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入关中故事 楚汉相争过程中,为何刘邦越败越勇,项羽却一败不起?
楚汉相争过程中,为何刘邦越败越勇,项羽却一败不起?
项羽是秦朝末年屈指可数的军事天才,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记载道,项羽骑兵之后,南征北战的八年时间里,大大小小打过七十多次仗,从未战败过。而项羽在乌江自刎前,也认为这是老天要让他灭亡。众所周知,刘邦的军事才能若是与项羽比起来,可以说是不值一提,每每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十分狼狈。可为何刘邦在失败之后都能卷土重来,而项羽经此一败就一蹶不振,甚至自刎乌江?
唐朝的诗人杜牧曾就此事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并写了一首名为《题乌江亭》的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很显然,杜牧认为如果项羽能忍下这一败的耻辱,回到江东养精蓄锐后,再跟刘邦较量一番,那谁输谁赢还说不定呢。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却与杜牧持不同观点。王安石也写了一首诗,名为《乌江亭》,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观点是,此时的项羽大势已去,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笔者认为,王安石的观点更有道理。楚汉相争的时势,与秦朝末年已是大不相同。秦朝末年,百姓们对于秦朝的奴役已经是忍无可忍,所以陈胜喝吴广一起义,就受到百姓们的支持,起义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而到了楚汉相争的时候,百姓们最大的愿望则是战事平息,过上太平日子。在这种背景之下,所谓的英雄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而且,当时的江东与现在大不相同,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若指望以江东一地去对抗天下,那是不可能的。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江东并非楚地,而是吴人和越人的地盘。就算是千年之后的今天,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也是泾渭分明。项羽则是楚人,项羽只有回到楚地(江淮),才有可能重新获得力量。江东对于项羽来说,只是客居避难之处罢了。
对于江东本地的势力而言,项羽就是外来势力,项羽在江东的根基并不深。虽然项羽起兵时有八千江东弟子跟随,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在江东避难的楚人。经过八年的征战,这些江东子弟早已所剩无几。
那刘邦为什么能屡败屡起呢?刘邦在地理位置上有很大的优势。与项羽相比,刘邦的后方从来不是问题,不仅十分稳定,而且能不断地补充粮草和兵力。项羽所在的西楚无险可依,容易遭受偷袭。所以到了楚汉相争的后期,楚军的粮食供给多次出问题,因此项羽总是没办法全力向西一举消灭刘邦。
后来,韩信先后消灭西魏、代国、赵国,使燕国投降,攻下齐,相当于将项羽包围了起来。虽然项羽的楚军十分骁勇善战,但老是缺粮,并且楚地老是遭人偷袭,将士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早就疲惫不堪。因此,项羽这才一败不起,自刎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