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生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十七课 郭沫若诗两首 【静夜】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十七课 郭沫若诗两首 【静夜】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十七课 郭沫若诗两首 【静夜】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想到了当时的中国现状,积贫积弱,想祖国更强大。
仿照郭沫若的《静夜》(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十一课),写一首诗
月光轻轻
推动着长河上的孤舟
水波荡荡
搅乱了水中残影
嫦娥蹙眉
谁知我心中的苦
纵有思乡望月人
独自落泪
语文七年级上作业本第27课 郭沫若诗两首
语句更加通顺,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27课【郭沫若诗二首】课后题答案?
1.牵牛花开放了,好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吹着小喇叭。
2.笼中的小鹦鹉,好像一个小精灵,欢快的跳着。
3.月光照在地上,好像给大地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就像孤独的大雁找不到依靠。
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的两个问题
1.“那朵流星”中的“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徴,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一样美好。用朵来形容流星,更押韵,也更生动,“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突出了牛郎织女幸福、舒适、自在的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诗人将花的量词用在流星上写出了流星的像一个火团特征,表现了流星的美丽,又与灯笼比喻相应,既生动,又形象,而且让读者感到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2. 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
之:的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欣然:高兴的意思。
欣,是高兴,然,是形容这高兴的样子的意思。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作者简介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文文学常识整理 I
第一单元 成长点滴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其题材是散文,散文属记叙文体,其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作者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子书之味,史书之味”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短篇小说《烛心》《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
&本文标题语带双关:1、指禀性爱花的爸爸辞世2、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
“花” “生命之花”“夹竹桃”
行文线索 主 爸爸爱花[主导作用] 副 毕业典礼[烘托、推动、映衬]
3.《丑小鸭》 本文体裁童话,作者是(丹麦)作家的安徒生,世界著名童话大师。1835年开始创作童话共168篇。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海的女儿》《她是一个废物》。(童话:象征、想象、幻想、夸张)
& 丑小鸭的象征意义:身处逆境,但没有沉沦,没有绝望,始终不屈的奋斗者。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作者俄国诗人普希金(“俄罗斯文学之父” ),选自《普希金诗集》,另类诗作《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诗作所创造形象“多余的人”、“小人物”
未选择的路 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美国)弗罗斯特(“桂冠诗人”、“新英格兰农民诗人”、“交替性诗人”),作品《山间》《少年的意志》。
关于路的诗句描写
5.《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作有诗《泊船瓜州》《梅花》,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习与一个人的重大联系
第二单元 爱国情操
6.《黄河颂》
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由冼星海谱曲,作品有八个乐章组成,分别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对口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河怨》《黄河谣》《黄河之水天上来》。
歌颂黄河就是在歌颂我们伟大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意志。
7《最后一课》 19世纪法国小说家都德,著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磨坊书简》。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祖语文字的深沉热爱,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普法战争”为背景。
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选自《李大钊选集》,作者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gcdzg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其诗文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 “雄健的国民(精神)”的概念 各类的象征比喻
9.《土地的誓言》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端木蕻良作,原名曹汉文,东北作家群其一。著长篇小说《大地的海》《长江》《科尔沁旗草原》。
理解题目的含义 各类修辞手法
10.《木兰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体裁为叙事诗。 了解木兰的品行 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偶、互文…
第三单元 名家色彩
11.《邓稼先》(人物传记) 选自1993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作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获1957年的诺贝尔奖。 邓稼先的品行分析 对比描写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著作收《闻一多文集》中,有《红烛》《水》《唐诗杂论》《楚辞》《古典新义》 臧克家,诗人,1933年9月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著有《春风集》,长诗《李大钊》。
闻一多三类形象分析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作者何为,原名何敬业,著有《第二次考试》《临窗集》等。 贝多芬的形象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本文选自《济南文艺》1981年1月号,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人名
福楼拜
伊万·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国家
法国
俄国
法国
法国
作品
《包法利夫人》
《前夜》《夫与子》
《小酒店》
性格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和亲,博学
怀有狂热理想,醉心与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生活方式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个人的性格特征
15.《孙权劝学》 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人称“涑水”先生),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出自此文的成语 各类的语气词
第四单元 民族特色
16.《社戏》 体裁小说,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社”指土地神或土地庙,此文着重于景物描写 (游园吊打)
本文概意: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人物形象特点
17.《安塞腰鼓》 (“神韵散文”) 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作者刘成章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感受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力量
18.《竹影》 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艺术趣味》《甘美的回忆》其艺术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
行文线索:竹影 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19.《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选自《冰心全集》, 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处女作《两个家庭》,问题小说《超人》,诗《繁星》《春水》誉为“冰心体”,发表《寄小读者》。
反映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0.《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作者林嗣环,福建晋江人,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此文体裁为说明文(记叙散文)
以“善”字统领全文 表现出口技者技艺高超
第五单元 历史探险
21.《伟大的悲剧》
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如《三大师》《罗曼·罗兰 》,《看不见的收藏》《家庭女教师》等名篇。
22.《荒岛余生》 本文节选自《鲁宾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作者笛福,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鲁》之后,又作《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娜》 鲁宾逊的形象性格特点
23.《登上地球之巅》 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作者郭超人,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已出版新闻作品:《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感受其意义、环境描写
24.《真正的英雄》(议论文) 本文选自《世界名人演说经典》,作者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坦皮科镇,曾任49、50任美国总统
掌握其中的主题思想感情 “美国精神”的内涵 关于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
25.《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摘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18篇,其14篇为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为西汉末年作品。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它是最早的神话之一,一部地理著作。
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夸父逐日”之喻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八卷,为《无端》《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旧说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列子属道家学派,孔子属儒家学派。
各从孔子、两小儿角度理清其理 概述早近而冷,午远而热的原因
第六单元 动物世界
26.《珍珠鸟》 本文选自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著有历史小说《义和拳》长篇历史小说《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关于末段议论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用及理解
27.《斑羚飞渡》 选自《和乌鸦作邻居》,作者沈石溪,原名沈一鸣。
& 飞渡后的议论点明中心,插叙恰处 体会老斑羚的精神 “彩虹”的意义
28.《华南虎》 选自《诗刊》1982年2月号,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本是写于“十年动乱”间,著《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作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华南虎的象征。
29.《马》(科学小品、散文)
选自《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
文中马被赋予了人性的色彩
战士
奴仆
游侠
绅士
英勇忠义
驯服诚实
豪迈而犷野
典雅而高贵
对比描写的运用
30.《狼》(寓言,短篇小说) 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二则),作者清代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人称“聊斋先生”, 志也,记,异也,奇异之事。
& 文章思想讽喻 起因(开端) 发展 进一步发展 高潮、结尾(议论)
屠的机智 VS 狼的狡猾 的体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作者
《童趣》的作者是沈复,
●沈复 shěn fù(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七年级语文上: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答案
天上的街市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选取神话传说为题材。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的改造,扬弃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里,专制的工母娘娘不复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上闲逛,多么自由!多么舒畅!这样的改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运用联想和想像。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多么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后3节中,作者运用想像,描绘天街的陈设和牛郎织女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活动。诗人凭想像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具体、真切:美丽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奇物品,骑牛闲游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在诗人的笔下,神话传说与实际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思,追随着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二、问题研究
(一)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像的?诗人想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逐步展开想像的过程是:
街灯 明星 天上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
(二)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三)作者由人间的街市、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种种美好的事物,这种想像是否过于夸张?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诗人由人间的街市、街灯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确实清浅如一湾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蛮地把牛郎织女阻隔在两边的模样,于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应该说,诗人一系列的联想和想像,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作基础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与思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天上的明星距离诗人固然遥不可及,人间街灯对于作者来说也是远景,从视觉上来看,街灯与明星连在一起,没有明显界限,这也是作者由此及彼产生联想的基础。
静 夜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静夜》一诗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点学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此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l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流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许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二、问题研究
(一)诗的结构
《静夜》诗的结构和《天上的街市》有极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像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去发现两首诗在这方面的异同。
(二)写景——想像的基础读完这两首诗就会发现,诗人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写景作为基础的,可以设想:如果只写景不想像,就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地想像,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且,这也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只有对所见所闻有所触动,才能有所感想并进一步产生广泛深入的联想和想像,因此写作中总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激活自己的想像.才能写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
(三)“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如有必要,可解释《博物志》的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永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课作者生平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