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信佛的下场 历史上的佛
历史上的佛
一、中国历史上的五大佛门皇帝是谁啊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佛门皇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5-3-9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早期乃是在上层皇族贵族阶层流行,并迅速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最初主要还是*特权阶层倡导自上而下流行开的。
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这里列举的是与佛门最有渊源的五个。 一、萧衍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 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
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

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
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 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
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
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
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 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
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
这在史料上有记载。 梁武帝多才多艺,擅长诗词歌赋,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称,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
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笃信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导致了急功近利,贸然北伐,最终亡国身死。如同后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叹息之语:“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 二、杨坚 统一中国,结束乱世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奉佛,是有着深刻的个人背景的。
隋文帝从降临人世,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绿。他出生在佛教寺庙里,从小父母就把他寄托给僧尼抚养,主要由一个叫智仙的尼姑照看他,一直在寺庙里生活了13年。
以后做了皇帝,他也时常对臣下讲起自己幼年时代的这段佛门生活,毫不避讳。暗文帝还令史官为抚育自己的尼姑作传,对自己生活过的尼寺大加修缮。
据载,仁寿元年,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内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为他少时得智仙育养的缘故:隋文帝常对群臣感慨:我兴由佛法。 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已经面临存亡问题。
隋文帝对于佛教的恢复,以致佛教在中国的正式化,国家化,制度化出力不小。 此外,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使其成为了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著名的少林寺曾经一度毁于北周,经隋文帝重建,得以复兴。 三、武则天 如果说杨坚是尼庵里长大的皇帝,武则天则可以称佛门里走出来的女皇了。
她出生官宦之家,14岁那年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 太宗死后,武则天走出唐宫,来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这当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不久之后,爱慕已久的高宗就将其接回宫内为妃,后又册封为后,开始参与朝政,直到后来垂帘听政,以致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成为女主。
佛像雕塑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峰,龙门石窟就是典型代表。 甚至有人猜测,其中最有名的那座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本人。
80卷《华严经》译本也是武则天亲自作序。武则天奉佛,更多的目的是为自己广积功德,她个人似乎更偏好道教,如其“玄元皇帝”的封号。
四、朱元璋 朱元璋的贫苦身世和小行童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 他的祖籍本在江苏沛县,祖父辈由于家贫,全家一再迁徙,最后定居壕州(今安微风阳)。
因为出身穷苦,他幼年时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家人就叫他重八。至于元璋之名,那是后来起的。
元顺帝至正四年,壕州一带百姓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旱灾、蝗灾、瘟疫纷纷而来,半年之间,朱的父母兄长相继死去,他穷得办不了丧事,*邻居给了一块地才把亲人埋葬了。 为求生计,进皇觉寺当了和尚。
谁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朱元璋只好出门化缘乞讨,尝尽人间疾苦。这段经历,后来朱元璋自己曾在《皇陵碑》碑文中有所描述。
第二年,回到皇觉寺仍当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小时的穷伙伴汤和捎来的信,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希望朱元球“速从征,共成大业”。 朱元璋犹豫不决。
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往来书信,让他逃走。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了个净光,朱元璋这才投奔义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和辉煌前途。
朱元璋本人虽当过和尚,但对佛法并不了解,却十分忌讳别人提起他早年当过和尚这事。 甚至每当他看到“光”、“秃”、“僧”这些字眼,都觉得刺眼。
有不少儒士文人因此而掉了脑袋。明初地方官过年过节以及皇家喜庆日子都照例上表笺庆贺,都是些歌功颂德的言辞,就是这也惹出了不少的麻烦。
如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等语,朱元璋牵强附会,说文中的“光”指光头,。
二、中国历史上的五大佛门皇帝是什么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早期乃是在上层皇族贵族阶层流行,并迅速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最初主要还是*特权阶层倡导自上而下流行开的。
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这里列举的是与佛门最有渊源的五个。 一、萧衍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
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
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
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
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
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
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
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
这在史料上有记载。 梁武帝多才多艺,擅长诗词歌赋,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称,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
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笃信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导致了急功近利,贸然北伐,最终亡国身死。如同后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叹息之语:“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 二、杨坚 统一中国,结束乱世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奉佛,是有着深刻的个人背景的。
隋文帝从降临人世,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绿。他出生在佛教寺庙里,从小父母就把他寄托给僧尼抚养,主要由一个叫智仙的尼姑照看他,一直在寺庙里生活了13年。
以后做了皇帝,他也时常对臣下讲起自己幼年时代的这段佛门生活,毫不避讳。暗文帝还令史官为抚育自己的尼姑作传,对自己生活过的尼寺大加修缮。
据载,仁寿元年,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内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为他少时得智仙育养的缘故:隋文帝常对群臣感慨:我兴由佛法。 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已经面临存亡问题。
隋文帝对于佛教的恢复,以致佛教在中国的正式化,国家化,制度化出力不小。此外,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使其成为了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著名的少林寺曾经一度毁于北周,经隋文帝重建,得以复兴。 三、武则天 如果说杨坚是尼庵里长大的皇帝,武则天则可以称佛门里走出来的女皇了。
她出生官宦之家,14岁那年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走出唐宫,来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这当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不久之后,爱慕已久的高宗就将其接回宫内为妃,后又册封为后,开始参与朝政,直到后来垂帘听政,以致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成为女主。
佛像雕塑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峰,龙门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猜测,其中最有名的那座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本人。
80卷《华严经》译本也是武则天亲自作序。武则天奉佛,更多的目的是为自己广积功德,她个人似乎更偏好道教,如其“玄元皇帝”的封号。
四、朱元璋 朱元璋的贫苦身世和小行童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 他的祖籍本在江苏沛县,祖父辈由于家贫,全家一再迁徙,最后定居壕州(今安微风阳)。
因为出身穷苦,他幼年时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家人就叫他重八。至于元璋之名,那是后来起的。
元顺帝至正四年,壕州一带百姓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旱灾、蝗灾、瘟疫纷纷而来,半年之间,朱的父母兄长相继死去,他穷得办不了丧事,*邻居给了一块地才把亲人埋葬了。 为求生计,进皇觉寺当了和尚。
谁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朱元璋只好出门化缘乞讨,尝尽人间疾苦。这段经历,后来朱元璋自己曾在《皇陵碑》碑文中有所描述。
第二年,回到皇觉寺仍当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小时的穷伙伴汤和捎来的信,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希望朱元球“速从征,共成大业”。 朱元璋犹豫不决。
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往来书信,让他逃走。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了个净光,朱元璋这才投奔义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和辉煌前途。
朱元璋本人虽当过和尚,但对佛法并不了解,却十分忌讳别人提起他早年当过和尚这事。 甚至每当他看到“光”、“秃”、“僧”这些字眼,都觉得刺眼。
有不少儒士文人因此而掉了脑袋。明初地方官过年过节以及皇家喜庆日子都照例上表笺庆贺,都是些歌功颂德的言辞,就是这也惹出了不少的麻烦。
如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等语,朱元璋牵强附会,说文中的“光”指光头,“生”是“僧”的谐音,徐是在借进呈表文骂他当过和尚。 德安府训导吴宪的表。
三、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因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所立之誓愿,于兜率天说法十二年后,降生于世间,转大法轮,利益无数有情众生。
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 兜率天之天众听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佛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不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知悉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白幢天子观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入住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 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经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
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并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诸天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即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
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 其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
到成年时,娶同族摩诃那摩长者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
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后来他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
遂至29岁时,他终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
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他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
佛即佛陀,意为 觉者 、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
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后来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详见一乘三乘),于此同时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佛教化。
其中熟知的有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
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了悟无上菩提。 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
四、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佛难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由朝庭严厉限制佛教活动,从毁像、破庙、焚经、令还俗、收寺产、乃至对僧人处以极刑等等。
第一次灭佛的背景。晋朝以来在朝庭的提倡下,佛教超大膨胀,寺庙里有他们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俗人犯了罪,逃入寺庙中削发为僧,政府就奈何不得他了,寺庙成了无数个国中之国。
从北齐始,皇家崇佛,全国有寺庙四万所,僧尼三百万人,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还多。如此状况使朝庭财税大量流失,征集兵员,征用劳役人员也成了问题,佛教也开始走向自己的反面。
第一次大规模的灭法发生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二月(公元 4 4 6 年)长安发生兵变,太武领兵亲征,部队在长安不远的地方驻营,附近有个佛寺,兵士们没事时,到寺里看玩,发现寺里有很多刀枪甲盾,回来就给他们的头头讲,这头头去看了确实如此,于是报到一个叫崔浩的官员那里,崔浩上报太武帝,太武下令搜查。
这一搜可不得了,搜出了大量武器,和长安叛军的往来信件等,更有甚者是还搜出多个暗藏在密室中,供僧人淫乐的年青妇女。太武帝大怒,下令:毁长安一切佛像胡经,凡暗藏武器淫乐妇女的,无论老少一律活埋击杀。
其余罚为奴。并召令四方用长安之法,自此魏境寺不复存,由于太子南安王的保护,有些沙门得以逃走,只留下一条性命。
太武灭法不久,正当壮年的太武突然病故,反对灭法的人找到了借口,说是灭法而得罪了菩萨,故遭此报应。大家把这股恶气发泄在那个替罪羊崔浩身上,说是他蛊惑皇上灭法,罪该万死,结果灭族。
佛教在魏境也得以死后复生。 第一次灭佛不到一百年,佛教又超常规发展,到了南北朝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当政时期(公元 5 6 1 年至 5 7 8 年在位),周武帝灭北齐后,召五百大僧人入宫,宣布废佛,令僧尼还俗,并允许辩论。
有叫慧远的僧人与武帝辩论,最后慧远词穷理屈,只能拿出所谓的阿鼻地狱(佛经中描述的极为残暴的地狱)相威协,武帝灭佛意坚决,回答说,只要百姓得乐,我也愿意受地狱之苦。这次灭法只毁像破塔烧经,令僧尼还俗,不杀僧人。
共还俗僧人 300 万 人,退寺院 4 万座,这是历史上的第二次灭法。 唐太宗李世民倡道教,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都崇佛,玄宗李隆基也崇佛,按照佛教的教规,他不能和杨玉环同床共枕的,为了搞到杨玉环才改信道教,封杨玉环为太真人。
大家熟知的唐朝的安史之乱发,太子李亨自登帝位,称肃宗。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打击,和安禄山内部争斗两个原因的作用下,安史之乱得以平息。
可是这个肃宗皇帝始终认为是他手下一个叫不空的僧人念经,求得佛祖的保佑,才使得这场大乱平息,真是莫名其妙。 后来的宪宗皇帝李纯竟然在皇宫中迎佛骨,有名的大文学家韩愈,因为上书反对迎佛骨进宫,结果被削职发配到岭南的潮州。
途中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千古传诵名句。 公元 840 年唐武宗李炎即位,这个人坚信道教,偏偏不信佛。
在位时多次下令抬高道教地位,限制佛教活动。显德二年四月(公元 845 年)下诏陈佛教之弊,毁寺还俗僧尼,收寺产良田。
凡欲出家的需有家长之命。惟两京、大名、京兆、青州可设戒坛。
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挂灯、带钳之类幻惑流俗。令两京及诸州每岁造僧帐,有死亡归俗皆随时开落。
是岁天下寺院仅存 2694 所,废 30336 所,留僧 42444 人,尼 18756 人。 第四次灭佛发生在公元 955 年,这时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五代十国的后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
这年的五月,世宗下诏:恶僧尼耗硕天下,非敕额者悉废之。上都、东都两街各二寺,每留僧 30 人,天下节度使、观察使治所,及同州、华州、商州、汝州各留一寺,列三等,上留僧 20 人,中留 10 人,下留 5 人。
余僧、尼、大秦穆护、妖僧皆勒归俗。寺非留者,令立毁撤,遣御史分道督之。
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茸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还俗僧尼 261000 人,收寺院奴婢 15 万人。
这四个灭佛的皇帝中,有三个皇帝的帝号带武字,另外一个皇帝是周世宗,史家将这四件事联系在一起,称“三武一宗灭法”。 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后来有些僧人创立了丛林制度,僧人不再以化缘为生活主要来源,寺庙开田种地自给自足,过去啥事不干的和尚们,也卷起僧袍下地干活,渐渐缓和了寺庙与政府的矛盾,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灭佛的事。
唐中期以后,历朝都严格控制僧尼数量,凡剃度出家都得政府批准,得拿钱向州县政府购买度牍,才是合法的专业神职人员。清乾隆年间,废除了这一制度。
职业僧人由此大增。
五、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吗
历史是有释迦牟尼的。
如来佛祖即佛教教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梵文: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汉地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
释迦牟尼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是佛教开启者。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