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怎么学习
古代的人怎么学习
古代的人怎么学习
请问该从哪方面开始?高手进
古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既是对施恩者的回馈,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中国古代圣贤是怎么学习的?
作者:李卫星
2012-04-05 09:03:02 来源:解放军报
【 字号:大 中 小 】
【 我要打印 】
【 我要纠错 】
【 Email推荐: 】
车胤囊萤夜读
开篇的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贯彻落实中央的号召,首先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古人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学有所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西安政治学院教授程远博士。
1
立德增智,学不可少
记者:“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是ht对学习重要性的精辟概括,爱好学习、善于学习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数千年来,囊萤夜读、凿壁偷光、燃薪而读等故事传为美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勤学、善思、贵疑、好问等优秀的学习精神和学习品格,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
程远:中华民族“爱好学习、善于学习”的传统由来已久。《论语》开卷第一篇的标题就是“学而第一”,把学习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后世学者们继承了这个传统:《荀子》开卷便是《劝学篇》,杨雄《法言》开卷是《学行篇》,王符《潜夫论》开卷是《赞学篇》。我国古代影响很大的几部家训全都把读书学习作为大事,谆谆叮嘱后人。
记者: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曾说:“非学无以广才”。古人重视学习,是因为学习是增加学识修养、成为有用之才的重要途径。
程远: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古人有许多精彩论述。《论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自然属性相差无几,后天的学习才使人有了优劣高低之分。荀子把人性分为“性”和“伪”两个方面,“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伪”指的是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学习、教育形成的品德。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有缺陷的,故而“恶”;“伪”就是对这种自然属性的加工改造,目标是“善”。“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自然属性是加工改造的基础,没有加工改造,“性”的完善美好就无从谈起。而化“恶”为“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接受教育,努力学习。
记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可见,在古人看来,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途径。
程远:是的。荀子指出,学习不仅能够化“恶”为“善”,而且可以使人“参于天地”,成为“圣人”。他说,人刚生下来并无贵贱、智愚与贫富之分,之所以有的人由贱而贵、由愚而智、由贫而富,“其唯学乎”。明朝思想家王廷相认为智能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他说:“使无圣人修道之教,君子变质之学……虽禀上智之资,亦寡陋而无能矣。”意思是:即使是一个禀赋很好的人,如果不去学习,也会浅薄而无能。清代思想家戴震明确主张人的智能是后天学习和不断扩充的结果。他说:“然人与人较,其材质等差凡几?古贤圣知人之材质有等差,是以重问学,贵扩充。”即是说,人的智愚相差无几,智者圣人无非是通过努力学习,不断补益不足,改变愚昧,扩充知识的结果。所以,“唯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明代思想家李贽甚至认为人的智能不存在天赋上的高低差异,“圣人不曾高,凡人不曾低”,差异主要是后天的学习、见闻、思虑等的不同造成的,因此,一个人要想出类拔萃、有所成就,“学不可少也”。
记者:学习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坚定人的信念,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智能。
程远:概括得好。《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可以使人认识真善美;认识是信奉、践行的基础。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首先是从正确的认识开始的。另外,人的能力也主要来源于学习。《学记》说:“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提高人的能力素质与学习密不可分。
记者:有人打比方说,人的知识犹如球体,球体的外面就是未知世界,知识越多,球体越大,对未知世界的接触面就越大,就越能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欠缺,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和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知识越少,球体越小,越容易自满。
程远:古人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是学习能够打开知识的窗户,就会发现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2
书山之径,力学不倦
记者: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叶适认为:“天下之物,未有人不极其勤而可以致其用者也。”在古人看来,“勤”是学有所成的不二法门。
程远:是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像他那样忠信的人有,像他那样好学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就不一定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谈到自己的学习时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国历史上勤于学习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东晋学者葛洪说:“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宋代思想家朱熹认为,学习就像“救火治病”,就像“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这些论述是很深刻的。
记者:俗语说:勤能补拙。一个人,即使聪明才智远不及人,如果勤奋刻苦,也能有所成就。反之,如果在学习上坐享其成,即使资质过人,也可能一事无成。
程远: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时很愚钝,记忆力很差,一天要读熟百把字都很吃力。但他毫不气馁,日夕披览,孜孜不倦,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相反的例子,说是有一个叫仲永的人,小时候资质过人,但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终使其碌碌无为。王安石感慨地指出,五岁便能指物作诗的仲永最终“泯然众人”,关键是不学习造成的。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中说:“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立者也。”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
记者:许多人都知道“勤”的重要性,可是,勤奋一时容易,要长期做到勤而不疲很难。这也是许多人在学习上一曝十寒的原因。古人对此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程远:快乐地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习不如自觉学习,自觉学习不如快乐学习;愉快地学习是最好、最有效果的学习。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宋代思想家张载也有很深刻的论述:“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意思是:学习是否卓有成效,天资优劣、勤奋与否都不是关键,关键是看其对学习是否有兴趣。
记者:记得孟子曾经说过:“不专心致志,则不得。”荀子也说过:“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古人把专注看成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
程远:是的。孟子曾以下棋为例,形象地说明了专心的重要性。他说,如果请一个围棋高手教两个学生下棋,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却想着有一只天鹅快要飞来,想去拿弓箭射它。其结果,后者的学习一定不如前者。这不是由于他们智力上有什么差异,而是由于他们专心不专心所致。《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专心致志的心理特征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他说:“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意思是:心是身体的主宰,耳朵眼睛听命于心。把心放在所学上,是耳目接受信息的前提。如果心不在学,则只能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如果想学有所获,必须全身心投入。
记者:学习不但要专心,还要有恒心。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程远: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学有所成。《中庸》作者提倡的“五弗措”,就是“恒”的具体化。“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措”是弃置的意思。强调学、问、思、辨、行,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手的恒心、韧劲。只要坚持“五弗措”,就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记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人想学习,总觉得是抽不出时间来,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程远:古人也有这样的问题。据《三国志·吕蒙传注》记载:吕蒙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身经百战,升为中郎将。孙权劝他多读书以增加智慧。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批评说:我并没有要你成为渊博的学者。你忙,能有我忙吗?我小的时候,读过《诗》、《书》、《礼》、《左传》、《国语》,统事以来又研读了三史和各家兵书,自我感觉大有长益。你很聪慧,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自此,吕蒙“始就学,笃志不倦”,终于成为“学识英博”、文韬武略的一代名将。据史书记载,汉光武帝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曹操身处乱世仍“老而好学”。身处战乱年代的刘秀、曹操、孙权、吕蒙,有多少政治、军事方面的急事、大事需要处理,可仍然“手不释卷”。可见,“没有时间”常常是人们自我放松的托词,只要抓得紧,安排好,总能挤出时间学习的。
记者:有人认为,读书学习是年轻人的事,年龄大了,再去读书学习,来不及了,用处也不大。
程远: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历史上有许多年少有为的俊才,亦不乏大器晚成的智者。荀子50岁才开始游学,后来成为先秦子学的集大成者;汉朝的公孙弘,年轻时替人放猪,40岁才开始学《春秋》,后来成了有名的学者;宋朝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王廷相说:“才美何迟早,休警白发侵”,不仅仅是励志之语,也是有历史根据的。
3
贵疑好问,然后能才
记者:读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但也不能信师泥古,拘守陈说。孟子就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程远:唯师、唯书、唯古,限制了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束缚了创造力,为古代许多学者所不屑。他们主张用怀疑批判、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态度去学习。
记者:这种学习态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程远:贵疑。宋代思想家张载说:“学则须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言论文辞通俗,道理深刻。
记者:为什么说“有疑”是学习进步的表现呢?
程远:古人解释得很清楚。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才会深入思考,才会向人求教,也才能悟出新知,有所进步。有疑犹如开启主动思考、追求新知的钥匙。如果只是一味埋头读书,提不出什么问题,说明没有与作者一起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学习收获是很小的。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继承了朱熹的思想,说:“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由疑至于不疑,为道日固。”清楚地说明,学习的过程就是由不怀疑到产生怀疑,通过学习,疑问得到解决的过程。由不怀疑到产生怀疑,说明动脑子了,学习有进步了;通过学习,疑问得到解决,说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更深入了,收获更大了。学习就是这样由不疑——疑——不疑的矛盾运动过程。
记者:怎么才能做到由疑到不疑呢?
程远:好问。荀子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把好问视为成才的重要途径。《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问题的大小深浅与收获大小成正比。好问,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著精神。清代大画家郑板桥说:“读书好问,不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记者: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段话许多人都会背诵,但要真正做到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向他人请教,弥补不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有一定地位的人。
程远:敢于承认自己对某个问题不懂,而且主动向人请教,变不懂为懂,要有很高的境界。孔子就是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他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过;入太庙,对不懂的东西“每事问”。他对好学好问的人非常赞赏,曾赞扬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不用脑子,不问问题的人很无奈、很失望。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一个人不肯想想怎么办怎么办,也不问人,对这种人我也不知该怎么办。
记者:《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没有学友之间的相互切磋,要想得到丰富的学识是不可能的。古人重视交友,也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请教。
程远:是的。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在课外获得,特别是在与同学朋友师长的相互交谈、相互辩难、相互启发中得到提高、补充和完善的。孔子就非常重视学习别人的长处,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特别是他还能虚心向学生学习。有一次问子贡:你跟颜回比较起来哪个强些?子贡说:我怎能跟他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感叹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也不如颜回。正是这种“每事问”钻研精神和学无常师的谦虚态度,成就了孔子的博学和伟大。
4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记者: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只学习而不思考,将会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想入非非陷于危险境地。我理解,这实际上讲的是学习与思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程远:是的。后世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宋代思想家程颐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朱熹指出:“学便是读,读了又思,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惶惶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合一,永远不忘。”王夫之也认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循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意思是:学的时候不要自恃聪明,只有老老实实向先觉者学习,才能获益;思,则不要拘泥于前人陈说,而必须自己去独立思考。思考的内容是“其理果尽于言中乎?抑有未尽而可深求者也?则思不容不审。”即前贤所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有道理,有没有未尽的地方需要补充或发挥。他还进一步论证说:“学非有碍于思,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在这里,古人把思考看成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巩固知识的前提。深刻地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独立思考的重要作用。
记者:学习是为了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思考不仅仅是为了准确理解所学的知识,重点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创新。
程远:的确如此。王夫之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学成于聚”,“思得于永”。“学成于聚”说的是量的积聚,即学习知识必须一点一滴地积累。实际上,做任何事都必须由近而远,由低而高,积小而大,积微而著。也就是荀子所说的“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思得于永”,是在强调“思”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地、持久地、不间断地思考探寻,才能富有成果。最终目的是“新故相资而新其故”,即在对“故”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创造出“新”;再用“新”改造“故”,使“故”变新。用现在的语汇讲,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记者: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有许多惯性思维束缚着人们的手脚。
程远:孔子的办法是“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随意揣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所是。如果能做到“四毋”,就一定能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穷原见委,补偏救弊,挖掘出真知灼见。
5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记者:朱熹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照着去做,如果明事知理而不践行,学与不学没有区别。
程远:古代许多学者都有这样的思想。比如,孔子推崇的学习过程是:学——思——习——行。荀子推崇的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中庸》推崇的学习过程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们都视践行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的落脚点都是“行”。
记者:学即认识,行即实践。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司马光曾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在认识与实践之间,他更看重实践。
程远:类似的论述还有许多。如,宋人黄睎说:“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知而后行者,上也。”明朝林希元说:“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清朝颜元认为:“心中惺觉,口中讲说,纸上敷衍,不由身习,皆无用也。”
记者:古人强调知行合一,我理解,一是要防止成为虽然学富五车,却不能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书橱;二是要防止成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南辕北辙的伪君子。
程远:是的。唐朝历史学家刘知几说:“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车,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牴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箧’,‘五经之主人’,而夫子有云:‘虽多亦安用为?’”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学贯古今、博览群书,但却不能行善事、走正道,遇到矛盾冲突不知道孰是孰非,这就是葛洪所讥讽的藏书的箱子!这样的人,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记者:《论语》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学习与实践不可分割,只有学了就用,以用促学,才会乐在其中。这体现着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的思想。
程远: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许多学者所继承和发展。荀子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行。如果“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有知识而不去践行,即使掌握的知识很多,还是贫乏的。可见,在荀子的观念里,真正的知识必须符合实际并能在实际中施行。王夫之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他说:“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主要意思是:认识要能够成功地指导实践,实践可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把实践纳入认识过程,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记者:古人重视学习,也总结出了许多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其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与我们今天对学习的要求差别很大,这是必须注意的。
程远:这个提醒很重要。我们今天介绍古人关于学习的思想,重点是要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力争做一个对国家和军队建设有大用的人。
古代的人
中国古代人过的主要节日(所涉及日期均为农历)
正月
春节:过大年,贴门神,写春联,放爆竹,祭祖先,团圆饭,拜大年,压岁钱等等,主要吃年糕汤圆饺子长寿面等特色食物
元宵节:食元宵,观灯会,逛庙会,猜灯谜等等
二月
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打谷囤
花朝节,二月十二,百花生日
三月
上巳节,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踏青野炊
四月
清明节,寒食禁火,清明扫墓祭祖
佛诞节,佛祖生日,四月初八,放生,部分民间亦在这一天善待牛
五月
端午节,记念屈原,食粽子,划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
祈雨节,五月十三祈求风调雨顺
六月
六月六,晾晒衣服书籍,洗浴,食炒面,回娘家
七月
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女孩子乞巧
中元节,七月半,鬼上岸,鬼节,祭祖,拨五谷
八月
中秋节,团圆赏月,食月饼,祭月
九月
重阳节,九月九,登高赏菊,赶庙会,敬老
十月
下元节,祭祖斋天,拜天地水三官
冬月
冬至日,食水饺
腊月
腊八节,食腊八粥,熏腊肉,准备过年
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祭灶,岁末大扫除
除夕,祭祖,守岁,年夜饭等
古人在选取名字时在结合自己生辰的基础之上尽量从字的义、形、音等多方面考虑,试图通过名字来提供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们能领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意。其形式分析其粒子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尊古。古人命名时也多表出对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曹子舆,字希孟(孟轲字子舆);吴中旦,字希周(周公旦);范学朱字用晦(朱熹字用晦);雷渊,字希颜(颜回);祖蒙正,字希吕(吕蒙正)。有些仰慕先达昔哲者,则直接在名字中间加仰、幕、宗等字。如钱宗尼、于慕渊、方敬舆、鲁希良、明式鸿、吴仰何、聂景白等。
第二,述志。中国人在命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以德命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dz、李德邻。以仁命名者有曹仁、薛仁贵、王守仁、康广仁等。以义命名者有刘义庆、刘义隆、李义府、李义山等。以忠命名的如杨国忠、名将韩世忠、张献忠等。以孝命名的有郭奉孝、方孝孺。以信命名的有韩信、单雄信、李信等。以谦命名者多套用,如吕祖谦、于谦、钱谦益。以圣人之志表示自己心迹者如吕必用,表现出强烈的用世之志;他后来仕宦无望,改名为吕不用,字耕田。
第三,祈福。就连大圣人孔子也曾承认富贵是人之欲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所以人们在取名字时,有时也不免将这种对优裕生活和高贵地位的祈求,通过命名表现出来,如李广利、刘传富、盖宽饶、王富贵、钱广、吴寿富、孙福寿等。现代人们命名也常有这类词,如王永贵、李冒富、张得利等。对仕途的追逐也是如此。隋唐以来,人们一般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求取功名富贵,一旦金榜题名,那么荣华富贵就会自然而然到来。所以,在命名中多有范新科、裘状元、唐殿魁、许占魁、黄开榜、魏魁士、王延魁等。
第四,消灾。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示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命名有时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如霍去病、司马消难、辛弃疾、冯去疾、黄去疾、石保吉、孙逢吉等即属此例。
第五,添寿。截至目前,世界上虽然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吾生也有涯"这个大限,摆脱自然规律对生命的约束。但人们又总是希望能将生命尽量延长,最好能寿与天齐,达到孙悟空的理想。这种对生命的执著和祝愿,有时也通过命名表现出来。所以,在命名时多喜用寿字:如毛延寿、张承寿、徐增寿、潘天寿等。另外,喜爱用延年、万年、永年、大年、龟年、万龄、延龄、松龄、鹤龄命名者也是非常多的。唐宋以来,命名中多喜用"老"、"吏"、"翁"、"父(甫)"等字,恐怕也流露出命名者对耄耋之寿的期望和唯恐早夭的恐惧。
由此可以看出,先人的方法在今天还是拥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我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亲迎(并请期)。
一、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卜吉。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后,或问卜于星相,或即同意合婚。
议婚之初,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送与男家,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
字仔(庚帖),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中央直书,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字数须双数,如单数,男于生字上添“建”。女于生字上添“瑞”。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略有不同,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以便作占卜用,字仔则写籍贯、排行等,作为查采之用。俗称“字仔”为小年庆,“八字”为大年庚。
△婚尚未定,不可两家并列,议定后方可。
二、订盟
订,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12 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
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
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清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三、完聘(纳彩、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
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四、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此称为请期礼书,由媒的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经女家复书同意,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告诉于归日期。
五、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或称迎娶,即今之结婚婚礼。旧时,上中之家行亲迎,惟中下之家多从略,仅由媒人代往迎娶。而亲迎的仪式,随时代进步,多有改变。
迎娶当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即傧相)陪随同行。及至女家,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食鸡蛋汤,(仅喝其甜汤,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同时,女家团圆会餐,称食“姊妹桌”,即惜别宴。父告诫:“勤谨小心,早晚听舅姑、丈夫言语”;母告诫:“必敬必戒,三从四德。”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轿。新娘叩拜祖先,叩别父母,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俗称“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轿起行不远之地,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又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送客时不说再见
洞房验贞: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
古代婚丧嫁娶:
:hxfy5000./h_dfzh/_gdly/_hsjq/
古代的人怎么验处
1、召稳婆
明人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载道:“便叫左右唤了老实稳婆一名,到舟中试验高氏是非处女,速来回话………。”负责这项工作的妇女曰稳婆,稳婆就是接生婆,亦有委由男方的女性亲属或媒人负责办理。
见于文字所记载,中国第一个裸体检查,是旧题佚名氏撰的《杂事秘辛》。其记述了汉恒帝时梁皇后(梁莹)裸体被选及册立为后之事。帝王选后,如何检查是否为处女呢?汉恒帝为了保证“龙种”繁衍的优质,是特地派了“吴句”前往捡查的。

2、视落红
虽然,稳婆可从性器官外形来监别处女的。但学妇产科的男子究竟是少之又少对大多数的男人来说这是行不通的。所以,一般人都只能凭初夜破瓜时,有无“落红”来判断是否贞节。
3、体态面相
虽然落红不足为凭,古代的中国人还是可以从体态上来看一个女孩有没有性经验。现代人以为有过性经验的女人,颈子和臀部比较粗肥。古人则有另外的看法。
观相学对于处女监别是注意鱼尾的眼角部份。也就是利用这个部位的颜色来判断。如果眼尾是成粉红色略带红色,表示最近才失去童贞。假如是呈黑色,即是失贞以久的证据。不过,这只能用于年轻的女性,对于眼尾既黑且又有皱纹的中年女性,一点用处也没有。
4、眉毛
西厢记里张生和莺莺初夜后,张生唱《赚煞》( 赚到之意思)道:“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那人问玉帛,杏脸桃腮乘月色,娇滴滴越显红白。”。清初人金圣叹在头两句下面即批道:“看其胸,看其眉,此两看毒极,正是看新破瓜女郎法也 ”。
据说非处女的眉毛,一根根从皮肤上竖立起来,处女则紧贴住眉骨的皮肤上。乳房则处女的紧绷绷、富于弹性、昂然挺立。非处女则有软垂下塌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人怎么样学习外语
中国古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视周边民族为蛮夷,所以一般不会去学外语的。就像现在,很多落后地区的人嫌自己家乡话“土气”一样。
政府有需要的时候找一些“通译”,这些通译的地位也很低。
通译学习外语,一般都是和外族交往较多,在生活中学会的。
古代的人怎么祛痘?
用珍珠粉沟蜂蜜做面膜,可以祛痘, 、淘米水(第二遍)早晚洗脸也可祛痘,要彻底洗净,不要用力搓,而要轻轻按摩。
古代的人怎么刷牙
“口齿乌髭”
据张果《医说》记载,南梁刘峻所著《类苑》中有首歌谣,题作《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早在公元六世纪的南梁就刊刻于石碑的“口齿乌髭”,用皂角、荷叶、青盐等各种药物研熬而成,对牙齿口腔有增白留香、消炎镇痛作用,还兼可乌发美容,效果比如今的药物牙膏还要神奇。“口齿乌髭”实在可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药物牙膏。
据上述碑文,这种疗效神奇的牙膏被用来“揩牙”,而非刷牙,是不是说我国古代没有牙刷?其实,用手指抹些牙粉牙膏揩牙只是古代保持口腔卫生、防治牙病的方法之一,此外,不仅有用中药煎汁漱口,还有刷牙护齿的方法。1954年由考古发掘,从公元959年的辽代墓葬中出土的两把骨质牙刷柄,就足以说明,中国的使用牙刷洁齿,少说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如今,许多人在每日清晨起床刷牙漱口,或在晚上临睡前刷一次牙。而我国历代中医著作则不仅以为睡前比晨起漱洗对护齿尤为有效,更倡导每餐必漱,医学名家张景岳《景岳全书》就指出:“每于饭后必漱,则齿
至老坚白不坏。”这是十分科学的。当然,“齿至老坚白不坏”的说法只是强调每餐漱洗的重要,牙齿作为人体的器官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总免不了会有伤病,包括常有的缺损。如今牙科对缺损者,常采用镶补的医疗措施,以恢复牙齿的功能。不知者,必以为很现代;知之者则会想起《新修本草》——在这部唐代由国家颁行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中,已有用白锡、银箔、水银合成银膏,以作牙科充填物的记载。见于《新修本草》的用汞合金补牙的记载,还表明我国的牙科医疗技术,曾经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参考资料::booktide./news/20050705/200507050004.
古代的人怎么沟通
国内不同地方的人当然用官话沟通。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语言不同。故而通用“雅言”。
以后一统时期有官方话。一般是统治者所在地的语言。
外国人只能通过通译来交流,没有通译只能用肢体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