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火烧 2021-10-15 12:41:41 1109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孔子与卫――客居十载第二故乡”系列之一周游列国首站奔卫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生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孔子与卫――客居十载第二故乡”系列之一周游列国首站奔卫

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生涯。

卫国商代已有,周灭商后,卫成周的姬姓封国。西周时,卫国统治中心在淇县、浚县一带。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公元前241年,卫元君迁都野王(今沁阳);战国时期,因卫都帝丘位于濮水之阳,更名为濮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灭亡。卫曾四徙其都,共历800余年,是秦统一后名义上仍存在的诸侯国。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选在帝丘。“卫都帝丘今已无存,它早在西汉晚期就被黄河水淹没,深埋于地下,直至2005年,才因高城遗址的发掘,露出冰山一角。”濮阳市文史专家李中义先生道。

2009年3月9日,记者抵达濮阳,寻觅湮没已久的卫都帝丘。

从濮阳县城南行大约10公里,记者抵达五星乡高城村,这是个不起眼的小村,静卧于平坦、开阔的黄河故道上。该村老支书高自海把我们带到村南,指着一片青青的旷野说:“这就是原来发掘高城遗址的地方,早已回填了。”

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钻探和试掘,当时开挖了4条探沟。“发掘时正遇濮阳市50年一遇的大洪水,工地发掘的探方全部成了水坑。”参与发掘的村民高奎生讲。后来只好打眼井排水,发掘困难,探沟都没发掘到底,最深探沟也只发掘了两米夯土。

自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发掘结果是:初步探明该遗址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

这座城,城址平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保存高度6~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20~30米,城墙外有一周城壕,北墙长约2420米,东墙长约3790米,西墙长3986米,南墙长2361米。古城址四面城墙顶部被4~5米厚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文化层被汉代厚6~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

帝丘是个大城,据专家推测,它应是被西汉晚期一次黄河特大洪水冲毁淤埋。专家们因此设想,它既然是一次性地被洪水深埋于地下十几米,当时街道、宫殿布局会不会保存较好?将来发掘中会不会有惊世发现?能否为卫国历史研究提供更多资料?这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916万平方米的高城遗址之上,现在散落着13个村庄,一派北方乡村恬淡气象。深埋于乡村之下的帝丘城,当年孔子抵达时,是什么样子呢?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为何选择卫?他曾对卫国抱着何等希望呢?

这一切,都要从头讲起。

为何离鲁奔卫?

孔子在鲁国从政,以司寇身份代理相事,干得有声有色,公元前498年,孔子策划的一个重要事件“堕三都”不幸失败,这改变了孔子为政的命运。

原来春秋中后期,鲁国有三种政治势力,一是鲁定公代表的公室,二是“三桓”代表的贵族,三是家臣势力。鲁定公受制于“三桓”,“三桓”又受制于家臣。鲁定公希望削弱“三桓”,“三桓”希望打击家臣。孔子就想利用这种矛盾,拆毁“三桓”家臣据以叛乱的三个城堡,并借此抑制“三桓”。但计划失败,孔子和鲁定公遭受打击。“三桓”对孔子有了戒心,联合对付孔子和鲁定公,再度把持国政。

第二年,即公元前497年,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120匹,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鲁定公由此不问朝政,怠于国事。

子路看到这种情况,劝孔子辞职,一走了之。孔子心存幻想,坚持再等等看。因为马上就是郊祭的日子,如果郊祭后仍能按“礼”的规定,把祭肉分给大夫,孔子还打算留下来。

结果让孔子非常失望,他没有分到祭肉。孔子是个通达的人,深知“合则留不合则去”,于是率领众弟子辞官别鲁。临行之际,孔子以独特方式表达了对鲁国的留恋与热爱:“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一步九回头,迟迟不肯离去。

孔子要离开鲁国,他不能东向去齐国,因为“夹谷之会”时孔子触犯了齐景公,“齐赠女乐”的事又大大激怒了孔子。向西奔卫,是他和弟子们认真商议决定的。

“鲁、卫是兄弟之国,卫国政治平稳,文化上有郑卫之音,经济上陶卫并称,都比较发达。”濮阳市文史专家孙德萱先生讲。

何为兄弟之国呢?卫国是鲁国近邻,与鲁国同为姬姓国家。鲁国为周公之后,卫国是康叔之后,周公、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儿子,两国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之国。

卫国又有孔子好友蘧伯玉,他是卫国大夫,一生侍奉卫国三公(献公、襄公、灵公),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此前曾多次入住其家。

孔子选择卫国,与他的多位学生是卫国人也有一定关系。他的得意门生子夏、子贡都是卫国人,还有一些较知名弟子,如句井疆、琴牢、颜仇由等也是卫国人。颜仇由是子路妻兄,已在卫国做官。这些人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子路就很积极主张到卫国去,因为除了颜仇由外,他还有个连襟弥子瑕是卫灵公的宠臣。子路认为,可以通过蘧伯玉、颜仇由、弥子瑕等人,和卫灵公建立联系,很可能得到重用。

此外,卫国还有史鱼、公子荆、公叔发等一批不错的大臣,是孔子比较欣赏的。去卫国之前,孔子要么认识要么已久闻其名。

公叔发,即公叔文子,孔子认为他是个不苟言笑,不义不取的人。他死后以“文”为谥。有一次子路问老师,公叔发为啥能以“文”为谥?孔子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公叔发担当得起这个“谥号”。

孔子奔卫,是满怀希望的。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竟先后在卫国待了10年,使卫国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