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平阳鳌江论坛 金鳌江村历史

火烧 2022-03-31 07:09:06 1118
金鳌江村历史 1.鳌江(温州)的历史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

金鳌江村历史  

1.鳌江(温州)的历史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隶扬州,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民国3年(1914)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21年(1932)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37年(1948)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第五专员公署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后称温州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温州市古为瓯越地,也称东瓯,又称欧城。瓯为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器。西汉初年建为东瓯国,流经温州的河流叫瓯江。温州别名斗城、白鹿城。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了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称为白鹿城或鹿城。

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2001年7月7日国函〔2001〕84号批准)(2001年8月20日浙政发〔2001〕51号通知),温州市从2001年8月21日起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一、1.将瓯海区的藤桥镇、上戍乡、临江镇、双潮乡、岙底乡和梧埏镇的划龙桥村、上田村、鱼鳞浃村、前网村划归鹿城区管辖;2.将龙湾区蒲州镇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划归鹿城区管辖;3.将永嘉县的七都镇和桥下镇的中央涂居委会划归鹿城区管辖。二、1.将瓯海区的永中镇、灵昆镇、天河镇、沙城镇划归龙湾区管辖;2.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委会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归龙湾区管辖;3.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三、1.将瑞安市的仙岩镇、丽岙镇划归瓯海区管辖;2.瓯海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景山街道迁至娄桥镇。四、行政区划调整后: 温州市区的总面积由1082平方千米增至1187.9平方千米,总人口由119.23万增至129.64万。 鹿城区面积从104平方千米增到294.38平方千米,人口从51.68万增到60.03万。 龙湾区面积从61平方千米增到279.02平方千米,人口从8.93增到29.77万。 瓯海区面积从917平方千米减到614.5平方千米,人口从58.62万减到37.84万。

2001年,全市面积11784平方千米,总人口7 388 0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 341 348人,辖13街道、129个镇(其中2个民族镇)、147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58个居委会、6116个村委会。

2.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顺溪镇有多少年历史

顺溪镇是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辖镇,地处平阳县西部山区,位于鳌江上游的群山环抱之中,距县城55公里,西临文成县,西北接山门镇,东北与南雁镇相连,东南与青街乡接壤,南则与苍南县相邻,是一个纯山区的乡镇。

2011年4月县行政区划调整,原顺溪镇、原维新乡、原吴垟乡合并为新顺溪镇,镇政府所在地顺溪镇益民路15号。新顺溪镇行政区域面积104.9平方公里,全镇设5个社区,共32个行政村,总人口27866人。

顺溪镇陈氏名居顺溪镇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南雁荡山之西南,四周环山,属括苍山脉。有溪流从镇边流过,终年清澈见底。 由于地处偏僻,顺溪镇保留了大量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的民居,尤以陈氏宗族大屋保存最为完整。陈氏为顺溪望族,自明末迁来顺溪镇,宗族中出了数十名进士举人。至今古屋里仍保留着大量嘉庆朝的匾额。 陈氏大屋大约有七座,分属各个陈姓分支。今天依然有陈氏后人居住。只是书香墨迹不再,曾经的荣华富贵也早以烟消云散。

3.温州平阳水头水果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地处鳌江上游,是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的东大门,是平阳县经济副中心,县域北港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素以山水秀丽、腹地广阔和经济活力强劲而闻名。全镇总面积36.3平方公里,建城区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72亩,下辖5个办事处、45个行政村和14个居民区,总人口6万人。

水头镇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头镇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猪皮革加工基地。全镇有制革企业180多家,制革企业年产值达15亿元。外贸出口连续多年位居温州市各乡镇之首,进入温州经济综合实力30强镇行列,崛起了皮革、皮革制品、皮服装、宠物制品,羽毛球等支柱产业。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体育先进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温州市文明镇、平阳县工业明星镇等称号。

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35.35亿元。外贸出口10.39亿元。社会商品销售额 19.2亿元。财政总收入1.27亿元。金融系统存款余额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300元,农民人均收入4830元。崛起了一批亿元村和小康村,率先进入了温州市首批小康乡镇行列。水头镇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内有110千伏和35干伏变电所各一座;程控电话12800余门,移动电话9000余门;道路四通八达:57省道横贯本镇并与104国道相连,水头大道与平阳县北港大道相连接,每天发往全国省际车50余辆,日客流量约2万人。全镇59个村居全部通水泥路、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群众性文化娱乐生活十分活跃,占地200多亩的城市综合公园正在加紧建设。

水头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镇中小学全部兴建新校舍,花园式的新校园别具一格,环境宜人,文化气氛浓厚。平二中是全市第一流的高级中学、浙江省A级高级中学;水头镇一中是省农村示范性初中。水头镇市场规范,整洁有序。浙江南方皮革城是省文明规范市场、省区域性重点市场。兴贸路综合市场是省三星级市场.方方集团和虎豪集团是水头镇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企业。集办公、会议、住宿、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方方大厦已在建;虎豪大酒店是县域中西部地区设施最完善的二星级酒店,虎豪皮衣荣获全国十大真皮衣王称号。

水头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农贸商品丰富多样,土特产品极具地方特色,其中甘蔗、芋艿、马蹄笋、盘菜、绿茶等名闻遐迩。

水头镇正向着“温州西部商贸中心”、“浙江省重要外向型经济基地”的目标而昂首阔步,奋力前进。

好山好水出名人,千百年来,腾蛟英才辈出,古有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近代有太平天国后期优秀将领白承恩,现代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闻名海内外的百岁棋王谢侠逊(凤巢乡洞桥头村)等。

4.鳌江的历史

地理位置:鳌江镇地处东海之滨,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城南部,全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东与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相望;南与龙港隔江为邻;西与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接壤;北与县城昆阳镇相连。

行政关系:鳌江镇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是平阳县经济、交通中心。1997年4月被列为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后,建立了“四办六局”,部分行使副县级管理职权,成为温州市计划单列镇。

镇内设有口岸、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 人口环境:全镇现辖11个办事处,100个行政村,16个居民区,总人口15万,主要民族为汉族,其中有畲、回、满、苗等民族共1262人。

资源情况: 1、工业资源:鳌江镇内设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现有工业企业近2000家。主要行业有塑料编织、水产加工、新型建材、印刷、服装、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纺织、制鞋等,主要产品有圆筒机、减速机、金融机具、洗衣机配件、速冻水产品、一次性植物纤维餐具生产线、彩印监控系统、皮鞋、商标、垃圾无害化处理机械压缩设备、水解蛋白等。

2、农业资源:鳌江镇内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橄榄、杨梅、葡萄;主要畜牧业品种为群鸡、群鸭、山羊;著名土特产品有大坪特早茶、马蹄笋、并都已形成规模效益。 3、海洋资源:鳌江镇沿海滩涂近万亩,可造成农田或大面积养殖,现渔业养殖品种为蝤蠓、对虾等,海上作业年捕捞水产品产量5000多吨,主要水产品有马鲛鱼、带鱼、鳗鱼、梭子蟹、鲳鱼、鳓鱼、墨鱼和小黄鱼等。

4、交通优势:鳌江镇海陆交通十分便捷。距温州机场50公里,104国道横贯镇区,鳌江港水深底软,可通航3000-10000吨货轮,水上运输直达全国各大港口,码头年吞吐量为100万吨。

5、市场资源:鳌江镇历来为浙南闽东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镇内主要市场有浙南水产城、商业城、服装城、建筑装潢市场、钢材市场、水果市场、木材市场、副食品市场等20多个商场,年成交额逾50亿元。 6、旅游资源:鳌江系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门户,境内风景名胜有荆山寺、玉佛寺、荆屏峰、蔡家山古山寨、墨城龙潭等32处;出鳌江口便是享有“碧海仙山”,“贝藻王国”美称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

7、经济发展:采取“依托港口、工贸并举、夯实基础、再创优势、提升产业、优化结构、综合开发”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鳌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现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城镇、省首批教育强镇、绿色小城镇、体育工作先进镇等等。

城镇建设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992年以来,开发新区面积4平方公里,总投资12亿元。

吸引中外投资项目285个,其中,外商投资1500万美元,旧城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完成,建筑面积达14.5万平方米,一条宽25米的江滨大道和绿树成荫的江滨公园、江滨文化广场、鳌江公园在幢幢高楼映衬之下成为鳌江新景观。旧城三期15万平方米的改造计划已经进入全面实施。

鳌江的城市格局更加完美。 鳌江作为瓯南闽北区域的主要出海口和物资集散地,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大量客高。

这里集中了全县的十几家大公司,为国家二类口岸,设有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镇内还设有农业银行平阳县支行,工商银行平阳县支行,中国银行平阳县支行,县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网点50多家。96年底,城乡存款余额5.93亿元,多项货款余额4.86亿元,成为平阳县的金融中心。

大社会办大教育是敖江教育欣欣向荣的根本。五年来,全社会教育总投入近8000万元。

被评为温州市首批增长率强镇。镇内拥有许多著名的花园般的学校。

鳌江一中是省级特色学校,鳌江四中是浙江省第一所农村示范中学。鳌江三中是投资约3000万元新建的中学,占地70多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设有标准的后物化学、物理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学生公寓、餐厅和国际标准400米运动场。

鳌江小学始建于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曾获全国行进单位和浙江省重点小学校称号。近年来,鳌江社会办学掀起热潮。

1996年创办的平阳新纪元学校是一所中小学一贯制的确良私立寄宿学校,校内建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并配置了钢琴房、演播室、闭路电视系统和风雨操场等现代化设施。小童洲幼儿园,它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造型独特、富有童趣。

目前,正在兴建的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是所跨世纪的学校,它占地250亩,总投资将达亿元,是未来浙南地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国家科技星火密集区培训基地。

5.菲律宾伊富高梯田的历史文化

巴纳韦梯田,规模浩大,历史悠久,是菲律宾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遗产。

位于吕宋岛北部伊富高省巴纳韦镇附近的柯迪勒勒拉山区里。这里有一片面积400平方千米,连绵5个高山的梯田。

其中,伊富高省巴纳韦地区的梯田较为完整壮观,又靠近公路,还设有旅游点,人们习惯于把这些梯田统称为巴纳韦梯田。 巴纳韦距马尼拉360千米。

沿途山路崎岖;坡陡弯急,悬崖深谷,雾雨茫茫。这里层峦叠翠,一条条石渠像银链似的从山顶直泻而下。

渠里流水淙淙,滋养着葱绿的禾苗。 巴纳韦的层层梯田上接云霄,下临峡谷,高低相间几百米。

梯田里绿油油的秧苗染翠峻岭。 山上清澈的泉水,或引来灌田,或自成瀑布,潺潺之声不绝于耳。

巴纳韦梯田已有2000年的历史。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约在公元前200年,菲律宾伊富高民族的祖先就用简陋的青铜工具开山造田,年复一年,终于用双手雕琢成今天这样规模宏伟的古代水稻梯田。

他们还从山顶挖塘蓄水,接引山泉瀑布,一直灌溉到山脚,使梯田终年不干。今天,菲律宾人在谈到古代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时,总以巴纳韦梯田为例,引为自豪。

由于山势陡峭,梯田面积最大的只有四分之一公顷,最小的仅4平方米左右。梯田的外壁大多用石块砌成,石壁最高约达4米,最低的不到2米。

据测量,最高的梯田在海拔1500米以上,它们与最低一层梯田的垂直距离为420多米。盘山灌溉的水渠像巨大的台阶一样层层上升,高耸人云,总长度达19000千米,可绕地球半周。

砌造巴纳韦梯田所用的石方超过埃及古代金字塔,菲律宾人民自豪地称它为“世界第八古代奇迹”。 伊富高省的邻省--高山省也有一处“登天石级”,虽不及巴纳韦高山梯田雄伟,却也极负盛名。

在公路旁百来米下面的梯田中,不时可以见到一块块平地,七八幢小草屋组成的小部落村掩映在婆娑的椰林中。草屋为金字塔型,用4条小脚支撑,椰树叶作顶,木板作墙,门前有竹梯搭到地面。

屋子只有16平方米,休息炊煮全在里面。屋子底下,常有妇女在织布。

屋子四周挂有野猪、犀鸟和水牛的头骨、双角,既是装饰晶,也是富裕程度的标志。伊富高人男耕女织,善于雕刻,服色鲜艳,同我国高山族的服饰很相似。

伊富高人喜跳土风舞,在传统的宗教仪式上,他们常以猪、鸡为祭品,祈求丰收。 在这个游览区,使游客感兴趣的还有伊富高人的木雕。

这种木雕粗犷、质朴、富有原始色彩。在离巴纳韦高山梯田不远的小店铺里,人们花费不多就能买到不少的木雕装饰品:有赤裸上身仅穿包裙的妇女像、反映伊富高民族多神教文化的木雕晶、能辟邪的狰狞面目的神像、为人们祈福的神掌、寓意丰衣足食的大小羹匙和保佑人们出门平安吉利的光脚板等。

目前,菲律宾旅游部已将巴纳韦高山梯田辟为旅游区,开辟了从巴纳韦直达马尼拉和碧瑶的公路,还在窄窄的山脊上盖了一家“巴纳韦旅馆”。在旅馆里,游客可凭栏远眺,饱览梯田美景。

旅馆门口有两个一人高的伊富高人男女雕像,在大厅、凉台、过道、卧室里,这类木雕比比皆是。 旅馆里设有游泳池,门前的机坪可起落三架直升飞机,尽力为游客提供便利。

伊富高族是菲律宾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梯田文化引起国际历史学家的重视。一些学者深入山区,长年累月地考察当地的文化和语言。

他们认为,在公元前3000年,从中国南方或印度半岛上来的一支移民南渡重洋,在吕宋登陆后进人山区,将梯田文化传人。 有的移民则继续南下,到达爪哇岛和小巽他群岛。

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500年间,第二批移民来此,传人了铁器、陶器和织布。因此,世界上除巴纳韦梯田外,在日本南部、爪哇岛和小巽他群岛也有古代梯田的遗迹。

梯田地区海拔1400—1500米左右,温低风大,水稻一年一熟,产量不高。 遇山洪暴发,颗粒不收。

因此,一个时期以来,有些青年弃农经商,或下山谋生,使部分梯田失修塌毁。80年代初,菲律宾政府在山区发起了一个“抢救梯田”运动。

菲律宾人类安置和农业部协同国际水稻研究所推广了高产、抗寒、早熟的优良稻种,全年都能种植,每公顷产量提高了三倍。 在梯田试种草莓和小麦,引进水田养鱼技术,使山区居民收入增加,政府还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和技术援助,使梯田的修复渐有改善。

在菲律宾政府和山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巴纳韦梯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

6.福州百胜村历史有人知道吗

我帮你查了,顺便也了解了你的故乡,发现连江县百胜还真是不简单的地方。

1、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民国18年,连江共设8个区,149个乡镇,附乡397个,百胜乡正式成立,它在第三区,第13乡。1950年,百胜乡该百胜镇,区划上位于连江县二区。1952年4月,连江县继续更改行政区划,不过百胜镇被保留,仍在连江县二区。1956年11月,百胜与官岭、透堡、定海、北茭这5镇改为乡。1958年,连江县成立晓沃乡,晓沃、百胜、道沃被划入这里。

2、教育: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宣统三年(1911年),晓澳百胜创办了私立胜江初等小学堂1所。

3、解放前遭受美日侵略

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福州。1941年4月18日,集结在川石岛海面的日军先以飞机轮番轰炸连江、长乐、福州等地。4月19日凌晨,侵略军以四十八师团为主力,第十八师团的四个步兵大队和近卫师团多贺大队、张逸舟的伪“和平救国军”为配合,海军第二分遣支舰队协同,在30多架飞机掩护下,出动2艘舰空母舰,30余艘军舰,100多只帆船,向长乐县漳港,连江县晓沃、百胜、东岱等地强袭登陆,当日占领连江、长乐县城。

1952年4月8日,TAIWAN当局与美国配合用飞机在连江县百胜等乡播撒细菌,闽侯专署派员同连江县防疫人员前往喷药灭菌。

4、主要名人和烈士

高葆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和平都司。百胜人

林昌昌,男,东岱东岱浦口区肃反队队员,1934.11在晓澳百胜被民团捕杀

池横济,男,晓澳百胜十三独立团战士,1934.3在浦口作战牺牲

池依妹,男,晓澳百胜晓澳乡肃反队队员,1934.6在晓澳被民团捕杀

林依细,男,晓澳百胜十三独立团战士,1934.4在福州市被捕就义

池阔嘴,男,晓澳百胜晓澳乡肃反队队员,1934.8在百胜被民团捕杀

孙依灿,男,晓澳百胜晓澳乡肃反队队员,1934.8在百胜被民团捕杀

平阳鳌江论坛 金鳌江村历史

高康金,男,晓澳百胜解放军连江县武装部秘书,1976.3因公病故,1976年追认

孙旭光,男,晓澳百胜马鼻镇镇长,1995.11在扑救山林火灾中牺牲

5、主要河流

连江县最大的河流——鳌江,发源于古田县东北部鹫峰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罗源县西部进入连江县,经小沧、潘渡、鳌江、凤城、浦口、东岱等乡镇,于百胜注入东海,全长137公里,流域面积2665.3平方公里。

6、水产很厉害

1951年10月,连江县私营晓澳蛤场由国家投资扩办成公私合营连江县新生花蛤养殖公司。1952年,连江百胜创办地方国营连江养蛏公司。同年新生公司私方退股,两公司合并,改称福建省水产公司蛏蛤养殖场。1955年,改属省水产厅领导,更名福建省水产养殖场。

连江县晓澳百胜海味厂是一家创办早、规模大、效益佳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创办于1986年,1990年被评为福州市先进乡镇企业;1994年有水产品加工车间面积400平方米,冷冻库容量100吨,日急冻能力达10吨,主要产品有去头对虾、海鳗片、马鲛鱼片、河豚片、虾皮、泥鳅、丁香鱼等,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总产值2703万元,出口交货值2500万元,利税191万元。

1982年11月6日,CHINA中央总书记HUYAOBANG视察连江县晓澳百胜海水养殖现场,指示福建海水养殖要走在全国前头。

7.敖江瓯南大桥有什么头衔

尽管这座造型丑陋的升降桥既不是架在瓯江上,也不是架在楠溪江上,连通的两岸的地名中既没有叫“瓯”的,也没有含“南”的,但它偏偏有着这么个莫名其妙的名字——瓯南大桥。

我站着拍照的这个地方叫龙港镇,归属浙江省苍南县,多年前它有个骄傲的前缀——中国第一农民城;而隔江相对的则是归属平阳县的鳌江镇——这个名字就来自于中间这条江的名字。20多年前,当苍南县还未从老平阳县中分出来的时候,两地同属平阳县,只不过前者当时不过是几个滩涂上的小渔村,而在江北的后者却已经是有着将近百年历史的老市镇了。

我出生在江南一个叫李家洋的村庄里,我那些在江北的亲戚们总是没有恶意,但却语气却和其他鳌江人一样轻蔑地称我们为“江南鬼”。当时江南是鳌江的郊区,不但是乡下,还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乡下,不但没有百货公司,没有粮站,村子里连砖盖的楼房都没几间,多的只有粪水四溢的茅坑。

那时,到江的北岸就意味着“进城”,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些木头渡船把我们载过才两三百米宽的江水后,骤然间就把那么繁荣的城市景象展开在我面前,那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那种震撼是多年之后我面对更加繁华百倍的城市时也无法再度体验的——鳌江是我一生唯一的一个城市。那时跟着妈妈去鳌江,不仅意味着我能吃到外婆太煮的有荷包蛋的粉干,还意味着我能和那些表兄妹们分享他们许许多多村里伙伴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玩具,谁叫他们在城里没有亲戚呢?我得检讨,打小我除了贪图享受,还喜欢城里小姑娘娇滴滴的样子,她们嗲嗲的语气和衣服上精致的小花边都让我感觉心情愉悦。

年少时的许多喜恶往往会影响我们漫长的人生,16岁那年我初恋了,那女孩就是鳌江人。但那时她不再轻蔑地叫我“江南鬼”了,不仅仅是她爱我,更是因为我的老家做为一个新兴的城镇在江南崛起了。

在经济学家秦晖看来,龙港镇是中国惟一一座具备社会发展史本来意义上的City,新城镇由前“乡下人”的民间行为创生,既摆脱了共同体的束缚、又失去了共同体的庇护、具有独立人格并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们建立的“市民社会”。1984年,中央1号文件开始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使得城乡户籍制度,这堵筑在中国的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高墙,终于稍稍开了个小口,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民为了一圆做城里人的梦,开始蜂拥携款进城。

有资料显示到1984年12月31日,共有三省七县5000多户申请到龙港建房落户,共计收到地价款近一千万元。位于对岸的鳌江人起初对江南的这股移民潮颇不以为然,但是随着新苍南县的“十大公司”落户龙港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悄悄地过来了,只是这时他们不仅要跨越这条几百米宽的水域,同时也要面对不同县治的行政鸿沟。

鳌江原名始阳江,旋改横阳江,均以县名称江名。梁乾化四年(914),横阳更名为平阳,但江名未改。

《明史·地理志》:“平阳县西南有前仓江,亦曰横阳江,东南经江口注于海。”《明史》编于康雍间,可见宋时间,曾因钱仓(又曰前仓)是北宋以来温州的八大名镇之一,改称钱仓江。

乾隆间,又复称横阳江。乾隆二十五年编的《县志》:“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志始阳江,又曰钱仓江”。

而鳌江之称,首见于史书当是《清史稿》:“鳌江古曰始阳江,两港会于萧江渡,西合罗源山下为横源江,经钱仓镇为钱仓江。”《清史稿》编于民国初期,而与其同时编篡的民国《县志·地舆·叙水》仍称为横阳江。

可见民国初年,两称同时并存。横阳江改称鳌江的原因,据《平阳地名志》载:“后因涨潮时,江口波涛汹涌,如有巨鳌负山,故易名鳌江。”

鳌江镇的由来当然是因江得名,据民国《县志》:“鳌江,地因渔人聚集成市,名舻艚头,译名古鳌头,旋易今名。”关于鳌江成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乡贤刘绍宽的《厚庄日记》:庚寅(1890)三月十五日载:“古鳌头泊售外来,自二月至今,计刮洋三万余圆。”

又如《县志·食货》:光绪十九年(1893)温处捐总局移县,严禁闽盐船驰入古鳌头行销。此时,鳌江已与古鳌头并用,不但有市集,而且设有收税机构、学校、巡警分局。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平阳文史资料》第四辑里记录了几个老人的回忆:“七八十年前,鳌江是个农村商业小镇,镇内楼房很少,砖木平屋也不多,大部分是毛竹为架、稻草遮顶的茅草屋。秋天干燥,易着火成灾。

宣统三年秋,柳下的‘三退屋’张家起火,经一粟亭(俗称三官亭)、塘土固头,烧完整条横街,直至北大街永记码头。烧掉民房约四五百家。”

由此可见,当时的鳌江虽然码头,街道均已形成,但房子仍以茅草棚屋为主,属新兴港口小集镇。上世纪20年代,鳌江镇只有两三千人,1930年,增至七千人,抗战前夕已超过一万。

中国银行和浙江地方银行,先后在鳌江开设分行。电话局、电报局也先后成立。

抗战前,已成为浙南一个繁荣市镇,一度被人称为“小上海”,想想也不奇怪,这方圆几十里地,那里还有比鳌江更热闹更洋气的市镇呀?小舅常开玩笑说外婆是“骄傲的鳌江人”,在她身上,确实能读到一些老城里人的气派——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和对乡村俗事的不以为然。但是自1984年以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