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300字
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300字
1.武汉长江大桥(作文)400字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 正桥的两端建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若从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 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发展史
武汉长江大桥号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其实老铁路们说,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
如果从时间上看,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不在武汉,而在宜昌。宜昌古称彝陵。
公元33年的东汉时期,在古益州自立为帝的公孙叔攻占彝陵。为了抵御汉朝军队的进攻,在彝陵东南50余里的长江江面建起浮桥。
此桥地处虎牙滩附近,因此得名为虎牙桥。就武汉而言,清朝时也建造过长江桥,而且不止一座。
同样,也是浮桥。1852年(咸丰二年)12月,太平天国军队攻克汉阳,在汉阳与武昌江面建起了两座浮桥,一座从汉阳鹦鹉洲到武昌白沙洲,一座由汉阳南岸咀至武昌大堤口。
顿时,“人马来往,履如坦道”。同年12月底,太平天国军队攻克汉口,又在汉阳与汉口间架设一座浮桥,桥址就在如今江汉一桥的位置。
太平天国似乎对建桥有很高的热情,此间,还从汉阳晴川阁到武昌汉阳门,用巨缆绑巨木作桥梁,再铺木板作桥面,建成了一座长江江面的特大浮桥。此举也可透视出太平天国在武汉军事的得势和对这块地盘的看重。
如今我们看到的武汉长江大桥,科学的称呼应该是第一座现代化的钢结构桥梁。从这种意义上讲,这座长江大桥的确是史无前例的。
因此,称它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理所当然的。当代人有关长江大桥的若干“第一”,也由此而顺理成章了。
第一次选择桥址和提出设计方案。1912年5月,中国铁路的开拓者詹天佑被北京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兼武(昌)长(沙)铁路总办。
詹天佑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铁路的勘测定线。在组织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詹天佑不仅关注眼下的工作落实,而且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跨江握手。
为此,他一方面责令铁路工程局在布置武昌火车站的轨道时预留出与京汉铁路接轨的位置,一方面组织人员制定长江大桥的设计方案。1913年,北京大学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带领土木系13名毕业生,到武汉来作勘测长江大桥桥址和设计大桥的实习。
就是这一次,提出建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作为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址,并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这是在武汉江段修建永久性桥梁的第一次行动。
这次的设计方案中,桥梁结构仿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最大钢桥——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大桥,主跨380米,3组巨型,悬臂钢梁。桥面为火车、电车、马车、行人并列,铁路与城市街道交通相连,单层。
当然,这只是纸上谈兵,成了历史的文物。民国时期有4次动议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已经制定出详细的方案,机构也开始办公,几乎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新中国第一次动议。新中国成立后筹建长江大桥的情况,老铁路们更是了解甚多。
武汉解放刚刚4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举行开国大典,1949年9月20日,桥梁专家梅炀春向人民政府提出了《武汉长江大桥计划草案》。这个草案是以1946年的方案为基础的,可见修建这座桥的连续性和仁人志士们坚忍不拔的精神。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2月,铁道部成立大桥测量钻探队,分头在北京和武汉开始工作。
1955年6月提出技术设计方案,7月得到中央政府批准。9月1日正式开工。
老铁路们透露,如今看到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址,是从8条比较线中脱颖而出的,这8条比较线的基本落地点都在武昌与汉阳之间,但具体方位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武昌蛇山至汉阳凤凰山,北支为武昌凤凰山与汉阳龟山。
1955年1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桥址选线会议在汉口召开。会议集中到苏联专家提出的第五比较线上。
这条线以武昌蛇山至汉阳凤凰山的第二比较线为基础,并加以修正而成。具体走向在蛇山与龟山之间(即今天的桥址)。
与会人员认为这条选线所经过的岩盘标高,引桥长度较好,造桥比较节省。不足之处是7号桥墩的位置正在破碎炭质岩上。
还有人提出桥址经过蛇山会破坏黄鹤楼古迹。后经过斟酌,认为黄鹤楼早已毁掉,将来可在桥侧重建,营造“古楼今桥”的景致。
在攻克7号桥墩落脚的难题后,确定以第5比较线为桥址线。 从1955年9月1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竣工,武汉长汉大桥工程历时2年1个月,比原计划提前1年3个月。
共计工作日413万多个。通车典礼那天,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连盲人也到桥上用手触摸桥栏杆,用心感受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宏伟壮观,感受此时此刻万众欢腾的喜庆气氛。老铁路们回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预算为17232万元,实际使用13771万元,节约3461万元,扣除作为固定资产留下的办公房生活区和机械工具,实际造价9418.1万元。
不过,老铁路们说,这个数字不同于今天的概念,数字是用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每一串数字,都包含着动人的故事……这一系列数字,不仅透析出这座工程的宏伟与壮丽,也彰显出它彪炳历史的创造性功绩。
来源:长江大桥官方网站。
3.武汉长江大桥历史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
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107国道),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京广铁路)。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
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md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武汉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
至清末时期,武昌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注。
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
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为此在规划武昌火车站(通湘门车站)时也预留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经国务院批准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动工。
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工程除了大桥本身以外,还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汉水铁路桥、大桥联络线、由丹水池站经江岸西站至汉水铁路桥头的汉口迂回线(今京广铁路正线)、江岸站至江岸西站的联络线、江岸西编组站、汉西站、汉阳站等设施,其中汉水铁路桥和长江大桥正桥和引桥工程由铁道部武汉大桥局负责施工,其余铁路及跨线桥工程由铁道兵施工。1957年3月16日,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
长江大桥采用3联9孔的等跨间支梁进行安装,使用平衡悬臂拼装架设法,从武昌、汉阳两岸分别同时向江中同时推进,全部钢梁均由山海关、沈阳桥梁厂制造,钢材由鞍山钢铁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同日举行了庆祝大会。武汉长江大桥(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预算1.72亿元人民币,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
201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0周岁生日。在这60年中,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考验。
从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来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已经过去了60年,通过科学养护,大桥使用寿命或延长到150年。
4.武汉长江大桥历史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107国道),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京广铁路)。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md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武汉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时期,武昌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注。
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为此在规划武昌火车站(通湘门车站)时也预留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经国务院批准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动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工程除了大桥本身以外,还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汉水铁路桥、大桥联络线、由丹水池站经江岸西站至汉水铁路桥头的汉口迂回线(今京广铁路正线)、江岸站至江岸西站的联络线、江岸西编组站、汉西站、汉阳站等设施,其中汉水铁路桥和长江大桥正桥和引桥工程由铁道部武汉大桥局负责施工,其余铁路及跨线桥工程由铁道兵施工。
1957年3月16日,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长江大桥采用3联9孔的等跨间支梁进行安装,使用平衡悬臂拼装架设法,从武昌、汉阳两岸分别同时向江中同时推进,全部钢梁均由山海关、沈阳桥梁厂制造,钢材由鞍山钢铁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同日举行了庆祝大会。武汉长江大桥(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预算1.72亿元人民币,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
201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0周岁生日。在这60年中,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考验。从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来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已经过去了60年,通过科学养护,大桥使用寿命或延长到150年。
5.武汉长江大桥(作文)400字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 正桥的两端建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
若从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在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 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
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6.长江大桥的历史
长江大桥,严格意义上仅指宜宾岷江口以下长江段上的桥梁,但通常也泛指长江干流上的所有桥梁。
目前长江上已建和在建桥梁共100座,其中沱沱河上2座、通天河上2座、金沙江上41座、长江上55座。宜宾岷江口以下55座桥梁全部为大型或特大型桥梁,并且桥名中均含有“长江”二字,宜宾岷江口以上45座桥梁大多为小型或中型桥梁,并且桥名中均不含有“长江”二字。
中文名:长江大桥 主要桥梁: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等 泛指:长江干流上的所有桥梁 最早建成:1957年10月15日 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只能通过轮渡过江,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了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它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连接了京汉铁路和武广铁路,意义特殊。
1968年,第一座由中国独立自主建造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随着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原均为国家拨款,建后不收过桥费;大量的高投入、高技术、大跨径的长江大桥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修建起来。
通常把横跨长江及其较大支流具有较大工程性的桥梁统称为长江大桥。 溯江长江干流而上的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大桥共46座(由于金沙江以上河段的桥梁建设规模较小,资金需求量少,省、市、县级地方政府都可能有各自的建桥计划,难以准确统计,因此设计中或规划中但未正式开工的桥梁未计入)。
因此,长江及其正源流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上的大桥已达105座(含隧道)。 长江上海至宜宾江段还有规划中或设计中但尚未正式开工的越江通道14座:南京长江五桥、芜湖长江二桥、望江长江大桥、九江长江三桥、武汉武湖长江大桥、武汉三阳路过江隧道(公路、地铁7号线两用)、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武汉黄家湖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嘉鱼长江大桥、宜昌香溪长江公路大桥、万州长江三桥、丰都长江二桥、重庆市寸滩长江大桥(铁路桥)。
7.长江大桥的来历
古代有史记载的长江上第一座桥建於东汉建武11年(公元35年),当时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为阻止汉军入蜀曾在今宜昌附近架设江关浮桥(见《后汉书.岑彭传》)。
公元974年北宋大将曹彬在南京附近的采石矶江面上用3天时间架设一座浮桥,数万宋军得以过江灭掉南唐,此外晋丶南北朝丶隋丶唐丶明等都有在长江上架设浮桥的记载。到了清代,清军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双方都曾数次在长江上架设浮桥。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现今长江上的一百多座桥梁中最古老的桥是金沙江上的梓里江桥(又名金龙桥),位於云南丽江,始建於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提督蒋宗汉捐资建造,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桥」,是丽江着名旅游景点之一,该桥经1934年重修,目前仍可供人和非机动车辆通行。民国时期,曾多次有武汉修建长江大桥的设想,并於1946年成立了以茅以升为总工程师的「武汉大桥筹备委员会」, 组建了中国桥梁公司,并开始了方案研究和测绘工作,但后因内战爆发未能实现。
20世纪50丶6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 1956年在金沙江上建成岗托吊桥,现该桥被弃用有可能被拆除,武汉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真正意义的长江大桥,1955年开工,1957年建成。1958年建成的109国道沱沱河大桥是沱沱河上的第1座桥,该桥於1987年和2002年进行了两次重建,1963年建的214国道通天河大桥是通天河上第一座桥,该桥原为拱桥,2003年重建新桥时改为梁桥。
整个50丶1960年代共建16座桥,其中泯江口以下长江大桥仅3座,包括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20世纪70丶80年代1970丶1980年代建成的桥梁也是16座,其中岷江口以下长江大桥4座,分别为1971年的枝城长江大桥(又名宜都长江大桥)丶1980年的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丶1982年的泸州长江大桥,另外1979年的三江大桥也被认为是一座长江大桥,虽然它只是连接长江北岸和江中小岛的桥梁,并不跨越长江,但葛洲坝建成后,就可以通达南岸了,桥名也改为「葛洲坝三江大桥」。
20世纪90年代19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建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丶规模也越来越大,10年共建造桥梁17座,其中岷江口以下长江大桥达11座,1999年建成的江阴长江大桥投资高达36亿元人民币。此外还有13座长江大桥已开工,处在建设中。
21世纪武汉长江大桥 21世纪长江迎来了建桥高峰,仅2000年至2005年的5年间,长江上就新建桥梁32座,其中岷江口以下长江大桥24座,另有18座大桥(其中岷江口以下长江大桥13座)於2005年至2008年陆续建成通车。此外,未建成的长江大桥还包括: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长江大桥丶南京长江四桥丶南京长江五桥丶马鞍山长江大桥丶九江长江二桥丶荆岳长江公路大桥/荆岳长江铁路大桥丶赤壁长江大桥丶重庆万州长江三桥丶重庆丰都长江二桥丶重庆菜园坝二桥等。
8.武汉长江大桥,有谁知道它背后的历史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并且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江上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的重要工程之一。1955年9月开始动工,并与1957年10月15号正式通车。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并且,武汉长江大桥连接起了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并把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串联起来了,并形成了完整的京广线。并且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三镇的发展。
已被撞77次,依然无大碍!
今年9月17号下午,一艘起重船在通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突然失控发生偏转,并与大桥的5号桥墩发生擦碰,索性没造成人员伤亡。事发后,武警船艇大队和海事部门将其拖走。经过相关部门检验之后,大桥安全未受影响。
(详见武汉晚报9月18日报道。被撞痕迹)
2014年1月2日武汉长江大桥被一艘装满5000吨砂石撞击,长江大桥8号桥墩和桥体依然无样,但是船体触礁破裂并进水。
2011年6月6日(最严重的一次撞击),一艘万吨游轮,撞上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这是武汉长江大桥十几年里发生的最大的一起撞击事件。但是,撞击之后,武汉海事部门和相关部门检查后,大桥7号桥墩西侧有明显白色和黑色擦痕,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问题。
(桥墩只能看到擦痕)
(船已经受损严重)
坚强理由:武汉长江大桥的工艺先进,最先开始在河床岩石表面钻孔,随后立柱,再用混凝土将其包裹。公路铁路双用大桥由于设计荷载较大,桥墩建的“皮实”,一般都比较耐撞。而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和用材均是传统的,结实耐用,一般的船舶碰撞事故对它的安全影响不大。
技术团队是哪些人?
当时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几乎集结了国内各个领域的精英,并有苏联专家提供支持。武汉长江大桥的顾问委员会于1955年2月成立。
主任:茅以升
委员:罗英(著名的桥梁专家)、陶述曾(土木工程专家)、李国豪(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维(中国著名力学家、结构力学和工程教育专家)、梁思成等。
但现在的长江大桥,却看到……
武汉长江大桥上的涂鸦大大小小的总共有将近300处,大多数是用白色涂改液写的,很难擦掉。有示爱的,有谈情的,有歌颂祖国的….五花八门。虽说前段时间城管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对其集中清理过。但谁知没过多久又被新的涂鸦再次“占领”。
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到今天已经有58岁的历史,作为新中国不朽的经典,而且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在享受高级别的文物保护的同时,请大家也善待它!
9.武汉大桥的历史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
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为4车道。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于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1670.4米,其中正桥长1155.5米,两端引桥长51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在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在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他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南面镌有md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
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使巨大的钢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气象;35米高的桥台耸立在两岸,给大桥增添了雄伟气势。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
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桥梁名称:武汉长江大桥 桥梁位置:龟蛇山 全桥总长:1670米 正桥长度:1156米 桥梁跨度:每孔128米 桥梁宽度:18+2X2.5米 跨越河流:长江 建成时间:1957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