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安庆黄梅戏发展历史 黄梅戏发展历史

火烧 2021-12-12 09:40:42 1042
黄梅戏发展历史 lt 曲艺 gt 黄梅戏简介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
安庆黄梅戏发展历史 黄梅戏发展历史

黄梅戏发展历史  

<曲艺>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

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

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

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

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

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

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

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

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

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

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

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

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

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

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姐》等不胜枚举。

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

其中,尤其以严凤英最为突出。

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

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呀!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成了流行歌曲,万人传唱,严凤英功不可没。

严凤英1930年出生在安庆一个贫苦的人家,13岁时开始向严云高老师学唱黄梅戏。

由于严凤英嗓音清脆甜美,扮相秀丽端庄,有很强的艺术领悟能力,因此她的演出受到观众欢迎。

她在《小辞店》中的表演,尤其享誉一方。

分别一场戏中,严凤英用曲折哀婉的三百二十句唱腔表现了人物撕心裂肺的悲痛情绪,演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这一时期,严凤英演的《送香茶》、《劝姑讨嫁》、《西楼会》、《打猪草》、《私情记》等,都成了深受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

建国后,严凤英的艺术生涯面临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她主演的《江汉渔歌》、《木兰从军》、《两朵大红花》、《柳金妹翻身》等新戏,在黄梅戏的表演水平、艺术规范、题材领域有了很大提高和拓展。

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

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不知有多少人为戏中的情节所吸引,不知有多少人为严凤英、王少舫的卓越表演而倾倒……。

《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国掀起了"黄梅戏热"。

《天仙配》之后,《女驸马》、《牛郎织女》也拍成影片。

影片在国内外放映,为黄梅戏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严凤英等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家受到了肆意侮辱和人身摧残。

值得庆幸的是,十年浩劫之后,黄梅戏非但没有衰落、消亡,反而以更强劲的态势在国内外流传开来。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黄梅戏从人才、剧目、表演风格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黄梅戏人才不断涌现。

老一辈艺术家王少舫等依然活跃在舞台,而马兰、吴琼、韩再芬、陈小芳、江丽娜、马自俊、黄新德、吴亚玲、蒋建国、周莉、陈兆舜、杨俊、张辉、刘红等一大批新人迅速成了舞台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黄梅戏在整理传统剧本的同时,上演了一大批立意新颖、主题鲜明的新编剧目,如《红楼梦》、《於老四与张二女》、《柯老二入党》、《未了情》、《双下山》、《劈棺惊梦》、《珠门玉碎》、《龙女》、《罗帕记》、《西施》、《朱熹与丽娘》、《风雨丽人行》、《啼笑因缘》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红楼梦》、《秋千架》和《徽州女人》等。

《红楼梦》是1991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新戏。

这个《红楼梦》不同于以往的演出本,它没有沿袭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恋情婚姻纠葛的窠臼,而是以宝玉的个人境遇为主线,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倡扬个性解放的必然。

马兰是旦角演员,这次却一改女儿姿态,扮演贾宝玉。

反串小生的表演,使马兰的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峰。

戏的导演马科认为:“我觉得从来没有一个《红楼梦》比这个本子的品位更高。”“在临近彩排时,我为宝玉哭灵这一场连夜写了四十多句唱词”,作曲者马上谱曲……《红楼梦》的演出,使黄梅戏更上一层楼,也确立了马兰在业内举足轻重的地位。

90年代后期,黄梅戏又推出新戏《秋千架》(马兰主演)和《徽州女人》(韩再芬主演)。

《秋千架》是著名学者余秋雨为她的妻子、黄梅戏艺术家马兰度身定做的一出戏。

这是借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而伸发出来的一个传奇故事,说的是才女楚云,女扮男装,参加科考,屡试屡中,考中了状元。

皇帝决定把女儿嫁给楚云,楚云正无可奈何的时候,另一位才子千寻闯宫相救。

千寻、楚云以欺君之罪被处死刑。

面对死亡,千寻、楚云举行订婚仪式。

这感动了本来生气的公主,三个年青人互通心曲,紧紧拥抱,事情以喜剧告终。

在这个故事里,科举考试成为儿戏,它只是故事的扶手,故事的指向,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秋千架。

《秋千架》一出现,业内外人士给予了热烈的关注。

叫好和批评声并存。

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徽州女人》,是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受了画家应天齐所作《西递村系列》版画的启发,由应天齐、韩再芬策划、创意,由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韩再芬、黄新德主演的。

故事通过一个女人“嫁”、“盼”、“吟”、“归”的四个过程,表现了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女人的生活悲剧。

版画似的舞台美术、创新的导演手法,韩再芬惟妙惟肖的卓越表演,使《徽州女人》一反传统黄梅戏小、巧、轻、喜等风格,代之以深邃、凝重,催人泪下,启人思辨,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同许多戏曲剧种一样,在新世纪中,黄梅戏的生存、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像剧团改制、剧目的继承与创新、青年尖子人才的培养、戏曲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成名人才的流失与保护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创造美好的明天,黄梅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黄梅县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山区(出自陆洪非之言)。

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参考资料:://ydmy.ytu.edu//sfxs/20090419/110. 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