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说大学 吴奇(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详细资料大全

火烧 2021-12-19 06:13:52 1069
吴奇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详细资料大全 吴奇,男,1955年3月17日生于安徽芜湖,籍贯安徽桐城。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物理

吴奇(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详细资料大全  

吴奇,男,1955年3月17日生于安徽芜湖,籍贯安徽桐城。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物理名誉教授及理工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化学和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选美国物理学会Fellow。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德国BASF公司研究总部高分子研究中心洪堡研究员、雷射光散射实验室主管。

吴奇主要从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链的构象变化和组装以及高分子凝胶方面的研究。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链构象,观察到高分子线性长链可随溶剂性质而变化。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缩成稳定的单链小球,揭示了链摺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过程以及存在着一个“融化球”状态。对高分子链的组装聚集体的稳定机理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说大学 吴奇(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详细资料大全

基本介绍

中文名:吴奇外文名:Chi WU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安徽省芜湖市出生日期:1955年3月17日职业:高分子物理化学家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籍贯:中国安徽省桐城市学位/学历:博士 人物经历,荣誉奖项,科研成就,社会任职,研究方向,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2年-1987年9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师从朱鹏年教授) 1977年-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化学物理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1999年-至今,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Professor)。 1996年-1999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Reader)。 1992年-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讲师。并于1995年受聘为母校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 1989年-1992年,德国巴斯夫集团(BASF),先为洪堡基金会客座研究员一年,后获永久雇用,任雷射光散射实验室主管。 1987年9月-1989年5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博士后。

荣誉奖项

近年,他的研究方向又扩展至生物有关领域。已为科大培养了九名博士生,现有九名博士生在读。两名博士生先后荣获“求是”优秀研究生奖。首位博士生于2001年毕业时,其博士论文获当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吴奇教授也因此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吴奇 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年会特别邀请报告奖;美国物理学会Fellow;香港裘槎基金会杰出研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7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

科研成就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下,吴奇教授与1996年在母校科大建立了大分子胶体和溶液实验室,并开展有关大分子物理和胶体化学方面的研究。吴奇院士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光散射(尤其是雷射光散射)专家之一,吴奇教授以其在高分子溶液,网路,凝(冻)胶,纳米粒子和自组装方面的工作成名。他曾率先表征了许多难解高分子,包括聚四氟乙烯(塑胶王)分子量的创新表征。他曾首次显示单根高分子无规线团链在塌缩的过程中,先通过一个新发现的融化球状态,再卷曲成热力学稳定的小球。他还建立了粒度和稳定剂二者之间在稳定胶体形成中的定量关系(吴氏作图)。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 1994年 安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 南开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 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1999年 兰州大学客座教授 2000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2001年 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001年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2002年 复旦大学客座教授 2002年 合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2002年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2003年 武汉大学客座教授 2003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04年 华中科技大学顾问教授 2005年 安徽省政府参事 2005年 华东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06年 《Macromolecules》副主编 2006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2007年 德国《Macromolecular Journals》执行顾问 2009年 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2009年 苏州大学顾问和客座教授 中文杂志《化学物理学报》,《套用化学》和《高分子学报》编委 英文杂志《Th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立陶宛《Materials Sciences》;
加拿大《Polymer Neorks & Blends》; 英国《Polymer》;
美国化学会《Macromolecules》和《Langmuir》编委

研究方向

“集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分子生物之成,设计和执行决定性的实验来回答一些与大分子,生物以及胶体有关的重要问题。”其中包括,分子药物非病毒载体的设计与研发;与神经退化型疾病有关的蛋白聚集的初始成核过程和成纤模式;功能性大分子的设计,合成和自组装;大分子溶液和凝胶网路的动力学与结构;以及难解和特殊高分子的分子特性。最近,他的研究移向与生物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分子医药和化学生物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