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今历史背景 大长今文定皇后和连生,和《大长今》的历史年代一样,都是文定皇后
大长今文定皇后和连生,和《大长今》的历史年代一样,都是文定皇后

和《大长今》的历史年代一样,都是文定皇后,为什么
是同一个,包括《女人天下》的。这是朝鲜王朝中宗时代的事件,中宗之前就是燕山君。因为中宗是被推翻燕山君的靖国大臣推举出来的,所以受到他们的摆布,所以才有了废后,理由是中宗的这一任皇后的父亲是燕山君时代的大臣。而《大长今》里的皇后已经是中宗的第三任皇后了,相当精明智慧,后来成为朝鲜历史上有名的文定皇后,垂帘听政了20年。
《大长今》中,今英当时在退膳间藏得符咒,是诅咒后来出现的“文定皇后”吗?还是中宗的第二任皇后?
首先纠正楼主一点,朝鲜只有王后,没有皇后,中宗的第二任王后章敬王后在生完世子因为血崩7天后就殁了,而当崔尚宫交给今英符咒的时候说如果王后娘娘诞下一位王子将对崔家和右相大人产生威胁,右相是世子的监护人,因此怀孕的这位王后也就是被符咒诅咒的这位王后是文定王后而非章敬王后。
关于大婶克扣长今俸禄的事后文没有交代,但是当长今证明元子麻痹是因为高丽参和肉豆蔻而非姜德久烹饪的虫草全鸭汤因此救了姜德久一命后,大婶降低了对长今俸禄的克扣算是对长今的一种感谢。并且,长今和闵政浩结婚的时候大神并不知情,而他俩结婚的时候正在流配,不可能给她置办嫁妆。大长今里有中宗和长今说废除第一任夫人绅氏的事,还有闵尚宫说的章敬皇后妒忌又是怎么会事
中宗的第一任夫人慎氏是他还是晋城大君时迎娶的,是其兄长燕山君王妃的侄女,由于慎氏的父亲慎守勤不愿意接受朴元宗(中宗妃子敬嫔的养父,反正第一功臣,将中宗推上了宝座)的要求推翻燕山君,在中宗登上王位后被朴元宗处死,身为女儿的慎氏自然不能再坐在皇后宝座上,中宗被迫废除慎氏,将她赶出皇宫。
慎氏被赶走之后,反正功臣的女儿们进入后宫,被称为“八仙女”,中宗在这“八仙女”中选出了尹任的妹妹淑媛尹氏继任皇后,就是中宗的第二任皇后章敬皇后。而后宫以敬嫔、僖嫔、昌嫔为首的其他妃子倚仗其父兄的势力也不容小看。 章敬皇后死后,为了抑制后宫,中宗又迎娶了出身大族(中宗生母贞显皇后以及妻子章敬皇后的坡平尹氏一族)但父亲官微职小的尹氏,也就是第三任皇后文定皇后。 顺便提一下,文定皇后费尽心机让自己的儿子(就是被长今治愈了天花的那一位)登上王位,可是这个国王却没留下后代,最后由中宗的妃子昌嫔的孙子继承了王位,所以在《女人天下》里的旁白才会说,“中宗的女人们笑到最后是昌嫔。”大长今的感悟~~
这两天在网上看了大长今,已经看到第十五集了。长今真是多磨难啊,但正是这些磨难,正是给她磨难的人,让她成长起来。
当她被驱逐到大田的时候,那种与众不同的执着和坚定,让她种成了百本,她种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想到种子真的会发芽,但是她去试了一遍又一遍,却又不是盲目的去实验,还是翻看了许多书,找出百本成长的条件,然后去做,最后成功,让她又回到了厨房。 尽管今英说会想办法让她回来的,但长今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勇气,成就了前程。这个故事,一直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失意和落魄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拯救自己。 大长今的故事节奏非常的紧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长今在失去味觉之后,还能做出那么美味的食品,就象韩上宫所说的:做一名好的厨师,有三个条件,一是天生的,二是后天努力的,三就是“看出味道”,其实就是靠自己的感觉,用心去做。 大长今的编剧把这条主线贯穿了整个故事,推而广之,要做好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上面三个条件的。当然还要有帮助你的人。长今的善良、富有正义的品质,也给她带来了好的人缘,她的周围,有那么多爱护她的人,在她有困难的时候伸手相助,对一个没有权势的女孩,她是用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别人,打动了别人。 大家都很喜欢看这个片子,很大程度上都是为这个善良清纯的女孩打动的吧。虽然艺术都有夸张的成分,但如果在现实中,能够汲取她的智慧,她的执着和坚强,无论什么时候,都记得为自己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或许会发芽,或许不会,但重要的是,自己总有一个希望,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绿色的小苗。 长今长大后,在她无意拿到妈妈藏在退膳间的小册子的时候,她卷入了一场风波,因为今英藏了一个符。在面临生死的关头,长今也不肯说出来她拿到了什么。她对韩上宫说:小的时候,因为她没有听从父母的话,把爸爸是禁卫军说了出去,所以父母因为她而死。 仔细看来,她父母的死是因为她没有保守秘密,但是我觉得最大的错误是她的父母,怎么能跟一个几岁的孩子说这么隐秘的话题呢,小孩子的天真和直率,是不会伪装的,激将,对小孩子来说是很管用的一招。她父母既然要过平淡的日子,为什么还要把事实告诉长今?这是我觉得这个剧本写的最糟糕的部分,根本不符合常人的思维。但是如果不这么些,故事就不能继续下去,所以姑且不说这些败笔。 长今在长大以后,她的守口如瓶是用父母的血换来的教训,所以她做的很好。看似固执,但要遵守父母的遗言,而且过早的暴露目标,也面临的是一个死。现实中,自然少有这么残酷的保守秘密,但是能够真正保守秘密的又有几个人呢? 记得童话故事中,有个理发匠给皇帝理发,发现皇帝长着角。虽然皇帝说让他保守秘密,但理发匠由于心里面藏着这个天大的秘密,觉得很憋闷,他就挖了一个坑,然后把自己心里的秘密说了出来。结果长出了一棵树,牧童用树叶来吹曲子,声音却是:皇帝头上长了一对角。就这样,秘密就传播开来。 这个故事,是我很小的时候,看故事书看到的,以前还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很可笑。现在想来,的确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如果是真正的秘密,如果你不想让秘密传播的话,就不要跟任何一个人说,即使在说了以后加句“千万别跟别人说啊”,也是不行的。关于大长今
因为长今培育百本幼苗有功,郑云白向上头禀告,提调尚宫才准许她回来(这就是她回来的原因啊)
韩尚宫和长今被流放后,连生因为伤心和中宗的小狗玩 结果被中宗看上了,成了特别尚宫(承恩尚宫) 但是因为提调尚宫(崔尚宫,那个前提调尚宫朴尚宫被崔尚宫设计赶出宫了)利用自己的职权便利,阻止中宗去找连生 过了2年之后,长今回宫,而中宗已经把连生忘了,结果因为帮助慈顺大妃(太后娘娘)医病,中宗巧遇连生,经过张尚膳提醒才想起,后来又宠幸了连生,连生怀孕,被文定皇后册封为从四品的淑媛(最低级的后宫,比尚宫高一级,尚宫是正五品) 后来崔尚宫和今英利用医女阿烈设计陷害连生,让她流产,被长今发现。而因为封长今为御医的事,导致太后娘娘误会连生干涉政事,并怀疑她是想登上皇后的位置,连生惊慌下导致早产,幸好连生在长今的帮助下顺利生下一个女儿。 此后中宗逝世,长今和闵政浩逃离宫廷。8年后,当连生和闵尚宫得知长今还在世的消息后,禀告了太皇太后娘娘(就是前面的文定皇后,这个时候已经是文定大王大妃),文定则赦免他们以前的罪,并把他们接回来。 在电视剧的最后,连生因为得到文定的宠爱,没有被赶出宫廷,还成了正四品的昭媛(比从四品高一点点)淑媛(大长今)是几品呢?有几个皇后?
淑媛正四品,至于皇后,当时的中宗皇帝确实有过两位皇后,之前的一位是章敬皇后,《大长今》里的是朝鲜李氏王朝中有名的文正(文定)皇后。章敬皇后的儿子被立为世子(在《大长今》里明朝使臣来之后中宗还高兴地说“先前一直长久未决定的世子一事总算得到顺利解决”),而文定皇后的儿子只有庆源大君。详细情况如下:
在另一部韩剧《女人天下》里提过,《大长今》里也说过,中宗是在废主燕山君被废后当上皇帝的。故事一开始大约是在我国明代中叶年间,出现的第十代君王燕山君是李氏朝鲜史上二位被罢除王位被废为庶人的君主之一(另一位是第十五代国君光海君)燕山君与之后继位的第十一代中宗都是第九代成宗之子, 只是两人为不同母亲所生,燕山君为废后尹氏所生,中宗为贞显皇后尹氏所生. 燕山君本性不喜儒士,挥霍无度,当时士大夫党争非常严重,有士人对燕山君告状其小时候生母被废之原因(甚麼原因不知),官方被废原因是骄纵忌妒,燕山君大为不满·就开始整肃当年未帮他生母或是告状的大臣(其实是藉机整肃他不喜欢的儒臣)与后宫其父成宗之妃子,连已入棺材的都开棺鞭尸,又施行暴政,反正所作所为就如同中国古史中的商纣一样,最后一批儒臣武将联合起来废帝,改立执中宗继位,称为『中宗反正』,这批功臣就是目前出现的臣子如朴元宗,南衮,沈贞,洪景舟,成希颜,柳顺汀,尹任等人. 他们当时仗著护国有功,中宗又是他们拥立的,所以被称为反正功臣派,而中宗的第一任皇后尹氏,是燕山君时代权臣尹守慎女儿,功臣反正中被杀,所以这批以朴元宗为首的功臣派害怕皇后报复,所以主张废后,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然后就是这批功臣为巩固势力,纷纷将族中女子送入宫中当妃子生皇子,分别是敬嫔朴氏(朴元宗之义女)生长子福成君,熙嫔洪氏(洪景舟之女)生锦原君和凤城君,还有成希颜送入宫中的昌嫔安氏生永阳君和德兴君,另外尹任的妹妹后来成为章敬皇后,中宗十年生下一子(后册封为世子,之后的仁宗)就难产死去. 章敬皇后死后,尹家又推出一女子为皇后,就是文正(文定)皇后(全仁花演的,柳东根戏外太太),作风大胆且严酷,对於后宫各内命妇不假颜色. 中宗十四年,中宗以反正功臣功名太过,听从年轻的士林派儒臣赵光祖等人的建议,削除反正功臣七十六人的勋位,此为『伪勋削除案』,引发功臣派反弹,赵光祖等士林派儒臣被陷害处斩,史称『己卯士祸』. 己卯土祸:一五一九年发生之士祸,朝鲜朝燕山君时儒学衰退纪纲紊乱,中宗反正,起用赵光祖等少壮道学者,奖励朱子性理学。赵光祖以儒教为政治教化基础,欲实现三代王道政治,大事改革,终与保守派功臣郑光弼等互相对立,因此赵光祖剥夺四分之三功臣的勋位,是为士祸原因。) 权臣南衮与沈贞专权后,中宗26年假借世子派的力量肃清最后功臣派代表沈贞,世子派(尹任派)金安老与尹任专权,等到中宗29年文定皇后生下之庆源大君,文定皇后一派以其弟尹元衡为主与同宗族的尹任一派因王位继承问题相斗,称为大尹与小尹之争,后由尹任一派(世子派)获胜,曾重用柳灌,李彦迪等士林派大臣,并追复赵光祖等人的职位,士林派儒士就此卷入大尹与小尹的斗争. 中宗死后,世子继位就是仁宗,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死去(怎麼死的不知道),由庆源大君继位,就是明宗,当时只有十二岁,就由母后文定太后垂帘听政,其弟尹元衡逐渐得势专权. 明宗元年,尹元衡与同党郑顺明等人诬告尹任及柳灌等士林势力叛逆谋反,结果尹任等人以叛逆谋反罪被赐死,大尹派被斗垮,史称『乙巳士祸』. 之后乙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更加专横,骄肆日盛,等到明宗逐渐长大,其正妃仁顺王后沈氏生下世子(顺德世子),明宗9年年满20岁开始亲政,开始重用其皇后外戚李梁,其母亲文定皇后一派势力开始削弱. 明宗19年王后的弟弟沈义谦弹劾李梁赐死,明宗21年文定皇后与顺德世子相继死去,尹元衡与其妾郑兰贞也被赐毒药而死,明宗23年明宗去世,宣宗继位(中宗之子德兴大院君之子). 顺便一提,《女人天下》是另一部韩国古装剧,也是讲中宗时代的故事的,但是主角换成了中宗的皇后(就是《大长今》里的那个皇后)。参考资料: ://post.baidu/f?kz=12668526
《女国医》为啥被称作中国版的大长今啊
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很多人通过湖南卫视知道了韩国有个大长今,医术相当了得,却不幸成为文定皇后的去陷害其他妃嫔子嗣的工具,所幸长今有良心、有正义,没有成为这样的工具。中宗大王感其品德,就下赐“大长今”的称号,封她为御医,但是朝臣们害怕文定皇后的势力会对他们不利,所以竭力阻止长今的御医地位,她最后只能做御医女。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就对中医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空就看这方面的书或是上这方面的网,了解一些情况。无意中看到某健康网站介绍了一个女人——义妁,我很好奇地看了一眼她的身平,写的很简单,比历史上对长今的记载多一点而已。关于义妁,网上的记载多半如下: 医技高超 征召入宫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关于侍医,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说明的:侍医,侍候帝王的医生。侍医之职始设于秦代,相当于后世的御医,其职责是侍奉皇帝并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 关于汉代的医官制度,我用网上的资料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个制度,也方便让我们了解义妁,了解她这个时代的事情。 汉代的医官中职位最高者为太医令丞,隶属关系上分为两个系统: 太常系统。“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令丞。”(《汉书·百宫公卿表》第七上)。当时的太医令丞,相当于后世太医院使,其内部有分工,负责与管理方药者各司其职,管理方药者又有典须方药和本草侍诏之分。典领方药侧重于方剂的研制,以供宫廷方药之需。而本草待诏则主要为皇家采集各种药材,这些人不象典领方药官职稳定,用着时被征诏上来,又随时可能破裁减。 二是少府系统。“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令(《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少府太医主要为宫廷医疗服务。在少府太医令丞下,属官和医药人员有:太医监,多由有权势的医生充任,汉昭帝时权臣上官桀,其“妻父所幸充国为太医监。”(《汉书·孝昭上官皇后》)。汉代的侍医,沿袭秦制,主要为帝王皇室和诸侯王诊治疾病,相当于后世的侍御医。《汉书·王嘉传》中的侍医伍宏,在”董贤传”中称“医待诏”,为同一职称。女侍医、女医、乳医,在宫中主要为皇后、公主等服务,诊治妇产科疾病。 诸侯王府的医政仿照中央,如西汉同姓诸侯王府,济北王有太医高期、王禹;齐王有侍医。另外,王府中其他人也有喜好医方者。王府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医生,派人去名医那里请教、或拜名医为师求学深造。地方官吏家中,也多有医药的设施。例如西汉高永侯的管家杜信,曾向淳于意学习《脉经》、《五色诊》等达两年。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14种医药简帛书,为西汉时之一例。 地方的郡、县、乡、亭四级机构中,有关医事制度的可鉴史料较少。在县级政权中可能沿用了以前法医检验组织。亭一级设专门掌营“开闭扫除”(《史记·高祖本纪》集解,见马非百《秦集史》第49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事务的亭父,由此可想知在郡、县,乡级的行政机构中,也会有掌管或兼管医药卫生之官吏。下层人民“戌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汉书·主父偃传》)。“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汉书·晁错传》),缺医少药是显然可见的。 新莽时期设有太医尚方。史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汉书·王莽传》) 东汉时期撤消了太常系统,只在少府中设立太医令丞一人,六百石,掌诸医。下属医生293人,员吏19人负责诊疗及有关事项。此外,还有药丞、方丞各一人,分别掌握药物和医方。 宫廷中从事医务的人员还有:太医、侍医主要从事医疗工作;尚药监、中宫药长和尝药太官,主要从事药物的修和调试。“宫中药长一人,四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从东汉章帝、和帝以后,宫中官制设置扩大,增设的尝药太官之职,主要负责尝药。东汉时期侍疾尝药由专人负责,所尝药量要超过该剂药量的十分之二以上,且尝药不仅限于尝药监一职。《后汉书》载“(帝)不豫,太医令丞将医入,就所宜药,尝药监、近臣、中常侍、小黄门、皆先尝药,过量十二,公卿朝臣问起居无间。”(《后汉书·礼仪下》) 宫廷中所需药物,一般从全国各地入贡。汉代各郡国每年要问宫廷贡献地方的名贵药材。对某些欠缺药材,太医令丞要及时派员采购。顺帝时皇太子因病缺药,朝廷即派人“下郡国县出珍药”。(《后汉书·延笃列传》)。东汉朝臣也配有医官(相当于保健医生),除大鸿胪五人官医外,廷尉、卫尉、太仆、宗正、大司农、少府也各有一名官医(《后汉书·百官志》)。 东汉的医官制度较西汉完善,增设了一些医药官职,地方医事不再由中央直接管理,而由地方负责。在诸候王国中设“医工长”,以”主医药”。(《后汉书·百官志》)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曾出土带有“医工”字样的铜盆。 汉代的医生,可分为官医与民间医生。官医的服务对象重点是官僚统治阶层,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支有组织的医疗系统。民间以师带徒传授医学的教育形式有一定发展,但官办的医学教育尚未形成,官医主要从民间医药人士中选用,(《汉书·龚胜传》),有的可能为临时延聘。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一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汉书·平帝纪》)但有时则裁减官医,如西汉时令“侯绅方士、使者、副使、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汉书·郊祀志》),官医除了主要为统治者服务外,有些还被指派去为军中士卒、一般平民、甚至为刑徒、囚犯诊病。东汉京兆尹陈龟派官医为平民治病。东汉时会稽发生大疫,督邮钟离意派官医“经给医药,所部多全济。”(《后汉书·钟离意列传》),孔融在《肉刑论》中说“置南甄宫使者,主养病徒。”桓帝建和三年诏称:“徒在作部,疾病致医药。”(《后汉书·恒帝纪》),又据洛阳南郊出土的东汉范雍砖志所记:“右部无任勉刑,颖川颖阴鬼薪范雍,不能去,留官致医。”即是让满刑的病徒继续在刑徒区接受治疗。 汉代的医疗机构已逐渐形成。西汉时的“乳舍”,相当于产院。据《风俗通义》记载:“汝南周霸,字翁仲,为太尉椽。妇于乳舍生女,自毒无男。时屠妇比卧生男,因相与私货易,裨钱数万。”,“颖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数月皆怀妊,长妇胎伤,因闭匿之。产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妇主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太平御览》卷361),汝南、颖川均为汉代州郡,而更大一些的州郡及都市也可能设有乳舍,并且住院的产妇中有屠夫之妻,说明产院并不专为统治阶层而设。《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掖庭令属下有暴室丞,“主中妇人疾病者,就此室治。”此相当于***诊疗室。 汉代为了控制流民,在疫病大流行期间曾设立过临时医院。”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元嘉元年(151)京师疫病流行,朝廷派光禄大夫与太医巡视疫情。在社会动荡、政权不稳的情况下,这些临时防治疫病的组织也难以设置。 三、秦汉医事律令 云梦秦简入土于公元前217年。其中记载修城的民工患病,只由主管的官吏酌情给以口粮,而无医疗待遇,倘若小隶臣病死,疑为由主人处理(出于《睡虎地秦墓竹简》,见《文物》1976年第6~9期。下面关于小儿的律令同出该报道),如果不是因病而死,应将检验文书呈报官府论处。凡官府要买的奴隶,必须经过令史对其进行体检后,无病者方可论价买之。看守官府的残疾人逃亡而被捕获,与因公致残的人逃亡而被捕者同样,由官府予以处罚。 秦始皇时,曾“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书,使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损失。但明文法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不在焚烧之列,使得医药书籍得以在社会上保存和流行。汉代广开献书之路,于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曾令侍医李柱国校订方书。 汉代,医生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朝廷常召见民间医生,咨询有关医药及疗效等情况。对于为帝王治愈疾病的医生,往往赐以重金。“(汉)武帝时,医氏刺治武帝,得二千万耳。”(《汉书·外贼传》)。又如“上(刘邦)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吕后迎良医,……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汉书·高帝纪》)。 在这样的医疗体系和法令之下,才使得义妁有机会进入皇室的医疗中心当了一个官职,再加上她从小就对医术感兴趣,愿意学,也立过功,正好武帝的母亲身边缺少一名医生,在明代的朝鲜就叫作“医女”,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医女”是由贱民和贫困家庭的女儿来做的,相对来说,医女的地位普遍低下。而“侍医”就不同了。“侍医”是帝王的医生,直接负责帝王的医疗保健。相对来说,地位最差最差也要是个平民,贱民是不能做的。正是这样一个机缘,让义妁来照顾皇太后,而且还深得皇太后的宠信,后来就连她的弟弟义纵也当了地方官。真是“一人得利,鸡犬升天”呀!这个义纵虽然不出名,但是《史记》里却有关于他的记载,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他由于姐姐的关系当了一方郡守,执法刚正不阿,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可是司马迁却将他定为“酷吏”,认为他执法虽严,却无半点人情,还发明了很多私刑酷刑,要是罪犯有半点“不老实”,他就用刑,逼得犯人叫苦不迭,这种情况下,也不乏有冤狱的可能。有一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祥,正是司马迁用来形容他的:叫做“不寒而栗”。 ? 都是(115)文定(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