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发展短板 军事上的才能,无法掩盖政治上的短板,李严从未想到诸葛亮是政敌
军事上的才能,无法掩盖政治上的短板,李严从未想到诸葛亮是政敌 李严,三国时期蜀国重臣。军事才能卓越,曾经以五千军士,击溃数万叛军,深得刘备器重。在刘备临终时,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权柄和地位仅在诸
军事上的才能,无法掩盖政治上的短板,李严从未想到诸葛亮是政敌

李严,三国时期蜀国重臣。军事才能卓越,曾经以五千军士,击溃数万叛军,深得刘备器重。在刘备临终时,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权柄和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然而,李严最终却被诸葛亮贬为庶人,而正史中,李严被贬的一事的记载很难被人理解。 《三国》刘备托孤剧照 根据陈寿《三国志》记载:李严因延误了诸葛亮北伐用的军粮,先向诸葛亮发文让其撤军,等诸葛亮撤回来的时候,推诿说粮草充足,是诸葛亮延误战机。然后诸葛亮拿出当时李严手写的文书,白纸黑字,啪啪打脸,李严哑口无言。诸葛亮禀明后主,贬李严为庶人。 《三国》李严剧照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 ”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 乍一看,这说的没什么问题,可细想下,总觉得李严不至于如此愚蠢。李严不知道诸葛亮手中的文书么?他一定明白,自己这样说,诸葛亮一旦拿出文书,就是瞬间反杀的结果。可李严还是这样做了。并不是李严傻,究其根本,是李严从来没把诸葛亮当成政敌,他认为诸葛亮会顾全大局妥协包庇他。 《三国》李严剧照 李严认为,诸葛亮一定会保住自己,毕竟之前诸葛亮因为国事已经向他妥协过多次。所以,他才会把绳子递给诸葛亮,任其处置。 在一定程度上,李严甚至认为诸葛亮是盟友。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曾劝诸葛亮加九锡,进爵称王。他认为诸葛亮和自己是南阳老乡,诸葛亮不好意思主动提出的事儿,自己理应帮着推一把。诸葛亮升了官,自己就水涨船高了。没想到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诸葛亮的志向不在于个人荣辱,而是兴复汉室。李严被诸葛亮好一顿批评: 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在者,哪怕在被贬后,李严对诸葛亮也没有多少恨意,他认为诸葛亮还会起用自己,重回朝堂。直到听闻诸葛亮身死后,唯一的希望没有了,哀莫大于心死,李严没了最后的希望,所以发病而死。在李严的眼里,诸葛亮从来不是自己的政治对手,他一直是大公无私的蜀汉丞相。 《三国》诸葛亮剧照 可在诸葛亮眼中,李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胖子认为,在刘备永安托孤之后,李严在诸葛亮眼中的位置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变成了可能会妨碍自己计划的政治对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刘备临终时,将军政大权一分为二,而内外的军事大权都归于李严。《三国志》中记载: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做?不仅是一个君主对待臣子的制衡策略,还有就是刘备晚年和诸葛亮的政治意图已经发生了冲突。汉中之战后,刘备想的是割据一方,而诸葛亮的执念是北伐中原。正是诸葛亮的这一执念,让他产生了军权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里,于是诸葛亮走出了第一步棋: 一、重修盟好 建兴元年,诸葛亮遣使聘吴,因结和亲。这看似只是大方向的政治决策,实际上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微妙作用。因为猇亭之战,蜀吴两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而前线就是永安。李严负责统领一切内外军事,也就把握住了蜀国的军权。诸葛亮让蜀国和吴国重修盟好之后,永安就不再是军事前线,这样就可以将李严调离军权的核心位置。 《三国》诸葛亮和鲁肃剧照 接下来诸葛亮做了第二件事: 二、率众南征 因为蜀国对吴战争的失败,刘备刚死,南中诸郡就群起反叛。诸葛亮并没有在刘备死后马上组织平叛,而是以治丧的缘由拖了三年。因为刘备新死,如果这时平叛必然要遵照刘备的遗命让李严领兵。在拖了三年后,诸葛亮力排众议,决定亲自领兵平叛。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建兴三年春天率众南征,到了秋天就平定南蛮。而《出师表》中写的是「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此推断,只是行军就占了数月的时间,真正打仗没打多久。且平定南蛮在史料中都是一笔带过,说明这是一场不大的战役。 那么问题来了,一员大将就能解决的事情,诸葛亮何必亲自南征?胖子认为,一是诸葛亮在刘备时期没有独自带兵经验,诸葛亮急于向蜀国君臣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二是取得领兵的合法地位,为日后北伐做准备。 悄无声息间,李严统管蜀国内外军事的任命已经有名无实。 游戏中南蛮领主孟获的形象 三、北伐中原 建兴五年,诸葛亮决议北伐,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出师表》。诸葛亮并没有将李严安排在北伐队伍中,而是让李严镇守汉中。而一直想升官的李严居然提出来划分巴州让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样的行为惹毛了诸葛亮,二人开始不睦。于是在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北伐时,将督办粮草这个不讨好的活计丢给了李严,交换条件是提拔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李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们知道,诸葛亮数次北伐,基本每次都是因为粮草不济而失败。在蜀国负责运粮绝绝对是一件很容易出错的事情,于是一切回到文章开头提及的那样,李严因气候原因运粮不济,抵赖不成,被诸葛亮治罪贬为庶民。 我们很难去揣测诸葛亮的内心是怎样想的,或许不是故意设计,只是委以重任加以考验。但李严确实没能经得起考验,一心想要向上爬的李严尽管从未把诸葛亮当成政敌,却被诸葛亮挥手拍下了谷底。 诸葛亮一生梦想,克复中原 结语 李严无疑是个有能力的人,然而军事上的才能,永远无法弥补政治上的短板。李严没能意识到刘备托孤时赋予自己的军权已经妨碍到了诸葛亮,也没有一心为公的底气和诸葛亮斗下去,免不了最后落得如此境地。时隔千年,个中对错再去说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翻开史书,不免为蜀国失去这样一个重臣而惋惜。 李严中年曾改名李平,不知是劝自己平和些,还是心中抑郁难平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陈寿
很赞哦! (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