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实际购买力 时代不同,100元购买力差距让人咋舌

火烧 2021-10-04 19:56:57 1046
时代不同,100元购买力差距让人咋舌 100块钱 历来都能买到什么? 1、1913年=4斤大米 民国初期,纸币发行混乱,国家银行、商业银行、特种银行、外国和中外合办银行、省市银行,甚至店铺商号都可以发

时代不同,100元购买力差距让人咋舌  

中国实际购买力 时代不同,100元购买力差距让人咋舌
100块钱 历来都能买到什么? 1、1913年=4斤大米 民国初期,纸币发行混乱,国家银行、商业银行、特种银行、外国和中外合办银行、省市银行,甚至店铺商号都可以发行纸币,国家货币和地方货币并存,直到政府下令改革,终于开始统一发行纸币。 当年上海世界书局请张恨水写四部小说,稿费按千字8元计算。张从上海带回了8000元现款,当时上海小报立即刊载出张恨水「 ”几分钟就拿了数万元稿费”的神话,号称张「 ”在十几分钟内,收到了几万元稿费,在北平买了一座王府,还自备了一部汽车”。 2、抗战时期=不确定它隔天能不能用 战争是最烧钱的。抗日战争之后又是内战,连年战乱,军费吃紧的民国政府大量印刷统一流通的法币。从1945年到1948年,民国政府发行法币5500多亿,比战前多了近400倍。 当时的通货膨胀也是不得了,1927年还能用百元大钞买回两头牛,十年后只能买到一个煤球。 3、1948年=废纸 为了平稳物价,民国政府在1948年决定实行币制改革,法币、黄金、白银、外国货币都要求强制兑换成金圆券使用。然而不到一年后,一百元金圆券就只能买千分之二点四五粒米了。 1949年五月,甚至新疆出现了面值为60亿的纸币,折合金圆券是一万元,以当时上海的物价来算,大概可以买77粒大米,换句话说,当时的上海遍地都是亿万户。 4 、建国初期=等于一般购买力 1950年前后第一套人民币逐渐被推广到全国,并成为唯一合法货币。 建国初期,一百元人民币可以买到八百斤大米或者一百三十多斤猪肉,对于月收入二十多元的普通城市工人来说,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 5、困难时期=没有这么大的钱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初,各种物资、尤其是食物奇缺,一百元仅仅能买到五十个油饼。虽然物价很高,但那时并没有百元大钞,第二套人民币在发行之初,最大金额也不过五元。 三年自然灾害后不久,开始流通第三套人民币,最大面额大了点儿,十块。当时的100块可以买一百多斤的猪肉或鸡蛋、近七百斤的大米,或者两千斤的蔬菜。 6、改革开放时期=70斤猪肉 改革春风吹满地,百元大钞要争气。1987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百元大钞又复活了。 当时的100元大概可以换成70斤猪肉,不过后来物价涨了,100块只能买20斤了。所幸大家的收入也在增长,比通货膨胀跑得快,所以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7、 第五套人民币=一个人吃一顿饱饭 第五套人民币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纸币的颜色代表了你拿着他们时的脸色——从红转绿。虽说钱不值钱了,但是要真丢个100块,也够你心疼的~ 至于物价嘛,从前5毛钱的肉包,一口就能咬到肉,现在2块钱的肉包,一口下去还是面,自己感受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