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关于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的读书笔记 2万字左右

火烧 2022-05-21 12:41:59 1077
关于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的读书笔记 2万字左右 关于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的读书笔记 2万字左右2W字……楼主你太强了,给分估计没人会帮你写了,给钱还差不多还是自己上网搜索下吧,应该有近似的文章,照

关于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的读书笔记 2万字左右  

关于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的读书笔记 2万字左右

2W字……楼主你太强了,给分估计没人会帮你写了,给钱还差不多
还是自己上网搜索下吧,应该有近似的文章,照抄吧

美国政治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启迪

晕我也18班的。 网上居然没有! 连百度都不知道看来我们写不了么了。 扯着独立战争么事了? 我觉得这个政治文明肯定是对世界说的吗。 才200字啦蒙也蒙的上。 希望历史老师看不到我们这个直播提问。 第一,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确立,是通过美利坚本民族文明与欧洲外来文明相结合的方 式完成的。或说经历了“欧洲主义——民族主义——欧美主义”的道路。这种立足于本民族 文明、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先进成果,融合为新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与世界发展潮流同 步的发展方式,体现了美利坚民族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这又是任何一种文明发展的必 由之路。 第二,美国政治制度形成之后,并没有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客 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这种调整和变革贯穿于美国建国以来的整个历史进程 。这一规律说明了,不断的变革是任何一种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美国政治制度突出了制约和监督机制。启蒙思想家认为,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 是产生专制暴政和滋生腐败的温床,绝对的权力只能导致绝对的腐败。殖民地时期的经历使 得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接受并发展了启蒙思想家们的分权制衡学说,首创了三权分立,相互制 衡的政治体制。可以说,这种制约和监督机制是美国政治制度顺畅发展的最有效的保证。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表现在对美国司法独立和超党派政治运动兴起的阐述上

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为什么说政治文明是政治建设的基础

政治文明是有思想的人的追求,不是基础,需要接受良好的思想才能达到目的。

求一篇《比较政府与政治》的读书笔记,2500字左右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享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早在十年前就看过。最近看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一书时感觉到有必要再看一遍。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再看了一遍。以前只作了笔记,但没有写出读出心得,结合以前的心得和重读的感悟,行文如下。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书名标题就意味着作者把政治秩序放在了第一位。“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在那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恰恰缺少了权威,那里的政府不得不听任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刚愎自用的军官和闹事的学生的摆布。”P6-7因此,享氏书中主张秩序和权威至上,称之为权威主义并不为过。当然,书名《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实为现代化中的政治秩序。换言之,现代化导致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变迁,而如何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确实本书着笔的重点。因此,本书所提倡的许多观点,对现代化中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一般人看来,战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感受最大多是贫困、腐败、骚乱、政变,战乱,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总是处在贫困与动荡的恶性循环中。如何找到根源,走出动荡不安的困境,实现政治发展,就是第三世界面临的现实课题。特别地,如果看书时每一个作者都带着自己国家的问题意识的话,几乎每个读者,都企图寻找自己国家政治发展的答案。这恰是本书读者广泛,并成为政治学经典的根源。

“政治动乱所以在20世纪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蔓延,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那里的现代化进程过快,其速度远远超过早期实现现人化的国家。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进程延续了几个世纪,大体上来说,每次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或对付一种危机。但是,除了西方,世界其他地区在现代进程中,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社会动员、以经济发展、政治参与与社会福利等,不是依次而至,而是同时发生。”P36
“城市化、识字率、教育和接触传播媒介的水平的提高,都在提高人们的愿望和期待,而如果这些愿望和期待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刺激个人和集团投身于政治。在缺少强有力和灵活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下,这种参与的增加便意味着动乱和暴力。”P36-37
“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社会和经济变革。”P4
“对于一个政治参与水平低的国家来说,未来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用以面对现代化和政治参与扩大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组织参与扩大的首要制度保证就是政党及政治党体系。”P333

现代化导致大众的政治参与,而在一个传统制度衰败,新政治制度并没有制度化的发展中国家,大众的政治参与就滋生动乱。因为制度化水平低的国家,政治派别眼里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只有个人或集团利益,为实现各自利益,他们在政治上各自采用最强的手段:学生示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农民抗税、知识分子公开批评,但结果是政治无序化。所以,实现政治制度的制度化,有序地规范大众的政治参与,就是变化社会中实现政治秩序的关键。而且,享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政治变迁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颠覆了社会中人们的一些传统看法。

“贫困与落后,动乱与暴力,这两者之间的表面关系乃是一种假象。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P32
“现代化之中的社会的动乱源泉很少是来自其最贫穷、最落后地区,而几乎总是发生在社会的最先进地区。政治越是变为城市化的政治,它就越加不稳定。”P57
“在一个暴力是政府的关键部分的社会里,政府民主化也意味着暴力普及化。”P189
“在大多数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真正革命阶级当然是中产阶级。引乃城市中反政府的主要力量源泉。”P239
“在中产阶级中各阶层中最倾向于反抗、暴力和革命的就是知识分子。”P239
“农村主导集团所起的作用实系决定政府稳定或脆弱的关键因素。”P241
“从结果来看,迎合城市中产阶级的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迎合农民的改革则是革命的替代物。”P306

以上看法,都与人们看法相悖。如中产阶级,按以往理解,应是一个社会支柱。一个以中产阶级不断扩大,穷人和富人都较少的橄榄型社会才是最稳定,最长治久安的社会。同样,知识分子,以往理解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尽管知识分子与政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但知识分子却并不是社会动乱之源。但照享氏理解,却未必如此。还有,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是日趋式微的,但照料享氏理解,农村、农民却是现代化之中国家的政治稳定的支柱。而城市却是国家动荡的风暴中心。而这些观点都影响到现代化之中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的策略和路径。
为实现政治有序化,就必须找到实现制度化的方式。所谓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而在现代化中的国家要实现制度化,关键就在于政党。

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关于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的读书笔记 2万字左右

“政党的发展与现代政府的发展平行。传统政治制度越是能够适应现代政治的需要,政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反过来说,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中,政党在提供合法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传统社会制度的制度性遗产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化关系。”P69
“政党组织着政治参与,政党体系影响到政治参与扩展的速率。”P335
“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的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程度。”P341
“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有能力做到两条:第一条是通过体制本身扩大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先发制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使其不至于扰乱体制本身。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就为同化新集团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这样,一种政党制度的形成是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344
正是享氏把政治秩序摆在第一位,所以他对东欧、苏联共产党一党制的国家,也极为推崇。
“共产主义集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一般都可以归入有效能的国家的范畴,而不属于衰微的政治体制。”P1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理论,列宁主义是一种政治发展理论。它涉及政治动员、政治制度化的方法和公共秩序的基石。”P280
也许正是对苏联政权共产党组织支配社会实现现代化模式的过于推崇,而苏联的解体,则使得享氏理论的解释框架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当然,看享氏的书,并不是简单地给享氏挑刺来的,而带着中国问题的意识来的。因为享氏说
“一个传统的政治体制,其结构越是多元化,权力越是分散,则其政治现代化引起的动乱就越小,适应政治参与的扩大也就越容易。”P14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权威的结构职能划分和合理化方面好似是最‘现代’的传统体系经常在适应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时所遇到的困难较大,而哪些在合理化和职能划分方面较差但制度却较为复杂和多元化的传统政治体制在之方面遇到的困难却较小。像中国和法国这样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君主制国家和诸如英国和日本这些多元化的封建体制相比,看起来更加现代化,但是后两者却比前两者更具适应性。”P66-67
自然,中国这样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秩序,就是一个十分现实问题。而苏联的解体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苏共这个在享氏看来,有效实现政治秩序的方式,最终却土崩瓦解了呢。这里,沿着享氏的逻辑,结合本人的理解,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以列宁主义方式组建的政党之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国家政治稳定,就在政党曾具有强大的动员与组织社会的功能。正是政党的动员与组织,使现代化中的大众政治参与实现了有序化的规范。而这正是列宁式政党夺取政权的长处所在。但并不是该政党成为执政党后,保持政治稳定的根本。如果人们仔细观察苏共执政后职能变化,就会发现,苏共作为一个政党组织的功能实质已发生变化。执政前,政治动员和组织是其主要职能,执政后,随着政治领袖变身为政府官僚,苏共党的组织和动员功能式微,苏共整个政党开始官僚化,政党开始演变一个科层化的严密的官僚组织。这个组织最主要的功能,不在政治动员和组织,而在于政策制定和执行(即不是侧重于政治体系的政治输入方面,而是侧重于政治输出方面)。换言之,苏共党组织的功能由利益整合转变为利益垄断。自然,政党动员与组织功能衰退,随着时间推移,人民甚至于普遍党员及干部开始普遍选择对苏共党组织疏离。结果,苏联这个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体系,实是一个政治输入通道堵塞,政治输出发达的官僚机器。而这个机器之所以维持了苏联近80年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现代化的科层制度官僚机器支配人、支配社会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和韧性所在。
也许,错的不是享氏的理论,而是苏共组织本身出问题了。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前提是什么?

我不太清楚,但我应该了解一些吧
首先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发展生产力。
再有就是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
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素质,达到所有公民崇尚法律的权威
然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关于政府二论中政治观点的读书笔记

《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政府论》上、下篇成书于1689年到1690年,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政府论》的第一篇是对菲尔默的《先祖论》的反驳。洛克极力并有效地驳斥了菲尔默的君权神授的主张,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通常认为,在第二篇中,洛克试图替光荣革命辩护,但根据拉斯莱特的考证,《政府论》发表之时,光荣革命尚未发生,因此这部著作是在呼唤一场革命而不是为已经发生的革命辩护。(<The book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isbelieved to be written in support and justification of the Glorious Revolutionof 1688 in Engl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agree that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as in actuality a "demand for a revolution", very radical for the17th Century.)。洛克主张,政府的权威只能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之上(governmen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并且主张社会契约论,当统治者昏庸无道,实行专制和独裁的暴政的时候,人民有权推翻暴政,废除先前订立的契约并重新订立契约。
《政府论》的主要思想:第一,对菲尔默君权神授的批判。第二,对国家和政府起源的探究,政府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护公民的财产(life,libertyand estate,生命、自由和财产)。第三,分权思想:洛克将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分权的目的在于以权力限制权力。第四,人权保障思想。第五,有限政府思想,第一次提出宪政理论。第六,公民个人自然权利的神圣性和优先性。个人拥有三项基本自然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洛克提出了一套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不同的理论,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理性状态,受自然法的统治,也就是理性的统治。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受理性支配而生活在一起,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
由于自然状态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再加上在实践上自然法经常被忽略,因此政府的保护是必要的,然而政府的统治也必须经过被统治者的同意,这样的统治也只有在一个全体的法律体制下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所有的政府都只是人民所委托的代理人,当代理人背叛了人民时,政府就应该被解散。当立定的法律被违反、或是代理人滥用权力时,一个政府便是背叛了其人民。当政府被宣告解散后,人民便有权再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以对抗旧政府的不正当权威,这种情况又可以称为“革命”。

什么是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什么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政治是指政府实行执政的手段和措施,政治建设就是执政手段和措施的系列完整性和完善性的建设;政治文明指的是公开、明确按照政府行文执政;而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名词,内涵广泛、不明确,是模糊概念。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 )

ABCD

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500字左右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名词解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由经广泛的、平等的定期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所组成的,人民有权监督、罢免其代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第三,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定期选举或任命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依法对其进行监督。
选举: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首长负责制:所谓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
行政法规:按照1982年宪法规定,特指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自己国家的一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政治领导:所谓政治领导,指的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
组织领导:所谓组织领导,就是通过党的干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其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二、简答题(六个每题六分,计三十六分)
简述我国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
1、需要原则
2、精简原则
3、统一原则
4、依法原则
5、效能原则
简述全国人大的地位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谓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纵向而言,全国人大在全国自下而上整个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中居于最高一级。就横向而言,在最高(即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中,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应处于最高的、首要的地位。总之,按照宪法规定,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国家机关可以超越全国人大,也没有一个国家机关能同全国人大相并列。
简述中共党组的设置范围与任务
现行党章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
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简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普遍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五、差额选举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与优点
特点: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优点:其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其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全。
其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其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如何理顺共产党组织与人大的关系
在理顺党与人大关系的基础上,做到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独立行使职权。
1、党组织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
2、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
3、党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制定的法律和决议。
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
1、最高立法权
2、最高任免权
3、最高决定权
4、最高监督权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简析国家行政的特点
1、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
2、国家行政活动兼具社会性与政治性
3、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性
4、国家行政效力的强制性
如何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
1、完善党的领导者的产生方式。逐步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选举中引入竞争,逐步取消选拔制度。
2、推行书记任期制。可规定书记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者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3、明确划分各级党组织的职能与权限,实施重大事务全体党员公开表决制度。
4、改革监督领导体制,改变地方纪委难以监督同级地方党委及其领导成员的现状。
5、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实现从政委型领导向法治型领导方式的转变。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新领导格局。
三、阅读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对材料做出分析 (一题16分)
行政体制改革/行政问责制
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
一、大部制改革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
1、大部制的含义与特征
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2、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与思路
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目的:扩展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
3、大部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1)大部制改革的重点
解决职能和机构整合问题、决策和执行分开问题、各类政府机构关系问题和地方政府机构设置问题。
2)大部制改革的难点
A、消解部门利益;改革的重大阻力是多年来被强化了的部门利益。
B、党政权力对接问题
C、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问题
行政问责制
一、行政问责制概念
行政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及其后果追究责任的制度。
二、 行政问责(范围)的现状
1、 行政问责通常只关注那些人命关天的重大事件,对于一些影响力、大众关注度相对较小的事却不问责
2、 行政问责关注的更多是安全事故领域,对其他领域中担负领导责任的过失现实中关注的相对还比较少。
3、 行政问责只是针对滥用职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而对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关注不足。
三、 问谁的责?
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实行的是首长问责制,行政问责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应是行政正职即“一把手”,可是,在一般具体行政行为当中,往往是由副职在事发后承担领导责任,正职却没有承担起与其权力对等的领导责任;另一方面,只处理有问题的直接当事人,而对其负有相应过失责任的上级领导却不问责。
四、 怎样问责:行政问责制度体系
1、 基于权属关系的内部问责,主要是由上级领导机关对负责人的追究制度
2、 行政体系内的专门机构的问责,如监督、审计机关对责任者的追究
3、 行政体系外部的问责,如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
4、 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人大的监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