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手割70亩小麦评论 农妇一上联:“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下联一出,千古绝对!
农妇一上联:“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下联一出,千古绝对!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起源于五代十国,至今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自古受到了历朝历代才子们的追捧和喜爱,因其言简意深,形式多变,可长可短等特殊性,让人们在碎片时间内,可快速创造出心中的佳作,而历史上的那些才子,均在对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从前,福州一地有个戏台,每年村里都会组织戏班子来这里唱戏,给老百姓们热闹热闹,后来,由于村里人口不断的增加,小小的戏台已然无法满足全村的男女老少,于是在村领头人的建议之下,便在不远处的一个空地重新再建了一个大的戏台。
这年春节,新戏台终于落成了,为了表示庆贺,村长提议在戏台两侧悬挂一副有寓意的对联,后来便提议由村里的老秀才陈先生来执笔挥毫,这陈先生是个老秀才了,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一听到了乡亲们的请求后,满口应承了下联,便在戏台前,搭起了桌子,准备了笔墨纸砚,大笔一挥
上联: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陈先生上联一写完,便放下了毛笔,头也不回的就走了,在场的人一脸的纳闷,什么情况?主事人急忙追了过去询问,只见老先生一脸的笑意,说道:“难得喜庆的日子,就让村里的读书人,都来热闹热闹,对一对下联,不是更有意思吗?”,主事人一听,有道理,于是当场就宣布,悬赏征对。
一时间村里的那些个读书人纷纷跃跃欲试,并不是为了奖励,而是都图个热闹,但当他们看到上联时,却愣是没人能对出下联来,纷纷摇头,搞的村里的主事人一脸的着急,过了几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说评书的流浪盲艺人,他听说了此事后,特地来到了村里,对出了一下联
下联:作春田,栽夏禾,秋收冬藏
盲艺人这下联一出,在场的人纷纷称妙,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符,堪称一副上佳对子,主事人连忙将赏金给了盲艺人,以示感谢,而命人将下联也悬挂了上去,组成了一副绝妙的对联,传之后世。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晋城有一户三口之家,丈夫带着儿子在外做药材生意,而妻子阿娇则在家中种田,一家子各有职业,生活也过的滋润,这年夏天,到了小麦收成了季节,看着邻居们都下田割麦子了,可自己家的男人都在外边,妻子急忙给丈夫捎了书信。
丈夫收到书信后,只见信中除了落款和抬头外,就只写了一句对联
上联: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妻子这上联出的非常的巧妙,联中运用了3个中草药名,“父子及早”是“附子”“鸡爪”,“当归”则是一语双关,既是一味中药材名,又指希望丈夫早日回家,丈夫明白妻子的意思,但不巧的是,当时正有一笔大生意在谈,无法离身,便给妻子也回了一下联
下联:大财未进,阿娇权歇半夏
丈夫这下联更是经典,也运用了相同的手法,其中“阿娇权歇”是指“阿娇”和“全蝎”,“半夏”则是一语双关,既指中药名,也是希望妻子能多歇息。
妻子接到了丈夫的回信后,心中顿时很高兴,联中之意,丈夫告诉她,我眼下不能回去,因为有一笔大宗买卖,你在家能干多少算多少,别累坏了自己。妻子知道这是丈夫在关心自己,但这麦子都成熟了,不可能放着不管吧?于是,只好每天一个人起早贪黑的将麦子给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