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走的人 就是它们,让你走到了离婚!
就是它们,让你走到了离婚!
为什么我们的婚姻失败?问题很可能出现在我们对婚姻的看法上。很多我们坚守的关于婚姻和如何维持婚姻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在人生重大的决定当中,要不要结婚,跟谁结婚被认为是最最重要的。但头婚的离婚率间于40%到50%,而二婚的离婚率达到了60%,这样的事实可以看出我们并没有像想像的那样善于选择。尽管我们有成卷的自助指导手册,但似乎对此没有丝毫帮助。
那是为什么呢?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对婚姻的看法上。一份研究表明,我们关于婚姻及其如何维持的一些普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
□?结婚前先同居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错!
很多人是这样想的。可以找到这样的逻辑:尽管经过很长一段同居生活后结婚,未来还是会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只有你结婚以后,你(你的配偶)关于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配偶应该如何表现的想法才真正起效。这些观念不会提前讨论和弄清楚,通常来自于我们的童年生活、我们对我们父母婚姻的认知、我们的成长以及我们个人的期望。在结婚之前,我们对爱人的行为格外友善,但是婚后发现我们的感觉与之前的完全不同。
研究表明,同居实际上是得到一系列婚姻承诺所需要的协商和决策。同居的男女很大程度上易一种未经检验的方式「滑进」了婚姻,如此可以解释更高的离婚概率和更弱的沟通技巧。
另一项关于出轨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同居的人比已婚人士更可能出轨——这一点也不惊讶,因为他们在关系中的投入远小于已婚人士。研究还表明,虽然已婚人士也会欺骗,但他们在冒险之前倾向于做一些成本效益的分析,而不是被激情和欲望弄得神魂颠倒。令人惊讶的是:婚前同居使得婚后出轨的可能性提高了39%。
□?争吵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错!
这不仅仅取决于争吵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争吵的方式和频率。有人研究了人们如何解释紧张或恼人的情形(婚姻中归因)。在痛苦的婚姻里,通常归咎于配偶的性格特点,如他或她的自私,马虎等。在更幸福,更稳定的婚姻里,配偶往往倾向于减少负面事件,会从外界寻找原因来解释这些事件。
假如你嘱咐你的爱人下班后取干洗的衣服,然后准时回家共进晚餐。他或她到家时迟到近两个小时,而且没取干洗的衣服。你的爱人解释说,下班前的最后一刻出现了状况,于是忙着解决问题,竟然忘了之前交待的事,还忘了时间。我想,你肯定会生气的,但你会接受这种解释吗?还是不依不饶,提醒你的爱人是如此的自我投入,他们从来不会给你所有要求的优先的东西。这种做法很具有破坏性,很有离婚的前兆。
婚姻专家John?Gottman,是《为什么婚姻有成败》的作者,建议5份的积极互动对1份的消极,这样的比例,而不是对半分,婚姻才有成功的可能性。5份表示积极地爱,持续的行动来对抗那1份的消极。
如何争论远比争论什么重要的多。你争论的焦点会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化,尽管会有一些固定的话题,如金钱和家庭分工。对于如何争论,有四种独特且具有破坏性的交互方式,被称之为「四大天启骑士」:
??第一是批评(或Fincham和Bradbury认为的归因)——关注的不是行动,而是让爱人采取行动的性格。
??第二是轻视,这有别于批评引发对爱人的自我意识的伤害。
??第三种防御——防御行为在一些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防御型的人拒绝承担责任,也不找借口,不发牢骚,或者不互相抱怨(就像你抱怨他没有尽心尽力地帮忙照看孩子,而他抱怨你花太多钱作为回应)。
??最后是沉默不语。当你的爱人抱怨的时候,你坐在那里一声不吭,看似消极被动,实际上是在积极对抗。一言不发,或者更糟的,如发呆、拿起报纸,或忽视讲话的人以及感受。这也是一种疏远,轻视,和自以为是的对抗。
□?两人之间的差异没有关系,错!
确实与众不同往往更吸引人,但某些根本性的重要差异,会引起难以克服的问题。一个是「认知」,或如何理解和处理各种情况。人可以分成两大阵营:那些「面向方法」(有积极的倾向和目标——寻求)的人和那些「面向逃避」(很大程度上关注避免消极的后果)的人。这在动机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人视困难为挑战,有人人只看到了可能的失败——看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样。
某人的取向跟你完全相反,那你们很难达成一致,部分原因在于人的认知。研究表明,语言会违背人内心的想法。例如,治疗中的病人,如果有明确的面向方法的目标(「我要了解自我和自己的感受」和「我要感受快乐和稳定」),会得到更多的治疗,也会觉得更加的幸福;如果有的是回避想法的目标(「我不想在困惑了」和「我想避免沮丧」),治疗效果和幸福感会差一些。你会注意到,虽然两者所坚持的目标是相同的,但方法是相反的。
一些差异损害了婚姻健康,而且很难修复。
□?爱人的关系史一点也不重要,错!
我恋爱了,我知道我们所有人都想要相信不管我们的爱人之前做过什么,他或她不会在我们的感情中再做这些事情。随着时间推移,行为模式倾向于保持不变,而个性也倾向于稳定。在对出轨的研究中发现,在18岁到结婚这段时间里,每增加一个性伴侣,最终出轨的可能性只会增加1%。
别再掩盖你伴侣的情感历史,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地看清楚这些存在于你们的感情和互动中的行为,然后和平和冷静地,而不是批判或愤怒地,指出这些行为。如果你足够幸运,你的伴侣既能承担婚姻的义务又乐意做出改变,如此才能幸福地在一起。
Carol?S.?Dweck在她的文章中指出,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相信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本性。「性格能改变吗?」Dweck引述了自己以及别人的研究认为,一个人的自我理论影响了应对挑战的行为和能力。有很多人相信他们的智力、情感行为和个性都是固定的。这些人就不太喜欢讨论改变。但相信自我可塑性理论的人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即使需要付出努力。研究表明,自我可塑性理论让人热爱学习,能够处理失败,乐意面对挑战,能够处理关系中存在的困难。

因此,试着问一下你潜在的爱人这样一个好问题:他或者她的自我理论是固定的还是可塑的。你的未来可能就取决于它。(文/Peg Streep,译/Yaoqi)
编译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psy.time及本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