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宁武宁化古城图片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寧化古城

火烧 2022-05-16 08:42:17 1051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寧化古城 五代十國同戰國爭雄、三國鼎立、南北朝對峙時期的情況一樣,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大分裂。其間,樓煩一帶先後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立的後唐、甘當契丹“兒皇帝”的石敬瑭所建立的後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寧化古城  

五代十國同戰國爭雄、三國鼎立、南北朝對峙時期的情況一樣,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大分裂。其間,樓煩一帶先後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立的後唐、甘當契丹“兒皇帝”的石敬瑭所建立的後晉、劉知遠所建立的後漢、郭威所建立的後周所佔據。這四個朝代,存在時間最長的14年,最短的僅4年,累計相加也不過38年,說明民心思安定,民心思統一,分裂總是不得人心的。

再次統一全國的趙宋王朝,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疆域要比唐朝小得多。就寧武而言,宋、遼對峙期間,境內的分水嶺竟然成了宋、遼兩國的邊界,天池也竟然被劃入遼國的疆域!這一來,管涔山便再次被推向戰爭前沿,其軍事功能和戰略地位也進一步強化,政治軍事中心也隨之南移到了汾水之濱的寧化。

寧化位於寧武縣化北屯鄉(原屬寧化鄉,撤鄉並鎮時寧化鄉與化北屯鄉合並),距縣城五十多公里,自古就是晉西北重要的軍事要塞,古稱闔峪口,與九牛口(古寧武軍口,即陽方口)互為犄角之勢,向有“南守闔峪,北控九牛”之說。其周圍的村莊,亦多用關、堡、營、寨、屯等軍隊駐扎地命名,如蒯屯關、新堡、舊堡、頭馬營、二馬營、三馬營、山寨、大寨、北屯、化北屯等,表明這一帶在歷史上曾設關、築堡、立寨、建營(軍馬營)、屯墾,駐扎過相當數量的軍隊。因此,隋代之前這裡就已經有城池存在。隋煬帝建造汾陽宮時,又將城的周長拓展到了六裡四十一步。到得宋代,根據邊防建設的需要,先是設寧化縣,並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對寧化城再次進行擴建。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因西夏人不斷侵擾隘口,朝廷又在此設立寧化軍(設兵戍守之地,唐時設置“軍”、“守捉”、“鎮”、“戍”,大的稱“軍”,小的稱“守捉”、“鎮”、“戍”),為河東路八軍之一,領寧化縣。到得金朝,寧化縣又於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升為寧化州。一時間,寧化的地位變得十分顯赫。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宋、金之後的元、清兩朝,寧化一帶不再是邊防前線,而明朝時則將防線北移,寧化的政治軍事功能便有所減弱,但其戰略地位依然受到朝廷的重視。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寧化軍並入嵐州,改為巡檢司。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都指揮常守道駐軍於此,在隋代汾陽宮舊城東側改建新城,周二裡一百九十六步(經文物考古測量,實際周長為2.5公里,城垣殘高為3至6米,底寬為3米),開南、北、西三座城門。改建時用明磚包砌了內城隋代的舊磚,因此寧化內城至今保留著兩層城磚。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延安侯唐勝宗率千戶唐成駐軍於此,剿滅元代殘將“四大王”余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寧化守禦千戶所,管轄範圍東西長一百裡,南北寬六十裡。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又對新城進行重修,城牆加高到三丈六尺。城內有千戶所官衙(今為醫院所佔),關北有門樓,南有關門,西門原有十八登科坊(已毀),為進士潘文、潘高的寓所。當時,寧化城中的駐軍多達2747名,軍火器總數多達40250件。直到清代,這裡還駐有旗兵3348名。

寧化古城東依大山,西臨汾河,自南向北,兩面群山連綿,隘口夾在東西兩山間。城牆與汾河相距不足10米,從古至今從汾河西岸到寧化城之間以纜車相通。村莊四周,至今保留著城池的清晰輪廓。長滿蒿草的城牆雖已殘缺不全,但仍可看出古城的規製;建於不同年代的舊式房舍分列街道兩側,默默地展現著時代的變遷;燒製於不同時期、不同規格、不同形狀、不同土質、不同工藝的古磚舊瓦隨處可見,若隱若現地透露著歷史的滄桑和厚重。古城內尚存的古跡,有城門、南北甕城、大段城牆牆體、明代千戶所官衙、三孔宋窯、官道、教場、關帝廟、隋汾陽宮遺址,以及宋代寺院鋪地方磚、宋代火葬罐、明代皇家石棺墓葬,還發現明代一窯已經燒好但未出窯的城磚。——整個古城簡直就是一座琳琅滿目的歷史博物館。而且,時至今日我們還遠未窺得其全貌,還有許多歷史的細節有待挖掘。

南北甕城

明代千戶所官衙

寧化堡圖

宁武宁化古城图片 魅力永存的人文資源-寧化古城

南北甕城

關帝廟

因寧化古城現存遺跡主要為宋太平興國年間創建,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寧化宋城”,並且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在我國,現今保存完好的宋城大型的有西安,中型的有平遙,小型的還比較少見。寧化宋城的發現,填補了這方面的一個歷史空白,因而於199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部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寧化這個彈丸之地的歷史是輝煌的,這輝煌一直延續到四百多年後的朱明王朝。

寧化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除隋“汾陽宮城”遺址外,還有宋城”舊址、明清磚砌城牆、關帝廟、萬佛洞等,保存均比較完整,為省重點文物保護部門。寧化城最早創建據傳是在秦漢年間。隋代將城拓展到六裡四十一步。宋嘉佑6年,因西夏人侵擾隘口,設立寧化軍,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寧武府志》載:“寧化自北魏、北周、隋皆為重地,至宋與遼界,金元明漸以無事.....”。可見寧化至少在北魏時就已存在了。而北魏至今已1626年了。《府志》又日:“寧武之寧化,漢汾陽地也”,漢時的汾陽,在今靜樂附近,以漢時計,最少也是1800年了。

到了隋代,寧化以隋陽宮而著名,唐代寧化以伏戌城而著名。五代後梁、後晉時這裡設寧武軍,北漢時這裡仍置寧化軍,亦稱固軍。宋立寧化縣、寧化州、日壯城、領偏頭、雄勇、董家、橫谷、桔槔、護水6塞。以寧化為中心建立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宋遼邊界在分水嶺,分水嶺以南依次為東寨、三馬營、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北屯、三寨、蒯通關,而寧化南有南屯、川胡屯,東有教廠,西有西馬坊。山頭的烽火台,歷經千年風雨,仍然矗立山巔,傲然晾望看烽火,向人們預報看平安。

元太祖16年(1221)寧化並入管州,順帝至正3年( 1343)罷寧化州,改為寧化巡檢司。

明大祖洪武5年(1372)增築寧化城,延安侯唐宗勝率千戶唐成裁去寧化舊城7裡,依山勢別築新城。明太祖11年(1378)立寧化千戶所。千戶都指揮常過道屯寧化。當時,寧化城牆為周方2裡余,城高三丈一尺,東南北設壕,西南北置門,共建城樓9座,更鋪13,以及甕城等建築。

寧化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除汾陽宮城遺址外,還有宋城舊址,明清磚砌城牆,金代關帝廟,明代萬佛洞等,均保存完好,為省重點文物保護部門。

源:寧武儂濃婚紗攝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