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时候人们用什么表示时间 古時候人們用餐,為何宋朝前都是分食制,到明代後就成了合食制?
古時候人們用餐,為何宋朝前都是分食制,到明代後就成了合食制? 「分食制」過渡到「合食制」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這種飲食習慣的改變自唐朝就已經開始,在宋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古時候人們用餐,為何宋朝前都是分食制,到明代後就成了合食制?
「分食制」過渡到「合食制」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這種飲食習慣的改變自唐朝就已經開始,在宋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在元朝受到游牧民族飲食影響,最後到了明朝才最終確定下來。當然,這並不是說明朝之後就全部成為了「合食制」沒有了「分食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還是保留「分食制」的古老傳統的。那麼促成飲食習慣發生這一轉變的原因到底又是什麼呢?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冶金工藝、桌椅發明分別為「分食制」、「合食制」提供物質基礎。
自商朝以來, 隨著冶金工藝的大幅度提高,青銅製品的發明為古人改變原有落後的飲食習慣提供了物質基礎。但一方面是由於資源的匱乏,再者就是工藝相對落後,青銅的餐具很長時間也只存在於少部分貴族中,一般的百姓是沒有能力負擔得起昂貴的青銅製品(包括後來發明的鐵器),所以形成貴族「分食制」而百姓「合食制」的現象。
而到了隋唐之後,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由胡桌胡椅演變而來的大桌高椅憑藉其舒適性,取代了原有的小方案席地而坐的就餐方式。「一桌多椅」的形式則為「合食制」提供了物質基礎。
2、原有森嚴等級觀念的逐漸崩塌,從「雅」到「俗」,促使「分食制」到「合食制」的飲食習慣轉變。
《禮記》記載:「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其中「豆」指的就是一種青銅餐具。
自商周一直到唐朝的初年,「分食制」的傳統都是貴族宴會上的主流,這不僅是地位的象徵更是一種文化禮制。一方面自唐以來,受科舉制等方面的影響,原有的氏族、大門閥家族勢力逐漸沒落,出身寒門的子弟越來越多走上高位,原本貴族之間的「分食制」傳統慢慢被民間「合食制」轉化。另一方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的苦難生活使得他對傳統貴族那一套深感厭惡,其個人經歷也促進了明代之後「合食制」的盛行。
3、多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合,促使「分食制」走向「合食制」
正如上文提到過的胡桌胡椅,以及之後蒙古人所建立元朝政權,戰爭除了帶了血腥與殺戮之外,同時也帶給了中原地區帶來了文化上的衝擊。相對惡劣的草原環境加上一直以來對鐵器的匱乏,「合食制」一直以來都是游牧民族的主流飲食習慣。在民族融合之後,這種習慣也極大促成了「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轉變。
4、國人性格使然,「分食制」到「合食制」有助於活躍氣氛、增進交流。
這一點相信不必做過多贅述,我國的餐桌文化相信每個人都深有體會。「合食制」相比於「分食制」可以營造更加良好的氛圍,無論是對於親朋好友都是一個能有效進行交流、增進感情一個合適場合。
當然,正如開頭中提到過的「分食制」並不是完全被「合食制」所取代,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上,也要視情況而定。
很赞哦!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