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建设中习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化建设中习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化建设中习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
(l)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它或指历史上延续下来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般说来,本民族的文化由于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代表着本民族的整体意识和价值取向,往往更具有巩固性、永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也更容易从历史上沿袭下来。因此,传统文化一般也就是民族文化。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正确地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一,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任何一种新文化的诞生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决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视为包袱,丢掉了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传统文化是有两重性的,必须正确对待,批判继承。任何传统文化都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总有其积极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存在某些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因素。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虽然进入现代化了 但真理不变 规律不变 科技要向西方学 但伦理道德向东方学 西方的价值观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的 我们则是建立在与人和谐 与自然和谐上的(天人合一) 在今天
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心灵愈染污,治安愈败坏;
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如何才能减少犯罪?如何才能自求多福?如何才能消灾免难?
乃至如何才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息战争,天下太平?
相信这些都是现代人最关心也是最忧心的课题了。
然而尽管是关心忧心,但是对于世间乱象天灾人祸的解决,似乎效果不大,甚至每况愈下,问题愈趋严重;
世人自求多福的结果,往往却反而变成了自求多祸;
归结其原因,就是现代人过于迷信科学,对于善恶的标准、因果报应的道理,认识的不够清楚,甚至还误解的很深;
因此反其道而行的结果,自然就会求福不得,反招来了灾难和苦果;这就是人心堕落犯罪飙涨世界大乱的根本原因!(天灾即人祸) 所以现代化建设的进步 不代表人心的进步 在建设中不能迷失自己 感召灾难 这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积极作用
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 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消极作用
政治上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倡“三纲”“五常”这些极端专制的思想和理论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个性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个变成了奴隶和机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数千年世所未有。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国家有个皇帝、有个主宰习惯了被压抑、被支配、甚至被奴役的生活好象不如此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寄托。千年遗留下来的专制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中可谓根深蒂固很难消除并时不时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极大地制约著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程序制约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经济上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我国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习惯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亘古不变影响至今。宗法家族社会这种聚族而居的局面无法打破小农经济安如磐石资本主义这种新型经济形式最终未能得到发展从此使中国经济逐渐落后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由1820年的GDP占全球1/3下降至1900年的不到10%。一个东方帝国从此衰落。 文化上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文化与政治从来就难以分离在中国尤其是如此。在宗法社会传统重于变革礼教高于一切。在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中明确规定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读书人只能用八股文重复这些迂腐的说教实际上就是不允许人们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宗法制习惯依托于道德去组织和管理族群因为他们发现在对族群的管理中法律显然过于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预下许多事情的处理不但能变得高效而且更灵活且具备相当的延续性

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但是,离开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产生先进的文化。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物件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物件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dp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预示著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jm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技术提到"先进生产力"的高度,是我们党自觉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呀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止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到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翻了一番。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000-8000篇。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年至5年增加一倍。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当今,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已过时。近10年内,一个工程师所掌握的知识的90%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有关。由于科技知识的加速增长和更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对科学技术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点。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形式就是突破与融合。突破即以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融合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战略解决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了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最终结成了具有确定的特有概念和方法论的新学科和新领域,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系列。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还表现有研究的完整性、研究物件的多学科性、学科的多物件性、科学研究的资讯化等认识论特征。三是科学技术与人文杜会科学的结合。当代社会历史的客观程序、当代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进人20世纪80年代,dp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90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是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第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因而是知识形态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即一种精神生产力,而当其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结合 即构成物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即将科学技术物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物件;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马克思、恩格斯把后一个方面视为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根中途径。第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著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五,科学作为生产力,既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恩格斯也曾指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恩、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为不断演进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1988年9月12日,dp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进人21世纪,面对科技进步更加日新月异的新形势,jm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判断先进生产力标准的新高度,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概括。jm的这一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dp"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科学内涵。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是把经济搞上去。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要一体化。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只有下大决心、花大气力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中,在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中,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把经济搞上去,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人民群众真正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第四,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奉献,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共识,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这样才能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三)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首先,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物件以及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某一时代特定生产力的先进性质要通过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先进性质反映出来。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知识型"标志着生产力的先程序度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在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即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使得生产力向越来越广的先进领域发展。第三,科学技术决定产业结构的层次。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与眼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这种升级是以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为标志的。第一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农业国,第二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工业国,第三产业占优势的国家为后工业国。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70年代末就超过50%。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更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第四,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先进水平。产业的高科技化程度、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密集程度、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时间周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是衡量生产力先进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在19世纪,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间隔期一般在65年到30年之间,到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其中积体电路只用了2年,镭射器仅用了1年。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有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当代一般为60%-80%,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①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③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有1984年人民出版社版.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从没有发表过,在他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恩格斯原准备写成一部钜著,为此仔细研究了大量文献,写了十几篇论文和170多个札记.从1873年开始写作,1878年以前,他要写作《反杜林论》,因此只是为本书收集材料.1878年以后,他开始正式写作,写了大部分论文和片段,并拟订全书计划草案,写了导言.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全力于完成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校对工作,还承担起主要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责任,没有时间继续写作,虽然后来陆续还写到1886年,但再没有能继续写,直到1895年他去世.
目前出版的是基于恩格斯遗留下的四束材料,除去其中显然和《自然辩证法》无关的几篇札记,共包括十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共有181部分.其中包括辩证法、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对科学历史、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等的见解.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⑴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⑵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⑶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⑷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的人民地位真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