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世界之眼 关于天津1900年的具体历史
关于天津1900年的具体历史
1.有关天津的历史
天津地区为退海之地,又是冲积平原。约在4000年前,天津市区露出海底成陆。至迟到战国时期,天津市区已有先民劳作生息。宋、辽时期,今海河当时称“界河”。北属辽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武清县;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寨”、“铺”,如泥沽、双港、三女、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
余贞祐二年(1214)前,设“直沽寨”,派都统完颜佑、副都统完颜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见史籍。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开通,直沽成为漕运枢纽,为此在大直沽专设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并修建了直沽广通仓等粮仓。 至元年间(1264-1294)还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别建了天后宫(东、西庙)。1234年三岔沽一带盐卤涌出,特许高松、谢实等18户在此设灶煮盐;两年后,又专门设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盐场。
无延祐三年(1316)在直估设“海津镇”,命副都指挥使伯颜镇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与其侄朱以炆争夺皇位,率兵从直沽渡河南厂,偷袭沧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夺取了政权,翌年改元“永乐”。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设卫,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都指挥佥事凌云、指挥同知黄纲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设天津左卫。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卫(一说青州左卫)为天津右卫。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 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
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 政及屯政)。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卫所已不能治理这个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袭了明朝的各项制度。顺治九年(1652)将左、右卫并入天津卫,结束了卫所官员的世袭制。三卫合并后,设立“巡道”、“同知”,负责民政事宜;“户曹”、“盐政”,负责税赋和盐业;“总兵”、“游击”、“参将”,负责军事。
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天津开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1912年(民国元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销厂天津县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销天津府,重建天津县。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辖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京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说“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为中央直辖市,直至今日。
另外,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于七月五日组成“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简称“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军事殖民统治达两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天津,次日成立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 12月17日,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改组为伪天津特别市公署;1943年11月,伪天津特别市公署又改称伪天津特别市政府,对天津人民实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统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天津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勇于开拓、奋发图强,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现辖15个区、3个县。市辖区有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和宝坻区。市辖县有宁河县、静海县、蓟县。
2.天津的历史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
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
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
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
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
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
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
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
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
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
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
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
18世纪初,由于埠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
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埠。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
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
3.天津有多少年历史
天津有600年的历史了。
天津600年——历史沿革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重镇,首都的门户。如果仅从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从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起,其历史不过140年,还并不足以称为历史悠久;但从考古发现,自远古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
因此可以说,天津有着古老而又年轻的历史。 一、早期聚落及其发展 天津城市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河海衔接使其成为华北内外交通的枢纽,河海沿岸的广阔滩涂又使天津具有渔盐之利。特别是自公元12世纪以来,因元、明、清相继建都北京而使天津成为“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的重镇。
这一特殊地位的演变对天津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早期的居民聚落 天津早期的居民聚落,最早出现在蓟县的燕山南麓,即今蓟县围坊一带,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到达了今天的宝坻区、宁河县和天津北郊区一带。
商周时期,天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仍在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由于黄河的冲击作用,使天津平原变成了宜于耕种的农垦区;另一方面,华北平原的许多河流逐渐汇集于这一带人海,从而便利了农业灌溉。
所以,进入战国以后,天津平原的自然条件不断改善,无论农业、渔业,还是手工业、商业活动,都比较繁荣。 2.漕运发展与人口聚集 经过战国时期2印余年的开发,天津平原日趋富庶。
到了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在这一带设置了五个县治,即渔阳郡的雍奴县、泉州县和渤海郡的文安县、东平舒县、章武县,以便加强管理。天津地区即分属泉州、章武两县。
在此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今天津的近郊又出现了不少新的居民聚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天津地区人口已超过6万。
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在天津平原上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与新河等三条运河,以便粮秣辎重等军事物资的运输。这三条运河的开凿,促使当时华北平原上由3印余条小河流组成的沽水、滹沱河、清河等于流,均集中于海河人海,促进了海河水系的初步形成,为漕运的兴旺创造了条件。
隋朝统一中国后,沟通了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处在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平原,地位也因之日渐重要。运河与海河交汇处在当时被称为”三会海口”,这是天津历史记载上最早出现的一个地名。
由于唐朝初年经常对北方用兵,致使渔阳(今天津蓟县)成为北方军事重镇之一。前线所需各种军需物资往往自江淮地区,分别通过运河及海路,集中在海河附近,然后再转运到渔阳。
天津军粮城一带,在唐朝时恰好处于海河人海口的位置,是当时屯储军粮的处所。随着运粮的需要,天津逐渐成为了大运河北段上的重要枢纽。
3.“宜沽寨”与“海津镇”的得名 到了宋代,中国北方形成了宋、辽南北对峙的局面,海河被称为”界河”,成为南北两朝的天然分界线。海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
界河沿岸设置了寨、铺等军事据点,土兵在寨、铺附近进行屯垦。在这些据点中,独流、沙窝、小南河、双港、泥沽等寨名至今仍然沿用。
1004年,“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双方的对峙有所缓解,天津平原的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官府开始允许百姓造船漕运、人海捕鱼,界河两岸的交往活动渐多,极大促进了天津平原的经济发展,为日后天津村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公元1125年,金先后灭辽、宋,统一了淮河以北的半个中国,于1153年(金完颜亮天德五年)迁都中都(今北京市)。
由于每年供应中都军需民食的一二百万担粮食均来自河南、山东、河北一带,这些粮食需由运河运达中都,因此,位于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今天津市区狮子林桥西南一带),遂成为金代漕运的咽喉枢纽。为保障中都及漕盐储运的安全,1214年前后,金朝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派有正、副督统,率兵戍守、屯垦。
故
元朝建立后,改金中都为大都,仍以此地作为首都。直沽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是通过河漕与海漕运粮的转运中心。
当时元政府在直沽相继建立了广通仓和海运仓,在河西务建立了十四仓。1316年,元政府正式改直沽为”海津镇”,后来又在此设镇抚司,派有悍将重兵,屯驻戍守。
金元时期,天津的盐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为了对此进行管理,金政府专门设置丁宝坻县,并先后设立“榷盐院”“和宝坻盐使司”,曾一度将宝坻县升为盈州。
元朝时,元政府在天津附近的渤海沿岸设置的盐场有20处之多。其中“三汊沽''和“丰财”两场就在今天津境内。
随着漕、盐两业的发展,天津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海津镇人口也进一步增长,这些都为明清时期天津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河口都市的兴起 1.天津得名与设卫 天津作为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都市,是在明清(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初)时期形成的。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分封诸子为王。朱元璋死后,镇守北方的燕王朱棣为争夺帝位,于1400年(建文二年)率军由直沽渡词南下。
称帝后,将直沽赐名为“天津”,意即。
4.天津有多少年历史
天津地区为退海之地,又是冲积平原。
约在4000年前,天津市区露出海底成陆。至迟到战国时期,天津市区已有先民劳作生息。
宋、辽时期,今海河当时称“界河”。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武清县;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
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寨”、“铺”,如泥沽、双港、三女、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 余贞佑二年(1214)前,设“直沽寨”,派都统完颜佑、副都统完颜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见史籍。

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开通,直沽成为漕运枢纽,为此在大直沽专设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并修建了直沽广通仓等粮仓。
至元年间(1264-1294)还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别建了天后宫(东、西庙)。1234年三岔沽一带盐卤涌出,特许高松、谢实等18户在此设灶煮盐;两年后,又专门设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盐场。
无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设“海津镇”,命副都指挥使伯颜镇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与其侄朱以炆争夺皇位,率兵从直沽渡河南厂,偷袭沧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夺取了政权,翌年改元“永乐”。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设卫,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都指挥佥事凌云、指挥同知黄纲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设天津左卫。
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卫(一说青州左卫)为天津右卫。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
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 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
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卫所已不能治理这个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袭了明朝的各项制度。
顺治九年(1652)将左、右卫并入天津卫,结束了卫所官员的世袭制。三卫合并后,设立“巡道”、“同知”,负责民政事宜;“户曹”、“盐政”,负责税赋和盐业;“总兵”、“游击”、“参将”,负责军事。
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天津开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1912年(民国元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
是年7月,撤销厂天津县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销天津府,重建天津县。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辖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京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说“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为中央直辖市,直至今日。
另外,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于七月五日组成“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简称“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军事殖民统治达两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天津,次日成立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12月17日,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改组为伪天津特别市公署;1943年11月,伪天津特别市公署又改称伪天津特别市政府,对天津人民实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统治。
5.天津的历史故事【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一四〇二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6.自190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大事
1900年
4月6日 英、美、法、德驻华公使照会清政府,限其2个月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派兵代为“剿平”。
6月10日 英国西摩尔率各国侵略军2000余人,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埋伏铁路沿线,奋起阻击,将侵略军包围在廊坊车站。
6月14日 德国公使克林德率领一部分德国士兵,从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外出寻畔,开枪打死正在习武的义和团团民20余人。19日,清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使节在24小时内离京。20日,克林德乘轿前往总理衙门会晤,途经东单牌楼时,八旗兵拦路搜查。克林德开枪威吓,被端王载漪的虎神营士兵开枪打死。此即克林德事件。
6月17日 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带领团民和清军向沙俄驻军进攻,使其阵地几乎丧失,“皆高挂白旗、以示不战”。
6月17日 美、英、日、俄、德、法、意、奥等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6月18日 义和团2000余人向廊坊车站由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发动攻击,西摩尔率残兵败退杨村车站,义和团又包围之,打死打伤敌军40余人。后侵略军败回天津西站。
6月20日 清廷经过数次“御前会议”的争论,慈禧决定利用义和团的主张,对外宣战。同时,载漪、刚毅等人指使清军并利用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
6月21日 清政府发出向八国联军“宣战”令。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要求各驻外公使向各国解释,清政府的“宣战”实属被迫,请求各国谅解。同时,令各省督抚召集义和团御外侮,设立团练。
7月6日 沙皇俄国借口保护中东铁路,镇压中国东北的义和团,尼古拉二世亲自任总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率18万大军分5路向中国东北地区发动进攻。
7月6日 八国联军阴谋偷袭马家口,企图摧毁义和团阵地。天津义和团首领张德成命令团民和清军埋伏在马家口附近,敌军一到,伏兵四起,奋勇冲杀,战斗至半夜,歼敌大部。
7月9日 清军将领聂士成率武卫前军,在天津南门外八里桥抗击八国联军战死。
7月13日 中美签订《粤汉铁路借款续约》。1898年,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与美国美华合兴公司在华盛顿曾签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这两次合同的主要内容为:借款总额美金4千万元,工程由美华合兴公司包筑。
7月14日 英、美、俄、德、法、日、意、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大批居民惨遭杀害。
7月14日 俄舰向瑷珲城北黑河屯清军阵地挑畔,清军还击。俄军官兵死伤30余人,败回海兰泡。8目4日,俄军水、陆3路万余人扑向瑷珲,清军奋力抵抗7小时,牺牲300人。瑷珲城被俄军焚毁。
7月15日 海兰泡俄军突然封锁黑龙江江面。17日,手持刀斧的俄军强令中国居民和商人数千人聚集到江边,连续数天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5000余人被杀害,造成了举世谴责的海兰泡大惨案。
7月19日 日军一名士兵强行通过中国吉林驻军高俊峰旅驻地长春二道沟,引起冲突。长春日军守备队在冲突中打死、打伤中国士兵20余人。后日本使馆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议,反诬中国士兵寻衅,北京政府屈服于日方压力,处分中国官佐。
7月17日 沙俄侵略军在制造海兰泡惨案后,又在黑龙江左岸、黑河镇对面的“江东64屯”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沙俄军队大肆烧杀掳掠,把搜捕到的人集中到几间大屋子里烧死、或推入江中淹死。仅在博多屯至精里江口一带,就屠杀了1000余名中国居民,房屋被焚毁一空。在这次骇人听闻的“江东64屯大惨案”中,被杀害的中国居民2000余人。后沙俄宣布:江东64屯地区已归俄国管辖,凡中国居民不得重返该地区。
8月4日 沙俄派遣侵略军攻占中国瑷辉、营口等地,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
8月13日 英、美、德、俄、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通州(通县)进军北京。慈禧太后杀害珍妃,挟光绪帝和部分皇族大臣仓惶离宫,从北京西直门逃往西安。
8月14日 八国联军从广渠门、齐化门(朝阳门)、东便门等攻入北京。联军进入北京后,放纵士兵抢劫3天,中国自元明以来的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库珍宝,尽遭浩劫。日军从户部抢走300万两银子后,火烧衙署以毁罪证;俄军把搬不动的东西统统烧掉或砸碎;英、美军把抢来的东西在使馆拍卖。联军在北京城内犯下了世界近代史上罕见的野蛮罪行。
7.天津市历史详情
天津所在地原来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
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 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扩展资料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位于东经118°04',北纬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39°10'。
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北南长117千米。陆界长153千米。
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和”之称。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
8.天津历史的新中国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是天津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6.1%。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城市地位的显著提升。随着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又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颗渤海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9.天津有几百年历史,是哪个朝建立的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天津”的由来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这个名称出现于永乐初年。
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
近代史上的天津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
进入新世纪,天津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勇于开拓、奋发图强,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