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 不惧 历史追溯:晚清最牛小说家不惧通缉与剌杀
历史追溯:晚清最牛小说家不惧通缉与剌杀
晚清小说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之风气。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军机、中堂,下至官场小人物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他们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及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后面内容更精彩
《官场现形记》写于1901-1905年,1903-1905年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同时由该报馆分5编出版,每编线装6册12回,共60回30册,近80万字。《官场现形记》在报纸上连载时,几乎震动了整个上海滩,编辑部每天收到读者热情洋溢的信,有时多达上百封。有赞誉作者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有的比拟成“救世的手术师”;有的还夸赞是“锐眼的上帝”。
由于《官场现形记》在晚清官场上风行,写的又多是实人实事,所以震惊了衙门和朝廷。关于此书的种种消息,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于是,“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看来慈禧太后读到此书后很是生气,并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纪废弛的责任都归罪到了官员们的腐败,胡来,不争气,她还把《官场现形记》当成了惩办官员的黑名单,按图索骥,抓人办人。
后面内容更精彩
朝廷上的一些人对小说《官场现形记》恨得咬牙切齿。摄政王载沣就曾下令通缉此小说的作者,并令两广总督端方派人剌杀这个胆大妄为、扰乱社会的作者,取缔连载此作品的《世界繁华报》社。由于当时《官场现形记》的作者署名是“南亭亭长”,因而官府在通缉“檄文”中就扬言:凡抓到“南匪”就格杀勿论!
李宝嘉也不断收到了恐吓信,乃至子弹和砒霜等警告物。他遇险不惊,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将《世界繁华报》社(其创办人就是李宝嘉)化整为零。他本人迂回于英、法租界中“游击”办公,通过密友的关系,进行地下印刷。李宝嘉始终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概,受挫不折,报纸一日未停。为显示大丈夫“站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意气,将笔名干脆改为正名,并且以诗言志:“往日醒尘梦,尔今更抖擞;慷慨告天下,仍作不平鸣。”如此,李宝嘉和他的《官场现形记》终于躲过了劫难。章太炎评价李宝嘉是“固执大义,以文救国”的人。柳亚子先生则盛赞他是“强项不低首,力作扫妖氛”。就连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秋瑾女士都寄来热情洋溢的勉诗:“剌破画皮促民醒,元群不愧轩辕孙。”
<!-- shwc end -->当时晚清的“谴责小说”,人们喜欢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相提并论。但鲁迅先生评价说:“相比这两部小说,尽管各有所长,多有风骨,但从广度和深度看来,还是李伯元冠其首。因为他本身的经历,决定了他充塞爱国情的反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也曾说,清末的谴责小说以“南亭亭长(李伯元)与我佛山人(吴趼人)名最著”。
李宝嘉,字伯元,以字行,笔名“南亭亭长”和“游戏主人”等,1867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一个书香门弟之家。由于幼年丧父,无法读书,只好投靠在山东城阳做官的堂伯父李翼青处栖身。哪知这位“李大人”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乌纱帽”,却死抱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固执,和“小百姓”一起抗捐抵税,得罪了上峰受责。他一气之下,扔掉“乌纱帽”,愤然辞职,回到原籍老家常州。但他并没有去“卖红薯”,成天除了写诗著文外,就是辅导、指点侄子李伯元读书。
李宝嘉自小聪慧过人,在伯父李翼青的苦心培植下,到26岁那年,他参加考试,中了第一名秀才。翌年赴江阴乡试,按成绩,应名列金榜,可是典试官借口李翼青有“叛逆皇法之前科”而株连子侄,结果李伯元名落孙山了。
1896年,李宝嘉只身闯到上海滩,在法租界的一家商行找了一个“庶务”的差使,后进《指南报》社当了一名编辑。1897年6月,他干脆自己独立创办起一份《游戏报》来了。《游戏报》涉及内容广泛:有市井新闻、谐文、诗词、灯谜、碑传、楹联、酒令、论辩等栏目,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更令人叫绝的是,每期约5000字的各类稿件大都出自办报人李伯元一人之手,他文笔诙谐,寓意深刻,写的又都是与民众十分接近的人和事,所以一时间《游戏报》风靡整个上海,成为各阶层市民茶余饭后必读的报纸。李伯元办《游戏报》一方面是供市民休闲消遣,另一方面也是有感于国贫民疲、世风日下而“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希望社会能有所改良。
《游戏报》问世后,颇受读者的欢迎,很快由几千份上升到几万份,一度出现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报贩加价出售的现象。为了对官场进一步的暴露和讽刺,他独辟蹊径,另外办了一份《世界繁华报》。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谈风月,说勾栏,刊载社会新闻,但更多的是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李宝嘉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官场现形记》虽然没有一个从头到尾的完整故事,但每一回都有一个独立或相关的故事,而且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
<!-- shwc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