜柑 [沈从文]旅店及其他 [小说集]湘西民族的艺术 [沈从文]小草与浮萍 [沈从文]新湘行记 [沈从文]雪晴 [沈从文]福生 [沈从文]在别一个国度里 [沈从文]采蕨 [沈从文]苗民问题 [沈从文]鸭子 [沈从文]生之记录 [沈从文]老伴 [沈从文] 一个传奇的故事 [沈从文]街 [沈从文]凤凰 [沈从文]沅陵的人 [沈从文]桃源与沅州 [沈从文]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市集 [沈从文]沈从文子集 [沈从文]过节和观灯 [沈从文]虎雏 [小说集]都市一妇人 [小说集]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常德的船 [沈从文]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如蕤集 [小说集]游目集 [小说集]八骏图 [小说集]凤凰集 [沈从文] 柏子集 [沈从文] 主妇集 [沈从文]辰溪的煤 [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沈从文]水车 [沈从文]流光 [沈从文]遥夜 [沈从文]一天 [沈从文]新废邮存底 [沈从文]沉默 [沈从文]逃的前一天 [沈从文]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时间 [沈从文]水云 [沈从文]水云集 [沈从文]人生石板路 [沈从文]人生的梦幻 [沈从文]我的学习 [沈从文] 我所见到的司徒乔先生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记丁玲 [沈从文]西山的月 [沈从文]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湘行书简 [沈从文]新诗的旧账 [沈从文]新文人与新文学 [沈从文]血 [沈从文]一个女人 [沈从文]一张大字报稿 [沈从文]忆翔鹤 [沈从文]贵生集 [沈从文]游二闸 [沈从文]云南看云 [沈从文]在昆明的时候 [沈从文]躁 [沈从文] 怎样办好一份报纸战争到某市以后芷江县的熊公馆致王际真 [沈从文]顾问官 [别集]凤凰集 [别集]抽象的抒情 [沈从文]长河集 [沈从文别集]边城集 [沈从文别集]柏子集 [别集]湘行集 [沈从文别集]友情集 [沈从文别集]萧萧集 [沈从文]蜜柑小说集 [沈从文]生命 [沈从文]雪晴集 [沈从文别集]萧萧 [沈从文]湘女萧萧 [沈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