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驮摩那拼音怎么读音 筏驮摩那(大雄)简介
筏驮摩那(大雄)简介

筏驮摩那(大雄)简介
筏驮摩那(Vardhamāna,或作婆达摩那,意思为光荣者),耆那教(Jina)的创教教主,生卒年不详,约莫公元前六世纪(另有学者推断为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27年)出生于今天的中印度地区,其开悟、成道后被信徒尊称为「大雄」(Mahāvira,伟大英雄之意),或耆那(Jina,胜利者、克服迷惑的人之意),而出家成道的事迹,与释迦牟尼多有相似之处,两者为同时代的人物。其主要传道区域在古印度的摩伽陀国、拘萨罗国等地宣讲教义和发展教团。
佛教则称其为「尼乾陀若提子」(Nigaṇṭha Nataputta),视为「外道六师」(在佛教以外的六个主要修行思想的流派)之一。有关「尼乾陀若提子」的含义,据现今学者研究指出「尼乾陀」是指当时所属宗派的名称,是一个古印度存在已久的修行宗派,而另一层的意思则是指远离身心的束缚;「若提子」是表示为若提族(Jñāta)的出身。是以筏驮摩那本为尼乾陀派的修行者,后来改革教义,而成立了耆那教。
筏驮摩那出身于印度的高阶种姓,其父亲为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刹帝利」种,是若提(Jñāta)族的王族,称为迦叶波(Kāśyapā),名为悉达罗陀( Siddhārtha,生卒年不详)。而母亲名为陀利舍利(Triśalā,生卒年不详),是毗舍离国王的妹妹。筏驮摩那长大后结婚生有一女,到三十岁时,他的父母奉行尼乾陀之教,断食而死。筏驮摩那于是请求其兄难底伐多(Nandivarhana,生卒年不详),能够允许其出家。是以学习当时的「尼乾陀」的修行方法,一年后成为不穿衣物的裸形修行者,二年后与其弟子共住,修六年的苦行,后又经过六年的精进修行,共经十二年,终于得到大悟,被信徒称为「耆那」,并被崇奉为尼乾陀派的第二十四祖。之后,其受到当时国王的庇护,游化于毗舍离、摩揭陀、鸯伽等中印度诸国经三十年,七十二岁时,于波婆(Pāvā)城过世。从耆那教与佛教经典来看,筏驮摩那在当时有主要的弟子十一人,却仅有印德拉菩提(Indra-bhūti,生卒年不详)和苏达磨(Sudharma,生卒年不详)二人于筏驮摩那过世后仍宣扬其教说,而大多数的弟子都于筏驮摩那在世时就断食而死,这与耆那教修习断食的苦行有关,也被当时佛教所批判。
关于筏驮摩那的言行或思想特点,在佛教的汉译四部阿含经(《杂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当中有不少记述。筏驮摩那立有「不杀生」(不杀害任何生物)、「不妄语」(只说实话并且不以话语伤害人)、「不盗窃」(不拿取非正当管道取得的物品)、「不淫」(不沉溺肉体欲望的满足)、「无所有」(人、事、地、物都非我所拥有)等五大誓愿,其追随者并以这五大誓愿作为信仰核心;而这五大誓愿,必须从一种相对主义与不定主义中出发才得以完成,即是把观点限定在「从某一点看」这方面。并将一切区分为灵魂与非灵魂两种,即认为世间有「命」(灵魂)与「非命」(物质)二种关系,反对造物主的存在和当时婆罗门教的杀生祭祀神灵。最后筏驮摩那认为人性本善,是由于不好的习惯而积成恶习与恶业,所以相信业报观念,认为人们由于行为造作而积聚有「业粒子」(是耆那教所认为的一种极微小的单位),所以形成系缚,而主张用苦行来偿还宿世业报。如果人们不再造业,今生的苦报以苦行偿尽,便可以获得解脱;在修行解脱上认为男女的条件一致,颇有平等思想。而其主要思想成为了印度后世耆那教的基础理论,对现今印度社会仍有一定的影响。
现今在印度的耆那教信徒约有480万人左右,分有出家僧侣与在家教徒,以在家信徒为大多数;而耆那教信徒会于大雄节,前往位于南印度的「斯拉瓦纳贝拉戈拉」(Sravanabelagola)小镇,此处耸立有十八公尺高的筏驮摩那像,其教徒皆会来此朝圣,向筏驮摩那像献花、浇灌牛奶、擦油等。今日的耆那教除了在印度本土之外,也传播至美国、中国等地,其特有的戒律思想和修行方法,持续进展并顺应环境变化,特别是深入西方社会推广「不杀生」、「非暴力」思想,十分迎合欧美国家的和平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