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卧薪尝胆典故出自的朝代 瞒天过海的典故出自什么朝代

火烧 2022-04-27 13:42:21 1046
瞒天过海的典故出自什么朝代 "瞒天过海"的故事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永乐大典》是我国明朝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总字数约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瞒天过海为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

瞒天过海的典故出自什么朝代  

"瞒天过海"的故事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永乐大典》是我国明朝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总字数约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瞒天过海为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

卧薪尝胆典故出自的朝代 瞒天过海的典故出自什么朝代

故事 源于唐朝

话说唐朝时候,在中国的东北边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附属国,其中高丽最为强大,挟持百济去攻打新罗,新罗只好派使臣来请唐朝主持公道。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决定率领大军,征讨高丽。

贞观十八年的冬天,唐太宗率军从长安出发。

到洛阳过了年,又继续往东进发。

就这么一路走啊走,终于有一天,浩浩荡荡的大军发现陆地走到头了,一片汪洋大海挡住了去路,而遥远的高丽国,却还在海的那一头。

望着眼前的滔天白浪,唐太宗犯起了愁。

也许各位不知道,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恰恰是个地道的旱鸭子,一想到要在这看不到尽头的大海上随风漂荡,他就怕得不得了。

但要是就此班师回朝,不仅有损皇帝的一世英名,就是大唐帝国的威望,也难免一落千丈。

皇帝一犯难,手下的一帮大臣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位叫薛仁贵的下级军官看出了唐太宗的踌躇之心,想出了一条妙计。

次日,营门外来了一位老人,自称有办法可以让大军平安过海,请求面见皇帝。

唐太宗一听有这等高人,立即召见。

只见老人须髯皆白,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向皇帝行过大礼,老人徐徐向前说道:"老朽不才,算到皇上大军远征,在此遇阻,特来解围。

大军渡海的一切事宜,皆已准备妥当,请皇上借一步,随老朽去看看如何?"唐太宗听后龙颜大悦,便由文武百官陪同,跟随老人出了营门。

还没走多远,只见眼前凭空多出了一条由彩色帷幕搭成的甬道。

穿过甬道,是一个豪华的大房间,四壁挂满了锦缎彩绸,地上铺设着柔软的垫褥。

唐太宗一到,房间里就响起了悦耳的音乐。

老人请唐太宗和随从官员一一入座,然后将手一拍,只见一群侍女手捧精美的酒菜,从帷幕后面应声而出。

唐太宗见此情景,也暂时忘了渡海的烦心事,和群臣觥筹交错,开怀畅饮起来。

谈笑之间,突然听得室外风声四起,房间也开始剧烈摇摆,杯倾盘倒。

唐太宗大惊失色,赶忙起身把帷幕拉开。

这一看不要紧,只见四周烟波浩瀚,浊浪排空,自己分明已经置身于大海之中。

唐太宗十分惊愕,问道:"这……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只见那位老人一把扯掉了下巴上的假胡须,跪地禀告:"微臣薛仁贵参见皇上,请皇上息怒!微臣见皇上为能否安全渡海而忧心,所以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以免惊扰圣驾。

"原来老人正是薛仁贵所扮,他看出唐太宗不敢过海,会影响军心,于是就向大将军张士贵献计,与他一起策划了这一出"瞒天过海"的好戏,用帷幔做掩盖,在船上布置了一间特殊的帐房,将皇帝骗上船,过了海。

从那以后,人们便用"瞒天过海"这个成语来形容用很高明的方法消除对手的怀疑,将自己想做的事情悄悄地顺利进行下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