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用什么来计时 古代的计时方法用的什么计时工具
古代的计时方法用的什么计时工具
1、圭表又称日晷,日规。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
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
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2、刻漏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3、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
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大明灯漏: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
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5、水运仪象台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
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
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
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计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