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氏农 农氏历代

火烧 2022-06-30 23:25:41 1042
农氏历代 农姓,中国姓氏之一。来源出处有三:一是出自神农氏;二是出自以官名为氏;三是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源流一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

农氏历代  

农姓,中国姓氏之一。

来源出处有三:一是出自神农氏;二是出自以官名为氏;三是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姜王氏……史籍《易·系辞》中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传说,炎帝神农在位足有一百二十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三百八十余年。

神农氏有个儿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氏。

另外,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神农氏的后人为农正之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

后人就以官称为姓氏,亦称农氏。

源流二

源于官职,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上古时期,少昊设立负责农政的官员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

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时期,“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

到了西周时期,“春扈氏农正”简称为“农正”,类如当今的农业部部长。

农正下属有农师,为上士大夫,具体负责农田耕作之管理;有农史,负责记载农事、物候、气象、收成、仓储等;有农役,专职负责农事过程中的相关具体事务。

在农正、农师、农史、农役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农氏、春氏、扈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农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父,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各项农事、国土管理、堪定诸侯境界等政事,全称为“地官大司徒”,农父是其白号,历届农正、司农、田官、农官、农士等皆隶属于大司徒任命管辖。

在地官大司徒(农父)以及司农、田官、农官、农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职,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都尉,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开拓边疆地区的农业,掌管屯田植谷之农政,以及相关的屯垦军民之人事政务,隶属于大司农管辖。

在东汉时期,农都尉改称为“典农都尉”。

到了三国时期以后,该官称被废黜。

在农都尉、典农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职,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仓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仓长,全称为农仓长令(有学者考证为农仓长使),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农仓藏谷,囤积粮食,为与匈奴、西羌、南夷等的系列战事服务,后逐渐成为固定官位。

农仓长是国家粮仓的最高行政长官,隶属于水衡都尉府,属下有农仓丞、农仓中士、农仓下士、农仓徒士、以及农仓役者若干。

在农仓长、农仓丞、农仓中士、农仓下士、农仓徒士、农仓役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羌族,出自东汉时期羌族苏农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秦、汉时期,羌族人中本有苏农氏部落,后族人大多改汉字单姓为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壮族,出自宋朝时期壮族先民侬洞侬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农氏,源出北宋时期广西侬洞壮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的侬部。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农氏,出自古老的蒙古族贞部落,在明朝时期有转迁驻扎、定居于他力压音道伦格日之地者。

蒙古贞部落,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群体,史书称蒙郭勒津,就是后世所称的土默特部。

早在明崇祯中期,蒙古贞部落即归附于后金政权,在1637年,皇太极在其聚集地设置了土默特左翼旗,以旗制行政机构掌管蒙民事务。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贞部落族人创造和发展了蒙古贞地名风俗文化。

在今辽宁省阜新市蒙古贞部落世居地,多有以蒙古语命名之地。

蒙古语“他力压音道伦格日”,汉义就是“农家七间房”,以其时该地有七家农户而命名,称为地名,即今辽宁省阜新市伊吗图乡七家子。

后在斯地定居的蒙古族贞部族军民中,有人以地名改取为汉姓者,即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索佳氏,满语为S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尔坤(今蒙古国鄂尔坤河流域)、吴尔湖(今黑龙江鹤岗南部)、俄漠和(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大凌河(今辽宁锦县)、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索氏、曹氏、农氏等。

该支满族农氏始祖为索佳·农起,满洲正红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索佳·农起出任山西巡抚,他悉心整顿吏治,任劳勤苦,最后竟病逝于任所,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农吉勒氏,满语为Nonggile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农氏、吉氏等。

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

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

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

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

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

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

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

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

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

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

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

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

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

皇祐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

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

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

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

围广州城57日不下。

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

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

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

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

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

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钦州:唐朝睿宗时设古称安州,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的历史,当时治所在钦江(今广东钦县)。

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顶端,辖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古属百越,秦朝时期为象郡,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改属安州,隋朝时期初置安京县,后改为钦州,主要是为了管理钦江流域而建,一直沿革至今。

钦江发源于广西灵山县平山镇白牛岭,由东北向西南横穿灵山境内,至钦州市尖山镇入茅尾海,全长一百七十九公里,流域面积两千四百五十七平方公里。

钦江流经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的十九个镇。

如今,习惯上将灵山县陆屋镇以上河段称为鸣呵江,陆屋以下河段称为钦江。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钦州堂:以望立堂。

稼穑堂:相传农氏是远古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将人类推进至农耕社会,该堂号由此而来。

广西百色农氏字辈:“振仕加全绍世”。

广西崇左农氏字辈:“德应士振国耕业承乡绍世永伟大胜利文武双全”。

广西马山农氏字辈:“天国维成家孝”。

广西天等农氏字辈:“挺良会远承”。

广西南宁农氏字辈:“威武庆郎知,永德赋广惠,福万希国廷,应天建世恩,际成良会远,承蕃定炽昌,功勋传燕翼,诗礼继绵长”。

广西雁门农氏宗族谱不分卷,(现代)农荣标主编,1998年计算机排印本。

注:此为广西横县、贵港市、灵山县、浦北市、宾阳县、玉林市、马山县、都安县、南宁市郊、灉宁县、钦州市等十八县市农氏之统谱,其远祖无确凿史料可考,因此在该谱中奉元朝农宰询为一世始祖,先祖分别为农挺训、农开明、农开猷。

历史名人

农益

农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猷

农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

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劲荪

农劲荪,名竹,字劲荪,安徽宣城人,原籍河北。

民国初年天津爱国实业家、富商,霍元甲好友。

农配天

农配天,男,壮族,省优秀教师,株洲市铁路第二中学中教一级教师。

195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分配到株洲铁路机械学校任教。

1978年调株洲铁路第二中学,主要从事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工作。

自制和修理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为学校节约万余元的费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在以电教促教学,电教成为德育工作手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大桂

农大桂,1963年12月生,云南文山人,壮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黄石市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副主任。

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1月当选为黄石市人大代表。

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其中8个课题和设计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并多次被该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

农文义

农文义,男,1926年10月生,广西平果县人,壮族。

原任中共平果县纪检会专职委员。

中共党员。

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区长和文教、教育局长,县委临委秘书、县纪检会专职委员等职。

在职38年间,其中搞农村工作5年,文教工作12年,办案工作21年。

全国除福建、新疆、西藏、青海未到外,其余省、市、区均多次来往办案。

有四次办案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里程最多。

如1971年2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210天,往返乘坐车船28066公里(徒步和租自行车不计在内),到19个省、市、区的71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办案(按60年代地图)。

还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革命根据地和高平省等地。

晚年好学诗文,且何诗联刊物投搞。

农加升

农加升,助理研究员。

1932年6月出生,广西天等人。

壮族。

中共党员。

曾任广西民族报社编辑部主任。

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会员,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广西壮学学会会员。

50年代,党给壮族及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新文字,他一辈子干着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广西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开发事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至多。

1986年,他在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学校组工作时,与他人合编了一整套(小学双语文教材)1~6册,共32本(也称“三位一体”教材,是按汉语拼音、汉字、壮文三大对照编排的)。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壮文进学校和建立双语文教学体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撰写了《试谈壮文进小学与建立双语文教学体系》、《壮族地区的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壮语文为主》、《壮文拼音与〈壮文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3篇论文。

分别在《广西民族工作通讯》杂志、《广西民族报》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一书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者的赞赏和当时社会舆论的共鸣。

第二篇论文还于199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奖。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文师资人才,1989年发起集资办学,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广西兴桂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该校5年已培养出掌握汉壮双语文教学的师资159人。

业绩曾入编《中国优秀人才事略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

农冠品

农冠品,男,1936年8月出生,广西大新人。

氏农 农氏历代

壮族诗人,民间文艺家。

笔名夕明。

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广西文艺界工作。

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主任;广西文联第四届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广西文联第五届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

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编委副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委。

广西政协第七届委员、法制委委员。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泉韵集》、《甜甜的乡情》、《布洛陀经诗译注》、《剪不断的情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等作品、译著,曾获广西人民政府振兴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以及全国多项奖。

出版《爱,这样开始》、《岛国情》、《晚开的情花》、《醒来的大山》、《相思在梦乡》、《记在绿叶上的情》等诗集。

还出版《民族文化论集》、散文集《风雨兰》、《热土草》及《鹦哥王》等文学专集

农秀琛

农秀琛,1935年生,广西龙州人。

民间文艺家。

195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龙州中学。

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校长。

1960年调往文化部门,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

1992年任县文联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地区民间文学协会副主席。

50年代起即致力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8年在《民间文学》发表处女作《勇敢的阿刀》,该文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勇敢的阿刀》、《布独和各单》两个故事单行本。

其作品在地、市、省及全国级刊物发表数十篇。

代表作有《中法战争故事》和《红八军故事》等。

一些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

曾主编龙州县《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等三大集成,被自治区评为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三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个人成就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农群华

农群华,女,1966年7月20日出生,前中国羽毛球运动员。

广西南宁人。

1997年调入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外事部任助理翻译。

现为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