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吃饭 书生请好友吃饭,母亲悄悄地说:他们都有宰相之才,你要把握机会
书生请好友吃饭,母亲悄悄地说:他们都有宰相之才,你要把握机会

唐太宗非常会用人,胸襟也非一般皇帝能比,所以贞观年间出现不止一位名相,房玄龄、魏征不必多言,几乎无人不知道他们的大名。但此人位居唐初四大名相之列,才能跟魏征伯仲之间,还曾担任皇子李泰的老师,名气却相当小,他就是王珪。
王珪平时不爱讲话,整天独自在房间看书,身边朋友寥寥无几,大多数亲戚均不看好他,觉得王珪此生肯定不会有出息,只有叔叔王頍认为他与众不同。在叔叔的帮助下,王珪二十三岁那年,被朝廷授予太常治礼郎,简单来说,就是皇宫图书馆工作人员。
不慕荣利的王珪,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并未表现出过人天赋,上司对他的评价也一般,十余年都没得到升迁机会。原本王珪没有太大志向,对当时职位比较满意,不在乎升职加薪,却由于王頍跟汉王举兵谋反,身为侄子的王珪受到牵连,赶紧带着家人逃离京城,一口气跑到终南山隐居。
从那以后,王珪更加低调,每次向别人介绍自己时,始终以普通书生自居,唯独跟房玄龄和杜如晦来往密切,三人志趣相投,有聊不完的话题。当时房玄龄与杜如晦都还年轻,年纪跟王珪差不多,即使知道王珪乃朝廷通缉要犯,也不怕被连累,因为隋朝已经快不行了。
反正三人都闲着没事做,经常在一起侃大山,畅谈天下大事,虽然偶尔会因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却对事不对人,更不会影响彼此之间友谊。王珪家境一般,房玄龄相对有一些,时不时出手接济王珪,这让王珪非常感动,将此份恩情铭记在心。
有一天,王珪上山打猎,收获颇丰,把房玄龄、杜如晦请到家中,亲自下厨招待二人,且买了一坛好酒,决定痛饮一番,不醉不归。酒桌之上,他们推杯置盏、畅所欲言,分析当时英雄豪杰之中,何人最有可能夺得天下。王珪的母亲在一旁收拾东西,顺便听听儿子跟朋友聊天内容。
一个时辰后,母亲找个理由把王珪叫到房间,悄悄地对他说:“从言语之间,可看出你那两个朋友都有宰相之才,前途不可限量,你要把握机会,跟他们好好相处。”王珪笑着答应母亲。唐朝建立后,房玄龄和杜如晦皆成为朝廷重臣,王珪在他们的推荐下入朝为官,一步步坐上宰相的位子,可见他母亲眼光很独到。
参考资料:《旧唐书·卷七十·列传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