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发生了什么 絕密飛行——51區
絕密飛行——51區
文/張雨晨
導言:
51區,這是一個科幻迷們無比熟悉的代號。在各種傳說中,它往往與不明飛行物甚至神祕的外星來客有著牽扯不清的瓜葛。而在現實之中,51區上空確實不乏字面意義的“不明飛行物”,因為這裡是美國一處重要的祕密試飛基地,各種造型稀奇古怪的絕密機體都會在這裡完成飛行測試。
有關51區的諸多祕密,至今依然不可能完全解開,但即便只通過已經解密的檔案材料,也足以讓我們一窺這些隱藏於黑色帷幔之後的神祕造物。
一、黑色科技
1945年,將整個歐洲拉進熊熊戰火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毀滅了。
在二戰最後的時刻,瘋狂與絕望裹挾著納粹德國的航空工業。一時間,各種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奇葩專案紛紛草草上馬。這其中雖然不乏Ba-349火箭動力截擊機以及“翼推進獵手(Trieb Flügel Jäger)”這樣現在看來徹底跑偏的設計,但也有很多極具前瞻性的大膽創新。甚至就連那些看起來有點兒“放飛自我”的古怪飛機,也成了日後航空工業的重要基石。
隨著納粹德國在盟軍絕對優勢的猛烈打擊下徹底崩潰,大量的航空工程師、資料甚至近乎完工的整機,都被美、蘇兩個巨頭瓜分。美軍的F-86和蘇聯的米格-15噴氣戰鬥機都源於從德國繳獲的資料,並迅速在朝鮮戰爭中進行了針鋒相對的空中決鬥。而曾主導德國V-1、V-2導彈設計製造的馮·布勞恩,則在戰後加入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設計了包括“土星五號”在內的多種火箭,讓人類的腳步踏上了月球的表面。
隨著冷戰的鐵幕籠罩世界,在核戰末日的陰雲之下,各種先進戰機的研發計劃紛紛遁入暗影,成了“黑色計劃”。無數的美金、盧布和技術天才被扔進了這些深不見底的黑色熔爐,在公眾視野之外的黑暗淵藪中打造著將技術指標推到極致的機械怪獸。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這些“黑色專案”的對手就只有自己,可謂真正的“獨孤求敗”。
二、暗影鐵鷹
隨著二戰後瓜分納粹德國技術遺產的狂歡盛宴逐漸落幕,冷戰的陰雲從勝利之光的陰影中浮現。美、蘇兩個超級霸權,紛紛將手中的核彈頭指向了對手。
為了更好地做到“知己知彼”,素來扮演美國“鷹眼”的中央情報局(CIA)與洛克希德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凱利”·約翰遜合作,啟動了名為“感光板”(Aquatone)的高空偵察機專案。為了實現絕對的保密,CIA放棄了美軍歷史悠久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轉而在內華達州荒漠深處內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實驗場。這個從未公佈過真實名稱的祕密基地,因為臨近格魯姆湖的湖床,所以直接沿用了它的地理編號——51區。
而那個讓51區建立起來的祕密專案,就是名動一時的U-2高空偵察機。
不過,隨著戰鬥機、雷達和地對空導彈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緩慢的U-2偵察機已經無法保證在侵入對手領空後全身而退。它那足有25000多米的升限,也沒能阻止解放軍戰士們創下先後擊落5架U-2的光輝戰績。
而在U-2“不敗金身”還沒被打破的1959年,未雨綢繆的中央情報局在激烈的競標與權衡之後,委託給最終勝出的“凱利”·約翰遜又一單大買賣,用來替換現役的U-2偵察機。為了掩人耳目,這個極度保密的大型黑色專案使用了“牛車”(Oxcart)作為代號,頗有幾分英國佬當年那個“水櫃”(Tank)的風範。但隱藏在這個“老牛拉破車”代號背後的,卻是一種集高空、高速甚至隱身效能於一身的戰略偵察機,其中的不少技術指標,即便放在今天也非常驚人。這隻潛伏在內華達沙漠深處的神祕怪物,就是機體編號A-12的偵察機,它更為而我們所熟悉的改進版本,就是航空史上的輝煌傳奇:SR-71——“黑鳥”。
在A-12的研製中,“凱利”大膽採用了當時仍處於實驗階段的變迴圈發動機,通過在渦噴發動機與衝壓發動機之間切換工作模式,使戰機可以在接近三萬米的高空以三倍音速狂飆,比出膛的子彈還快。直到今天,A-12及其衍生機型依然保持著多項載人噴氣機的飛行記錄。為了追求極致的效能,A-12的整個機身全部以昂貴的鈦合金製造。此外,為了追求更加優良的空氣動力學與隱身效能,這隻體態修長的怪鳥還採用了翼身融合設計,機體線條渾然一體,蒙皮上更有為強化U-2生存能力而發展出來的早期隱形塗料。
很快,一個由10架A-12組成的CIA偵察部隊正式成立。隨著一連串成功的間諜飛行任務,軍方也開始對這種效能驚人的戰略偵察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沒過多久,增加了偵察員座艙的雙座改進版樣機就交付給美國空軍,並在稍後正式定型為SR-71“黑鳥”。這些怪鳥的漆黑身影,在隨後的三十多年裡出現在全球幾乎所有熱點戰區的上空,卻從未被擊落。
而後續生產的其他A-12,則在“臭鼬工廠”內進行了新一輪升級,加裝了多普勒火控雷達和空對空導彈,成了足以堵死任何超音速轟炸機去路的超級截擊機。雖然這個專案最終未能被軍方採用,但已經更名為YF-12的原型機卻被NASA接收,作為試驗機參與了一系列高空高速實驗,將驚人的飛行效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當初交付中情局的第一批A-12,也被加裝了隱身效能更加優異的D-21無人子機,用以執行更加危險的深入偵察任務。不過隨後的試飛證明,在三馬赫的疾速下進行空中雙機分離,可能是個遠比飛越蘇聯領空更加玩命的高風險操作,於是這個頗有創意的改造計劃,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
就這樣,隨著“黑鳥”的定型投產以及衍生專案的收尾,外加一個開銷不菲的戰鬥機專案敗給了通用動力的F-16戰鬥機,整個“臭鼬工廠”的研發團隊在70年代中期陷入了近乎停工的窘境。但很快,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帶來的全新專案就讓洛克希德公司再次全力發動。
一向以“腦洞大開”著稱的DARPA,這次給各大軍火公司提出的要求是研製一款無法被70年代現役雷達發現的軍用飛機。而在之前幾個“黑色專案”中積累了大量隱身技術的“臭鼬工廠”,立刻將這次機會視為自己大展拳腳的舞臺。其中,數學家比爾·施羅德主持編寫了模擬機體表面雷達回波的電腦程式“回聲”。在計算機的輔助設計下,一架代號為“有藍”(Have Blue)的技術驗證機以驚人地效率完成了從藍圖到藍天的全套流程,在51區開始了飛行實驗。
這架名字古怪的驗證機在設計時參考了計算機模擬的結果,造型一反常態地完全捨棄了流線型曲面,取而代之的是由平面與稜角組成的楔形機身。這樣的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正面投射來的雷達訊號,從而將自身的雷達反射面積降低到一個匪夷所思的水平。
隨著兩架驗證機多次成功試飛,整個研發專案在短短三年內就乾淨利索地完成了。之後,基於“有藍”的實戰量產機——著名的F-117“夜鷹”,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迅速定型投產。其保密程度之高,即便在51區都堪稱罕見。曾有一架F-117在訓練中墜毀,結果落點所在的整片地區全部被“相關部門”封鎖,警戒線內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嚴密篩查,飛散四處、帶有絕密隱形塗料的機體殘骸被一片不留地全部回收。
正是因為有著如此“漆黑”的保密級別,F-117雖然早在70年代就已經由前身機型“有藍”完成了技術驗證,但真正被公眾所知已經是1988年了。
而同一時間在51區,和洛克希德公司齊名的軍火巨頭諾思羅普公司也在試飛自己的隱形技術驗證機——“沉默之藍”(Tacit Blue)。它雖是一架毫無戰鬥能力、設計極為“偏科”的驗證機,但從它身上獲取的技術資料,被應用到隱形巡航導彈、B-2隱形轟炸機甚至YF-23隱形戰鬥機等多種祕密武器之中。不用說,“沉默之藍”這個專案同樣“黑不見底”,直到專案完成之後整整11年,其存在本身才被曝光。
不過,這樣的祕密研發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過於嚴苛的保密制度反而阻礙了對經費和進度的有效管理,麥道的“幽靈工廠”就曾經狠狠吃了專案管理的大虧。
作為研發了“一代天驕”F-15戰鬥機的大公司,如日中天的麥道公司在70、80年代興起的隱形熱潮中也不甘落後,啟動了一個名為“劣酒”(Sneaky Pete)的艦載隱形攻擊機計劃,並被賦予了A-12的編號。然而,這個A-12的命運卻與洛克希德的“黑鳥”判若雲泥。作為一款融合諸多尖端技術的隱形艦載機,A-12採用了極為激進的無尾翼和翼身一體化設計。這種和諾思羅普B-2隱形轟炸機相似的“飛翼”佈局最早來自納粹德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就有了不錯的隱身效能,但這個佈局對飛行控制系統也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然而,隨著專案管理的愈發混亂,這架整合了過多先進技術的“飛行三角”陷入了盲目嘗試新技術的泥潭,成本不斷超支,甚至還出現了試飛資料丟失的嚴重失誤。最終,這個命途多舛的命運棄兒在1991年被叫停;而麥道自身,也在軍用和民用航空領域全面失利後,被財大氣粗的波音公司吞併……
黑色專案的世界裡,競爭同樣險惡,最大的敵人甚至可能就是盲目的自己。
三、鐵幕之後
在美國瘋狂地向一個又一個“黑坑”撒錢的同時,有著龐大重工業基礎的紅色蘇聯,同樣不乏自己的祕密試飛基地。而蘇聯廣袤的領土,也為祕密試飛基地預留了足夠的備選地點。其中最大的基地,就是以蘇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命名的飛行測試中心。
在冷戰最激烈的時期,蘇聯的幾乎所有軍用飛機都在這裡進行試飛,其中不乏米格-29和蘇-27這樣廣泛裝備世界各地空軍的主力戰鬥機。而為了針對這些潛在的對手,美國空軍在51區成立了一支極為特殊的情報部隊,專門負責測試通過各種手段收集至此的蘇制戰機,從而深入挖掘其效能與技術,為美國空軍尋找這些對手的致命弱點。
另外,為了應對美國咄咄逼人的航母戰鬥群,“老毛子”們搞出了可能是航空界有記錄以來最沉重的巨型飛行器作為“航母殺手”。這些比起波音-747或者安-225都一點兒也不小的大傢伙,嚴格說來並非一般意義的飛機,而是利用“地面效應”掠海飛行的地效飛行器。所謂地面效應,就是指飛機在極其貼近地面飛行時升力陡然增大的現象。正因額外的強大升力,這些地效飛行器都有著相對於普通飛機來說極為龐大沉重的機身以及相對而言短小的機翼。與其說它們是飛機,不如說是一種掠海飛行的戰艦。
當西方的間諜衛星第一次在裡海的蘇聯海軍基地拍攝到這種巨型機械時,所有人無不驚訝於它詭異而霸氣的造型,並給它起了個非常直接的綽號——“裡海怪物”。
為了能夠高速突擊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裡海怪物”在機頭部分足足裝有8臺噴氣發動機,並且在背上支起了6枚大型反艦導彈,將飛機的速度與戰艦的火力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按照設計構想,當這樣的一臺金屬巨獸全力發威時,將會憑藉遠超水面戰艦的高速以及近乎貼地飛行的隱蔽性,快速衝入航母的防禦圈,之後用六發超音速反艦導彈齊射,為敵人送去“天降大餐”。
隨著蘇聯在冷戰中後期技術上的逐漸落後,蘇聯的祕密戰機專案也逐漸陷入了發展瓶頸。而蘇聯的解體與經濟的下行,更是雪上加霜。曾經戒備森嚴的茹科夫斯基,也不得不轉型為軍民混用的機場,甚至還設立了海關和空港。盤踞此處的老牌設計局,甚至不得不成立自己的貨運飛行公司,好給自己手中嗷嗷待哺的陳年專案賺一點兒“奶粉錢”。
但誰又能說清,在這無數的機庫中,是不是還隱藏著一些曾經屬於紅色帝國的祕密戰鷹呢?
四、空中精靈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與發展再次成了世界的主題。在全新的國際環境下,黑色計劃耗資巨大、管理混亂、難以量化評估的缺點被空前放大。雖然直到現在,美國軍方依然堅持保有很多密級極高的先進軍用飛機專案,但對於各個曾在冷戰中藉助黑色計劃大發橫財的軍火巨頭來說,確實是到了改變自己作風的時候了。
比如曾經是黑色專案領域龍頭老大的洛克希德公司,就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F-22戰鬥機和F-35戰鬥機這些相對更公開一些的“拳頭產品”上,同時積極拓展航空領域的其他業務。
而作為洛克希德“臭鼬工廠”的老對手,在麥道被波音吞併之後,原屬麥道的“幽靈工廠”也並未被解散。相反,隨著冷戰的結束,“幽靈工廠”開始逐漸適應新的國際秩序和研發環境。“幽靈工廠”的新作品中,X-36無人驗證機是一個與NASA以及空軍合作的專案,用於探索現代戰鬥機在解除了尾翼、戰鬥載荷的束縛並加裝全新的智慧飛行控制軟體後,機動性將會提升到一個怎樣的驚人境界。而為其開發的智慧飛行控制系統也成了後續無人戰鬥機的軟體基礎。

此外,因為“幽靈工廠”曾參與NASA的多個載人航天計劃,因此在高超音速飛行方面積累了很多技術經驗。追求極致高速的X-43無人機就曾在三萬多米的高空爆發性地飆出了9.8馬赫的駭人高速,一舉重新整理了噴氣機的速度紀錄!而它開拓的高超音速飛行技術,將為高超音速導彈甚至亞軌道飛行器的研製提供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看,黑色計劃的陰雲也並未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真正散去。諾思羅普與麥道聯合研製的YF-23在惜敗於洛克希德主導研發的F-22之後,後續去向卻完全成謎。不少人分析認為,F-23專案在落選新一代主力戰鬥機後並未被徹底取消,而是重新轉入暗影之中,發展成為美國空軍新一代的高效能隱身偵察機。結合“黑鳥”退役後美國空軍遲遲不公開替代機型的現實,這個推論絕非天方夜譚。
而蘇聯解體後繼承了絕大部分衣缽的俄羅斯,雖然表面上看似放鬆了對高效能軍用機專案的保密程度,但就在F-22正式首飛後不到一個月,早已半公開的茹科夫斯基機場突然出現了一架前所未見的前掠翼戰機:S-37“金雕”(後正式獲得蘇-47編號),它那近乎囂張的氣動佈局以及驚人的機動性,令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湛澈的天空中,翱翔著的可能是從深淵中飛出的黑鷹。黑色計劃作為高效能軍用驗證機專案的保護傘,其存在本身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那些有著漆黑鐵翼的“不明飛行物”,雖然都是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但同時也是人類科技發展的結晶。對於那些沉醉於天空夢想的航空工程師來說,他們奮鬥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打造殺人武器,而是為了讓自己鍾愛的精美機械在碧落之上自由起舞。他們之所以全力攀登技術高峰,只是因為一個理由——“山就在那裡”。
本文來自: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