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隋文帝皇后 解讀隋文帝:西方人認為他是千古聖君,中國人卻對他印象一般

火烧 2021-10-26 22:46:07 1048
解讀隋文帝:西方人認為他是千古聖君,中國人卻對他印象一般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邁克爾.哈特曾經出過著名的一本書名叫《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在他的書中上榜的中國帝王只有兩位: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而

解讀隋文帝:西方人認為他是千古聖君,中國人卻對他印象一般  

隋文帝皇后 解讀隋文帝:西方人認為他是千古聖君,中國人卻對他印象一般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邁克爾.哈特曾經出過著名的一本書名叫《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在他的書中上榜的中國帝王只有兩位: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而另一位卻是國人評價一般的隋文帝楊堅。
由此可見隋文帝在西方人的心中絕對是排得上號的偉大皇帝,他的功績可與秦始皇相提並論了。但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千古帝王一般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皇帝等。不僅很少有人把隋文帝列為千古一帝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甚至對這位皇帝感到很是陌生。為什麼中西方對這位皇帝的印象會如此懸殊呢?中西方哪一方的印象是對的呢?要想做出一個合理的評價我們就有必要對隋文帝進行一個全面的剖析。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隋文帝是一個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而且對日後整個中國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深層次統一全國:隋文帝代替北周建立大隋後就發兵南下滅掉江南陳朝統一了全國。可能會有朋友質疑,中國歷史上有多次統一王朝,這又有什麼可讚頌的呢?但是隋朝的統一具有不一般的意義且更具有深度,隋朝的統一徹底結束了西晉滅亡後中華大地近三百年的兵禍紛爭,其意義不可為不大。為什麼說更有深度呢?因為隋文帝時期真正的做到天下一家人:不分漢夷,地不分南北。就以隋文帝楊堅這個第一家庭舉例,楊堅的皇后叫獨孤伽羅,獨孤伽羅何許人也?她是鮮卑化的匈奴族人。二皇子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楊廣出生於關隴地區卻講一口流利的江南吳儂軟語自己的妻子蕭氏是江南梁朝時的公主可以說也是亡國的貴族後裔,這種家庭成分在之前大統一時的秦漢王朝幾乎是難以想像的。另外我們都知道唐太宗因為漢夷同視之而被尊稱為「天可汗」,但是其實最早有同類名號的是隋文帝,他因為對夷狄一視同仁被尊為「聖人可汗」,確定了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東亞新秩序,其威名絲毫不弱於之後的唐太宗。
國家各制度的確立:第一在政治方面,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加強皇權,提高行政效率。第二文化方面,建立開創科舉制的雛形,科舉制的建立一舉打破了隋代以前門閥士族統治整個國家的專制局面,極大的提高了底層人民參政、議政、管理國家的機會。第三軍事方面,上改革府兵制,府兵制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但是之前的府兵制不用生產,不歸地方政府管轄且很容易造成統將權力過大危害國家,隋文帝下令府兵戰時為兵,和時為農,戶籍落地生產的土地統一歸當地政府分配。簡單來說就是從之前的兵農分離、兵將合一改為了兵農合一、兵將分離,這個方法也被後世效仿。第四法律方面,制定《開皇律》,《隋書》中就有對《開皇律》的點評稱其:自是刑網簡要,疏而不失,《開皇律》廢除了之前一系列酷刑並對刑罰制定了具體標準,後世各朝的刑罰制定都是在《開皇律》的基礎上而制定對後世法律的制定影響巨大。
一手創立開皇盛世:《隋書.高祖紀》記載:(高祖)乘輿四齣,路逢上表者,則駐馬親自臨問。或潛遣行人采聽風俗,吏治得失,人間疾苦,無不留意。嘗遇關中飢,遣左右視百姓所食。有得豆屑雜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將一綦。及東拜太山,關中戶口就食洛陽者,道路相屬。上勱斥候,不得輒有驅逼。男女參側於仗衛之間。逢扶老攜幼者,輒引馬避之,慰勉而去。至艱險之處,見負擔者,遽令左右扶助之。其有將士戰歿,必加優賞,仍令使者就家勞問。自強不息,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帑藏充實。隋文帝如果出行在外遇到攔路上奏之人,總是停下馬車親自接待。有時還暗中調查民情風俗官員得失,有一次關中發生饑荒,文帝派人調查百姓生活官員拿著老百姓吃的豆屑、糠皮等給文帝看,文帝痛哭流涕傳遞百官並下令撤掉自己吃的肉食只吃素食一個月之久。有一次去祭拜泰山的路上遇到逃荒的難民,他下令不能驅趕百姓,如果百姓趕路要先避開,對一些東西繁重的百姓他主動要求士兵把馬讓給百姓放東西。對於陣亡士兵他予以優待,自己早晚勤勉政事從不敢懈怠。正是由於隋文帝的崇高品德使隋朝真正成為漢末以來第一個大盛世。
通過以上種種隋文帝給我們一個清明廉潔,勤於政務、愛民如子的好形象,那為啥我們對如此優秀的皇帝就是評價不高的呢?因為隋文帝也有他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幾乎也和他的優點一樣平分秋色。有一次唐太宗就和大臣們討論隋文帝是個怎樣的皇帝,大臣們普遍認為,隋煬帝經常廢寢忘食處理政事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唐太宗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見,楊堅是通過宮廷政變上台的所以對大臣信任感很低,什麼事都要親自辦理哪怕身體撐不住也不放心手下去辦理,說明這個人心胸並不寬廣且多疑、苛刻。那麼李世民說得對不對呢?基本正確。還是以開皇十四年的關中饑荒為例,當年確實關中發生了大饑荒但是隋朝官倉里卻儲存著大量糧食,就以當時來說儲糧就可以吃到四五十年以後了,但是隋文帝一面感嘆百姓生活不易一面卻不開倉放糧缺乏寬仁氣度見一斑,另有一例也可以說明文帝心胸並不寬闊,開荒初年文帝還能用原北齊舊臣李德林並能聽從李德林的建議,後來又重用了蘇威是原北周的人士和文帝同屬關隴貴族,蘇威很少提建議但是能夠辦事的人再後來隋文帝重用奸詐的楊素,楊素乃是一個陽奉陰違阿諛奉承的人由用人上我們可以看出文帝的心胸氣量是越來越小。
另一個方面是文帝管得太寬,卡得太嚴且操之過急。元宵節歷來是中國人重要的節日次日鑼鼓喧天,張燈結綵、男女皆可出門但是文帝卻覺這樣的節日造成貴賤不分、男女混亂為什麼要有這樣的節日應該立即取消。文帝即位後就在各地興辦了國學,這本來是好事體現他重視知識,重視文化。但是開皇十年他一紙詔書大舉裁撤太學,當時數千太學生裁撤後僅剩下72人,他認為自己辦學這麼多年至今卻未曾有幾個有大學問的人才,簡直是浪費物力。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要有人才必須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過程的熏陶是不可能產生人才的但是文帝卻看不到這一點。有人認為隋文帝最大的敗筆是因為選人不善,任用楊廣為接班人才會有斷送的整個大隋江山。其實與其說這是因不如說這是果,在我們的眼中隋文帝是個毀譽參半的矛盾體,因為他在初年勤於政務,愛民如子,善於納諫所以才有了強大的隋帝國才有了了不起的開皇之治,但是也因為他的猜忌,嚴酷,事事皆想按自己的標準進行評判所以隋朝雖然開創了一個太平盛世但是卻是一個沒有幸福感的王朝,百官、百姓皆是如此因為整個王朝的最終評判就是楊堅自己,更令人唏噓的他把這種沒有人情,嚴防死守,猜忌的王朝基因深深的烙印在整個帝國的血液中,也為日後隋王朝的覆滅埋下了難以磨滅的禍根。
中西方之所以對這個充滿矛盾帝王評價如此懸殊,還是因為所著眼點不同,西方重視律法,重視制度,但是我們更重視感情的交流,更重視幸福感的培養。由此對隋文帝的印象、評價也就相差懸殊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