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徐阶 徐阶是徐延昭吗如果不是各自是明朝的那个皇帝的大臣
徐阶是徐延昭吗如果不是各自是明朝的那个皇帝的大臣
徐阶并不是徐延昭,历史上并没有徐延昭这个人。
在嘉靖帝在位时为官,官至内阁首辅。
徐延昭是京剧《二进宫》里的角色。
《二进宫》剧情简介:
故事讲述了明穆宗(隆庆帝)死后,太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年幼(时年10岁),李艳妃(历史上称为李贵妃,朱翊钧即皇帝后晋升为李太后)垂帘听政。
其父李良(原型为武清伯李伟),蒙蔽李妃,企图篡位。
定国王徐延昭(原型为明朝首辅徐阶)、兵部侍郎杨波(原型为兵部尚书王崇古),于龙凤阁严词谏阻,李妃执迷不听,君臣争辩甚剧,不欢而散。
李良封锁了昭阳宫,使内外隔绝,篡位之迹已明。

徐、杨二人于探皇陵后,二次进宫进谏。
此时李妃已悔悟,遂以国事相托。
后杨波发动人马,卒斩李良。
《二进宫》描述的是探皇陵后,徐延昭(又做:徐彦召)、杨波(又称:杨侍郎)复入后宫,竭诚奏导。
李后深知徐、杨忠诚可托,威望骨鲠,足以慑服国丈。
遂将幼主托付徐、杨,以固明室社稷。
扩展资料:
徐阶为政举措:
条幅明志
徐阶主政以后,在内阁办公室墙壁上写了一个条幅: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
用直白的语言宣称:我要拨乱反正,把威权和福祉归还皇帝,把政务归还政府各部门,把官员的任免与奖惩归还公众舆论。
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他的施政纲领,目的在于改变严氏父子专擅朝政的局面。
意图是很明显的,他要向朝廷上下表明,不想成为严嵩第二,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
众人合议
徐阶成为内阁首辅以后,就和严嵩反其道而行之,邀请内阁次辅袁炜一起办公,共同为皇帝票拟谕旨。
皇帝知道了,认为不妥,认为只要首辅一人票拟即可。
徐阶向皇帝解释,事情出于众人合议比较公正,而公正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独断专行就是自私,而自私会导致百弊丛生。
皇帝听了表示同意。
当时言官竭力抨击勾结严氏父子的大臣,皇帝对此很反感。
徐阶委婉曲折地做出解释,缓解了他的怒气,保护了那些言官。
选用贤官
徐阶引用门生张居正为裕王(后来的隆庆皇帝)讲学,使日后的权力交接显得更为顺利。
他推心置腹地敦请严讷出任吏部尚书,整顿颓败已极的吏治。
《明史·严讷传》谈到严讷出掌吏部,为了扭转严嵩造成的“吏道污杂”局面,与同僚约法三章:一、谈公事到吏部衙门,不得到他的私宅。
二、慎重选择吏部的中层官员——郎中、主事,杜绝开后门、通路子,用当时的话表述,就是“务抑奔竞”。
三、选拔人才不要拘泥于资格,即使是州县小吏,只要政绩优异,应该破格提升。
在他的努力下,改变了先前“吏道污杂”的状况,出现了“铨政一新”的面貌。
这与徐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严讷深有感触的说:“吏部尚书与内阁首辅必须同心同德,事情才办得好,我掌管吏部两年,适逢徐阶主持内阁,大力支持,办事才得心应手。”
伪造遗诏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皇帝朱厚熜逝世,由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遗诏,并不是朱厚熜临死前口授的,而是用“遗诏”名义发布的徐阶和张居正的政见。
为了拨乱反正,“遗诏”强调了已故皇帝对痴迷道教的错误有所反省,为那些因批评皇帝而遭到惩处的官员恢复名誉和官职,惩处主持玄修的道士,停止一切斋醮活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穆宗皇帝即位,他的登极诏书也是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基调和先帝遗诏完全一致,主旨是强调起用因反对玄修而遭惩处的官员,处罚道士,停止斋醮,破格提拔贤才,裁减冗员。
嘉靖、隆庆之际的政治交接,徐阶处理得巧妙、妥帖,先是以“遗诏”的形式表示先帝的悔悟,继而以“即位诏书”的形式表示尊重先帝的遗愿,避免了“改祖宗之法”的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